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存丛书(共17册)
资料编号:KW194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3.31G
作者:林衡 辑
《佚存丛书》17种110卷,日本林衡辑,日本宽政至文化间刊本。1882年沪上黄氏木活字排印本。此丛书分六帙,内《文馆词林》残4卷、《唐才子传》10卷,都很珍贵。1924年商务印书馆据日本宽政至文化间刊本影印。日藏汉籍的舶归,具有广泛影响的是清乾嘉间《佚存丛书》和《全唐诗逸》的传入。林述斋所编《佚存丛书》,成书于1799-1810年间,收入中土久佚的古籍17种,其中有关唐代的有《臣轨》、《东书要录》、《两京新记》、李峤《杂咏》、《文馆词林》、《蒙求》、《唐才子传》等7种。《佚存丛书》与《全唐诗逸》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前者在近代曾两次翻刻,阮元选取其中7种刻入《宛委别藏》,后者则由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
《佚存丛书》十七种一百十一卷,日本林衡编。日本宽政至文化间(清嘉庆间)活字印本。复旦有足本。传入我国后,阮元所进列入《宛委别藏》者十种。光绪八年沪上黄氏活字重印。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用日本活字本影印。此书所收为我国不存之书。取欧阳修《日本刀歌》"徐福行时经未焚,佚书百篇今尚存",名《佚存丛书》。
目录如下:
古文孝经孔传一卷汉 孔安国 传
五行大义五卷隋 萧吉 撰
臣轨二卷唐 武曌 撰、唐 □□ 注
乐书要录三卷(原十卷。残存卷五、卷六、卷七)唐 武曌 撰
西京新记一卷(原五卷。残存卷三)唐 韦述 撰
李峤杂咏(又名百廿咏)二卷唐 李峤 撰
文馆词林四卷(原一千卷。残存卷六六二、卷六六四、卷六六八、卷六九五)唐 许敬宗 等撰
感兴诗注(又名文公朱先生感兴诗)一卷宋 朱熹 撰、宋 蔡模 注
附 武夷棹歌注一卷宋 朱熹 撰、宋 陈普 注
泰轩易传六卷(卷一至卷五)宋 李中正 撰
泰轩易传六卷(卷六)宋 李中正 撰
蒙求(又名左氏蒙求)一卷元 吴化龙 撰
唐才子传十卷(卷一至卷八)元 辛文房 撰
唐才子传十卷(卷九至卷十)元 辛文房 撰
难经集注(又名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明 王九思 等撰
古本蒙求三卷后晋 李瀚 撰
玉堂类稿(又名崔舍人玉堂类稿)二十卷(卷一至卷七)宋 崔敦诗 撰
玉堂类稿(又名崔舍人玉堂类稿)二十卷(卷八至卷二十)宋 崔敦诗 撰
西垣类稿二卷宋 崔敦诗 撰
附 西垣类稿附一卷宋 崔敦诗 撰
周易新讲义十卷(卷一至卷二)宋 龚原 撰
周易新讲义十卷(卷三至卷八)宋 龚原 撰
周易新讲义十卷(卷九至卷十)宋 龚原 撰
宋景文公集二十二卷(原一百五十卷,今存三十二卷,内又残十卷。残存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八十一)宋 宋祁 撰
宋景文公集二十二卷(残存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宋 宋祁 撰
目录介绍如下:
001臣轨.pdf70.35 MB
002崔舍人玉堂藁.pdf342.26 MB
003崔舍人玉西垣类藁,玉堂附录.pdf55.44 MB
004古文孝经(目录).pdf62.58 MB
005景文宋公集.pdf580.76 MB
006李峤杂咏.pdf28.51 MB
007两京新记.pdf26.46 MB
008蒙求.pdf167.81 MB
009难经集注.pdf270.20 MB
010泰轩易传.pdf415.28 MB
011唐才子传.pdf287.71 MB
012文公朱先生感兴诗,武夷櫂歌十首.pdf50.33 MB
013文馆词林.pdf79.28 MB
014五行大义.pdf334.65 MB
015乐书要录.pdf51.44 MB
016周易新讲义.pdf543.31 MB
017左氏蒙求.pdf20.54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佚存丛书”展开,详细探讨了这一书籍体系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从其起源与命名、书籍的保存与整理、学术研究的贡献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文章逐一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佚存丛书”在中国古代文献学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整篇文章不仅回顾了“佚存丛书”的历史沿革,也展望了它在当代学
摘要:本文将围绕“佚存丛书”展开详细阐述,分别从其历史渊源、文学价值、研究现状和影响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1、历史渊源
“佚存丛书”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保存不完整或残缺的古籍的文献整理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佚存丛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后人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佚存丛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
2、文学价值
“佚存丛书”所包含的文献多为珍贵古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文献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史传子集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挖掘“佚存丛书”的文学价值,可以丰富文学研究领域,拓展学术视野。
3、研究现状
当前,“佚存丛书”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和文献整理软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佚存丛书”。
各地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也积极开展“佚存丛书”的保护和整理工作,推动相关研究取得新成果。
4、影响力
“佚存丛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挖掘“佚存丛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佚存丛书”不仅是一种文献整理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倍加珍视。
总结:
“佚存丛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渊源和文学价值,当前研究现状蓬勃发展,对后世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