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通史(共12册)
资料编号:KW2886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647M
作者: 项怀诚 主编
出版社: 中国财经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06年7月1日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财政史,需要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深入和创新,因为任何研究者或研究群体都有其特定的局限性,都不可能穷尽人类认识,历史科学与任何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所以,以继承、发展中的创新也是财政史研究的生命所在。我们撰写中国财政通史过程中遵循的宗旨这一,就是在严谨治学前提下勇于创新,不落窠臼。在此试列如下几点尝试和努力。
第一,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努力把财政置于历史社会的大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即用相关的各种历史背景与财政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是我们采用的一种可称之为“大历史、大思路”的新方法。
第二,研究内容注重财政制度背景和财政改革。在研究重点上,我们不局限在历代财政制度本身的说明上,或是对个别问题的考释上,而是把财政制度放在当时的社会的矛盾运动中去展开相关研究。
第三,本书在观点、认识上也多有创新之处,这与写作群体所处的写作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写作是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二十年之后的宽松开明和严谨求实、百花齐放环境之中,有利于真正贯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去矫正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史学界的理念偏颇与认识上的扭曲。
第四,本书除了以上方面的创新之外,还在生动性、编排方式等多方面有创新的努力。
总之,《中国财政通史》一书,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华大地上数千年财政发展史研究的探索。
目录介绍如下:
中国财政通史 01中国财政起源和夏商西周卷.pdf56.52 MB
中国财政通史 02春秋战国秦汉卷.pdf62.47 MB
中国财政通史 03魏晋南北朝卷.pdf62.67 MB
中国财政通史 04隋唐卷.pdf45.22 MB
中国财政通史 05五代两宋卷.pdf47.47 MB
中国财政通史 06辽金元卷.pdf65.08 MB
中国财政通史 07明代卷.pdf50.74 MB
中国财政通史 08清代卷.pdf62.40 MB
中国财政通史 09中华民国卷.pdf51.20 MB
中国财政通史 10革命根据地卷.pdf46.99 MB
中国财政通史 11当代卷.pdf56.56 MB
中国财政通史 12大事记.pdf40.17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以“中国财政通史”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财政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演变。文章从财政的起源与早期形态、唐宋时期财政制度的创新、明清时期财政体制的完善,以及近现代财政改革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每个时期的财政制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国家治理的需求,体现了中国古代到近现代财政管理的逐步成熟。通过对中国财政史的回顾,本文不仅揭示了财政制度如何影响国家兴衰,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以供今天的财政管理和政策制定参考。
1、中国财政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最初的财政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与税收的征收上。在这些早期的社会中,财政主要依赖于土地税、劳役和实物贡赋。土地税是最早的一种财政形式,它通过征收土地产出的一部分来维持国家的行政运作。
进入西周时期,随着国家治理逐渐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财政制度也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设计。周朝的“井田制”是一种典型的税制模式,它规定了国家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并从农民的土地产出中收取税款,形成了最早的土地税收制度。此外,周代还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财政收支的管理,初步构建了财政管理体系。
然而,早期中国的财政体系仍存在诸多局限。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单一,税收征收手段也较为原始,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因此,尽管在这一时期有着初步的财政管理雏形,但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不强,常受到自然灾害或战争的冲击。
2、唐宋时期财政制度的创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财政制度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建设。在唐代,政府实行“均田制”,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重新分配,旨在使国家能够获取稳定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唐代税制的“租庸调”制度也体现了财政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通过征收土地税、劳役税和贡赋,保障了中央财政的稳定。
宋代的财政制度比唐代更加复杂和精细。宋朝在税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市易法”,即对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征税。这一政策不仅为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宋代还实施了“会计制”,建立了专门的财政账簿制度,以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宋代,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也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农业税收外,还逐步重视商业税、盐税等新兴财政收入来源。这一时期的财政创新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3、明清时期财政体制的完善
明清时期的财政制度相比于前代更加完善,尤其是在税制与财政管理上,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明朝建立之初,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由于初期战乱和社会动荡,财政状况较为紧张。为了稳定财政,明朝政府实行了“户籍制度”和“摊丁入亩制”,通过对土地的管理,实行全国统一的税收征收标准,大大提高了税收的效率。
到了清朝,财政管理更为规范。清代的财政体系以“银两”作为主要的货币单位,逐渐形成了税收、货币、财政支出等一系列相对成熟的体制。此外,清朝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设立了专门的“户部”机构负责财政事务,实行严格的财政监督和审计制度。
清代末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外部压力的增大,财政制度开始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例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但税收体系却未能有效跟上,导致财政赤字严重,国家财政状况逐渐恶化。尽管如此,清代的财政体系在当时仍然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它对后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近现代中国的财政改革
近现代中国的财政制度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国内政治动荡,传统的财政体制难以支撑国家的运转。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财政改革,试图通过借贷、增税等手段来缓解财政困境。然而,由于内外压力和政治腐败,这些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20世纪,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清代的财政体制,但在应对战争与社会动荡的过程中,财政管理面临极大挑战。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军费开支急剧增加,导致财政赤字加剧,甚至出现了纸币的恶性通货膨胀。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建立中央银行,制定新税制等,但由于战乱不断,这些改革未能持续。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制度迎来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革。1950年代初期,政府推行土地改革,统一了农业税制,逐步建立起国有经济体系,并通过计划经济的模式对财政进行集中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税制逐步市场化,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财政管理也日益现代化。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财政通史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历史脉络,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财政制度的逐步演变,也展现了财政管理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从最初的土地税收到近现代的财政体制改革,财政制度的变化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中国财政的历史经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也为今天的财政政策提供了深刻的借鉴。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