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评注(共7册)
资料编号:KW4888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53M
作者:赵逵夫主编
出版社:巴蜀书社_2010
内容简介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着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目录介绍如下:
001历代赋评注 1(先秦卷)_12689842.pdf89.26 MB
002历代赋评注 2(汉代卷)_12689841.pdf141.19 MB
003历代赋评注 3(魏晋卷)_12689840.pdf106.96 MB
004历代赋评注 4(南北朝卷)_12689825.pdf97.89 MB
005历代赋评注 5(唐五代卷)_12689824.pdf86.81 MB
006历代赋评注__6(宋金元卷)_12689823_赵逵夫主编_巴蜀书社_2010_Pg767.pdf121.31 MB
007历代赋评注 7(明清卷)_12689880.pdf110.39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历代赋评注”这一主题进行详细探讨,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赋这一文学形式的历史演变、经典赋作品的评价、历代评论家的评注方法以及“赋评注”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首先,文章介绍了赋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接着从不同历史时期评论家对赋的评价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赋的评注如何推动文学理论的进步。最后,文章总结了“历代赋评注”的文化意义与当代价值,并提出了对赋这一文学形式未来发展的展望。
1、赋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
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起源深远,历代文人都赋予它独特的文学价值。赋在先秦时期已有初步的表现,至汉代,特别是在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推动下,赋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在汉代已经形成了以辞章为基础、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文学样式。赋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诗歌的音韵美,又具散文的表现力,融汇了多种文体的优点。赋的写作方式和表现技巧丰富多样,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或社会事件的感悟与思考。历代赋作的流派多样,从《离骚》到《史记》,赋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去文学价值,赋在中国文化史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赋不仅为后来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技巧和经验,还通过其思想内容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文化理念,如人性、社会关系、历史哲学等。正因为如此,赋在历代文人的评注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2、历代评论家对赋的评价视角
赋的评注历来备受重视,尤其是历代评论家对赋的评价,不仅涉及文学技巧的层面,更涉及思想内容的深度。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李时中等,均对赋作出了重要的评价。柳宗元在其《赋论》中提到,赋应做到“气势雄浑,辞采华美”,他认为,赋的魅力在于语言的宏大与气势的磅礴。而韩愈则提出“赋贵立意”,认为赋的内容应富有哲理性,并非单纯追求辞藻的华丽。
在宋代,赋的评价逐渐趋向理性化与理论化,苏轼的“赋必须以情感为主,笔触要简练有力”,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赋的评价标准发生的转变。从重视技巧的模仿,到更强调个性化的表现,赋的评注逐渐从形式的规范走向内容的深度探讨。
明清时期的赋评也逐渐聚焦于作者的创作理念与赋的历史背景。例如,明代的李时中认为,赋的评注不仅要考察作品的艺术水准,还应融入时代背景进行评价。他主张,赋的创作应有历史感,不能脱离时代的脉络。通过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历代评论家对赋的理解与要求逐步深化,赋的创作标准也由此变得更加严谨与系统。
3、赋的评注对文学理论的推动作用
赋的评注不仅仅是对个别作品的评价,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先秦到清代,赋的评注经历了一个从个人经验到学术理论逐步深化的过程。早期的赋评注主要侧重于技巧与形式的讨论,而到了唐宋时期,评论家开始对赋的思想性、情感表达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这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宋时期,赋的评注开始与哲学思想结合,尤其是道家、儒家的思想对赋的创作与评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韩愈提到的“赋贵立意”,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义”的推崇,赋的内涵不仅要体现技巧的美感,更要有深刻的思想性。随着历史的推移,赋的评注逐步脱离了纯粹的技巧层面,开始向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赋的评注还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由于评注者对于赋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创作者在写作赋时也逐渐突破传统的模式,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式。这不仅推动了赋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也为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4、赋评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历代赋评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了赋的创作,还影响了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的演变。特别是在清代以后,赋的评注与其他文学评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文学理论体系。赋的评注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层面,更涉及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赋的评注对于后代文人来说,既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参考,也是一种审美观念的传承。从宋代以来,评论家们逐渐关注到赋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历史背景。通过对赋的评注,后世文人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学形式,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尤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赋的评注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赋本身,也成为了对古代文学形式的一种继承与创新。现代作家在创作中既借鉴了赋的艺术技巧,又融入了时代特征,使赋这一传统文学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结:
通过对“历代赋评注”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其评注在推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早期的技巧讨论到后期的思想性分析,赋的评注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赋评注对后代文人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形式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