日本汉学史(共5册)
资料编号:KW355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921M
作者: 李庆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
内容简介· · · · · ·
《日本汉学史(套装共5册)》分为《日本汉学史第1部·起源和确立(1868-1918)》、《日本汉学史第2部·成熟和迷途(1919-1945)》、《日本汉学史第3部·转折和发展(1945-1971)》、《日本汉学史第4部·新的繁盛(1972-1988)》、《日本汉学史第5部·变迁和展望(1989-)》共5册。
《日本汉学史(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李庆教授所撰《日本汉学史》的第一至第三卷前些年曾由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并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现在,该书全帙五卷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次推出,这对中国的文史研究者实在是一项福音。因为,至迟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的文史研究就受到日本汉学研究的日益深刻的影响。直至抗日战争开始,从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影响已几乎消歇,但实际上仍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到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影响又大为增长。所以,要真正明白中国文史研究的来龙去脉,就非对日本的汉学研究有所了解不可;当然,在今后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史研究的质量,也得吸收国外的同类研究的成果,而日本的汉学研究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可惜的是,日本国内迄今为止尚无日本汉学史一类的着作。所以,李庆教授的这部大着在当前——也许还包括以后的一段较长时期——都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唯一一部翔实的书籍。而且,他在日本任教二十余年,《日本汉学史》是长时期研究的积累,具有相当强的可信性,绝无疏漏之失和无根之言。
日本汉学在当时之产生上述重大影响,首先是由于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朝统治者的唯“天朝”独尊的思想就已浃肌沦髓,对外部世界的发展不屑一顾,一味致力于对内的钳制,而对中国的程朱理学等传统则尊奉得无以复加,直到鸦片战争失败,才有思想较为开明的土大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其所谓“夷之长技”不过是船坚炮利之类,根本没有考虑到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人文研究成果和政治制度。
目录介绍如下:
01日本汉学史第1部起源和确立1868-1918修订本第2版_13969617.pdf165.30 MB
02日本汉学史第2部成熟和迷途1919-1945修订本第2版_13969627.pdf139.25 MB
03日本汉学史第3部转折和发展1945-1971修订本第2版_13969635.pdf253.29 MB
04日本汉学史第4部新的繁盛1972-1988修订本第2版_13969649.pdf195.73 MB
05日本汉学史第5部变迁和展望1989-修订本第2版_13969610.pdf167.94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日本汉学史是一段充满了文化交融与学术探索的历史,涵盖了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从早期的汉字传入,到汉学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逐渐形成,再到现代汉学的繁荣与挑战,都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出发,接着探讨了汉学的初期发展与重要人物,再到日本汉学的黄金时期,最后分析现代日本汉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汉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1、日本汉字的引入与早期汉学的萌芽
日本汉字的引入大致发生在公元5世纪左右,当时中国的汉字文化开始传入日本,并迅速影响了日本的书写体系。最早的汉字传入途径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的文化传递,尤其是在日本的古代王朝中,汉字被广泛用于官方文书和宗教经典的书写。这一时期的日本学者主要模仿中国的文献和经典,借鉴汉字表达思想。通过这一过程,汉学作为一种初步的文化认知开始在日本形成。
在汉字引入后,早期的汉学研究并未独立成为一种学术体系,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和工具性的知识传授。日本的贵族和僧侣开始学习汉字,以便能够接触并翻译中国的经典,如《易经》《论语》等,进而吸收其中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然而,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并未发展为体系化的学术领域。
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日本早期的汉学者不仅是文献的翻译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日本的僧侣和学者通过翻译和注释中国经典,使得汉字和汉文化的影响力在日本社会中逐渐扩展,尤其在政治、宗教和教育领域中,汉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日本汉学的初期发展与学术体系的初步建立
进入日本平安时代后,汉学逐渐从一个工具性知识发展为学术性研究,特别是在唐宋文化影响下,更多的学者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汉文化。此时,日本的僧侣和学者不仅翻译中国经典文献,还开始进行更为深入的批评和分析,标志着汉学的初步学术体系的建立。
这一时期的汉学研究,尤以《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的翻译与研究为代表。日本学者如空海、最澄等人,开始在日本国内开展关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讲座与研究,他们的学术活动不仅推动了汉学的研究进程,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与此同时,日本学者也开始自我定义汉学的学术范畴,探讨与汉文化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多个领域。日本的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汉学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更是一门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这一时期,为后来的汉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日本汉学的黄金时期:明清与近现代的研究突破
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汉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随着明清两代中国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日本国内经济、文化的繁荣,汉学的研究者人数大幅增加,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大。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大量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以及哲学思想,推动了汉学的理论体系化和学科建设。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汉学研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许多学者致力于对中国文人的学术思想进行解读和翻译,尤其是儒学的经典,如《孟子》《中庸》等,这些经典的研究不仅为日本学者提供了深入的思想源泉,也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此时,日本的汉学者开始独立思考并在本土文化中融入中国的学术思想。
此外,日本的汉学者还通过大量的考古工作,开展了对中国历史遗迹和古籍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科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学术成就不仅丰富了日本学术界的知识体系,也为后来的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现代日本汉学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现代日本汉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学在日本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设了专门的汉学课程,汉学研究领域日渐繁荣。
另一方面,现代汉学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挑战。尤其是在对中国近现代史和社会变革的研究上,由于政治因素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部分学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存在分歧,导致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学术研究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文献研究,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也成为了现代汉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尽管如此,现代日本汉学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强与中国学者的合作,创新研究方法,以及更多地关注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代日本汉学有望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通过回顾日本汉学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到日本汉学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更是一项独立的学术探索。从汉字的传入到现代汉学的繁荣,这一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日本在文化认知上的广泛接受与创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汉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推进汉学研究,成为未来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日本汉学史是一段充满智慧与探索的历史,它不仅为日本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未来,随着中日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汉学的研究与发展仍将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