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舆记(共12册)
资料编号:KW842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454M
作者:陆应阳 原纂 ; 蔡方炳 増辑
出版社:宝翰楼, 吴郡
出版时间:康煕25[1686]
馆藏:早稲田大学図书馆
内容简介:
地理书,清朝蔡方炳编,康熙二十五(1686)成书,全书地图皆列于卷首第一册。共18幅。称之为“广舆图”,第一幅乃广舆总图,其后为清初15省分图,依次是:直隶、江南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广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陕西二、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这一版本的“广舆图”采用传统绘法绘成,既无“计里画方”,也无经纬度。
图后各卷是各省图记,内容大略分建制沿革、形胜、山川、土产、祠庙、名宦、人物、烈女、仙释等15项。《四库总目提要》对该书所述为: “国朝蔡方炳撰。方炳字九霞,号息关,昆山人。明山西巡抚懋德之子也。是编因明陆应旸《广舆记》而稍删补之。大抵钞撮《明一统志》,无所考正。自列其父于《人物》中,亦乖体例。懋德不愧于人物,宜待天下后世记之,不可出自方炳。方炳自作家传,亦无不可,特不可载于舆记也。”
蔡方炳(1626-1709),字九霞,号息关,别号息关学者,江苏昆山人,长洲籍。明季诸生。入清,韬晦穷居,所至不过金陵,姑苏,而贤名远近。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托病不与试。性嗜学,于理学,政治,典故,多所篹辑。工诗文,兼善行草。着有《耻存斋集》二十卷,《广治平略》正续四十四卷,《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愤助编》二卷,《铨政记》一卷,《马政志》一卷,《历代茶榷志》一卷,《长洲县志》二十二卷,《编纲鉴汇编》四十卷。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文苑传》,《清诗记事》等。《增订广舆记》原为明人陆应旸编纂,经蔡方炳增补修订,而内容较陆氏之《广舆记》更加完备、准确,是一部以图记名之的古代中国地图集,同时也是研究明、清地图史的重要版本。在晚明至清末地图发展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目录介绍如下:
广舆记 01.pdf44.37 MB
广舆记 02.pdf29.30 MB
广舆记 03.pdf34.00 MB
广舆记 04.pdf41.10 MB
广舆记 05.pdf36.74 MB
广舆记 06.pdf28.70 MB
广舆记 07.pdf33.68 MB
广舆记 08.pdf54.50 MB
广舆记 09.pdf46.97 MB
广舆记 10.pdf40.76 MB
广舆记 11.pdf29.83 MB
广舆记 12.pdf34.30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对《广舆记》这部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首先,文章将简要介绍《广舆记》的背景与成书过程,揭示其历史价值。接着,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广舆记》:其内容的地理性和民族性、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它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价值。每个方面都将以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以便全面呈现《广舆记》的文学魅力与历史意义。最后,本文将对《广舆记》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做出评估,呼应整篇文章的主题。
1、《广舆记》的历史背景与成书过程
《广舆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文献,诞生于明朝,作者是明代的学者及官员。它主要以地方志和地理考察为基础,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该书成书的背景不仅与当时明朝对国家疆域的关心密切相关,也与当时政府对地方资源管理与控制的需求紧密相连。通过这些描述,《广舆记》既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实用的信息,也为后来的学者和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从成书过程来看,《广舆记》集合了明代多位学者的智慧,尤其是作者亲自参与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得《广舆记》不仅是一部地理书籍,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写照。与其它同类文献相比,它的细致程度和准确性在当时可谓无出其右。可以说,《广舆记》不仅是一部单纯的地理学作品,它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对地理学和人文地理的认识。
因此,《广舆记》的成书不仅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而且与作者的学术理念和调查方法息息相关。这一背景的理解,对于全面把握《广舆记》的文学及历史价值至关重要。
2、《广舆记》的内容与地域特色
《广舆记》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对中国各地的详细记载。书中涵盖了从东北到西南的广泛区域,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历史背景均有详细的描述。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山川河流、城市布局、重要地标以及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例如,书中对长江流域的描述,不仅涉及地理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当地的农业、交通以及文化交流。这种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广舆记》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广舆记》的地域性特点十分鲜明。每个地区的描述都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作出了详细区分,展示了中国各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西南地区被描述为多山和多民族的地方,而北方则展现了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历史遗迹。这些差异化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各地的独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广舆记》通过对各地文化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各民族、各文化的包容与尊重。这种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赋予了《广舆记》更多的人文深度,也让这部作品在今天依然能触动现代读者的心灵。
3、《广舆记》的语言风格与文学价值
《广舆记》作为一部地理文献,其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群体,尤其是当时的官员和商人。其次,书中的叙述方式多样,既有直白的地理数据,也有生动的故事叙述和风土人情的描写。这样交替的写作手法,不仅让读者对地理信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使得全书充满了文学的魅力。
同时,《广舆记》的语言也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例如,作者在描述一些地方的风俗时,往往会引用诗词、典故或民谚,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历史性。这种文言与民间语言的结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技巧。而这些元素,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广舆记》的语言风格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研究古代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其中对各地特色的细腻描述和对风俗人情的生动呈现,使得《广舆记》成为文学与地理学交织的经典之作。
4、《广舆记》对后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广舆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为后来的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那些涉及地理探险和人文考察的文学作品,都受到《广舆记》极大的启发。从《广舆记》的写作方法和内容结构来看,许多后代学者和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其中对各地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探讨。
此外,《广舆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增多,《广舆记》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其精准的地理数据和文化介绍,不仅增进了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理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许多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时,都会参考《广舆记》中的资料。
综上所述,《广舆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的文化宝典。它为后代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总结:
《广舆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文化与文学的瑰宝。通过对中国各地的详细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地理面貌的重要资料。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丰富的文学手法,将地理信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使得《广舆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今天,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不断增加,《广舆记》的价值也愈加凸显。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与文化的必读之作,也是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可以说,《广舆记》是一部超越时代的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代人深入研究与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