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共6册)
资料编号:KW6830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1.13G
作者:吕芳上 主编
出版社:国史馆
出版时间:2015
内容简介
共分《和战抉择》、《军事作战》、《全民抗战》、《战时社会》、《对外关系》、《战后中国》六册,以较为全面的範畴与整体的视角来论述中华民国抗日战争(1931-1945)。由九一八事变谈起,说明从局部对抗走向全面战争乃至与世界大战合流的原因与经过,还延伸讨论抗战对战后国内政局与国际情势发展的影响;不仅叙述军事作战,还兼及战时的全民动员、各项建设、社会变迁、对外关系等,以及战后的发展与战争的影响。本套书是结合国内近现代史的学者专家,在新史料和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议题、开拓新领域、建构新观点、做出新诠释的一部集体创作
目录介绍如下:
001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1和战抉择_13962740.pdf168.48 MB
002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2军事作战_13962708.pdf122.30 MB
003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3全民抗战_13962720.pdf252.18 MB
004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4战时社会_13962699.pdf256.11 MB
005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5对外关系_13962688.pdf156.76 MB
006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6战后中国_13962729.pdf197.77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首先,从该书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它的写作动机和意义;接着,分析该书的内容架构,特别是它如何在叙事上打破传统史学的束缚,采用新的视角进行创新性编写;再者,探讨书中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类重要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评估,突出作者对历史细节和全局的深刻理解;最后,文章会总结该书对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它对当代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和启示。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本文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的框架。
1、历史背景与写作动机
《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是中国历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史进行重新审视的力作。它的编写背景与近代史学研究的变革密切相关。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学界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局限,开始更加客观地对待抗日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书中的写作动机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更希望通过学术性的分析,推动中国史学走向更深刻的反思和更新。
该书的创作动机与中国学界对抗日战争研究的逐步深化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逐渐暴露出局限,许多历史细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战争中普通民众和地方力量的作用。作者在这本书中力求避免“英雄主义”和单一叙事的偏见,采取更为多元的视角,对抗日战争进行全景式的回顾。
此外,《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还承担着一种文化使命,那就是对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集体记忆进行再构建。在面对外敌入侵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战行动体现了极大的民族团结精神,书中的叙述力图还原这些历史场景,呈现出更为鲜活的历史图景。
2、内容架构与叙事创新
《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的内容架构在传统史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全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抗战的起因与爆发、战争的进程与主要战役、战争中的各类力量、战争的结局及其后果。每一部分都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不同的视角进行详细分析,使得整本书不仅具备了高度的学术性,还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
在叙事手法上,该书避免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式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事件和人物的交替出现,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非线性特点。特别是在分析重大战役时,作者不仅从军事角度展开论述,还融入了政治、社会等多维度因素的讨论,这种交织式的叙事方法增强了书中的深度与层次感。
书中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对传统的“国民政府”与“抗日力量”这一二元结构进行了反思,强调了不同地区和力量的多样性。例如,书中深入探讨了地方抗战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揭示了民众与地方武装的历史地位,突破了常规史学对“中央-地方”关系的传统解释。
3、重要事件与人物再评估
《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在对抗日战争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估上,表现出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独到洞察。书中不仅对如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剖析,还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再评价。特别是在涉及到一些关键人物如蒋中正、毛泽东、张学良等的历史角色时,作者通过对其复杂性的呈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在对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的回顾中,作者着重分析了每一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其对整体战争局势的影响。例如,在对淞沪会战的描述中,作者指出,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对抗,它在心理上增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辱的决心,并且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人物方面,书中重新审视了毛泽东、蒋中正等领导人如何在战争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蒋中正虽然在战争初期的战术调整上有过失败,但他的战略远见和外交手腕在战后影响深远;毛泽东在长期游击战中的领导力,以及其在抗战胜利后的政治布局,也得到了重新审视。
4、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启示
《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它更为重要的是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启示。首先,书中强调了史学研究应注重史料的多元化和多角度分析,呼吁学者们摒弃单一的历史观,倡导多视角、多维度的叙事模式。这对于当代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界走向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向。
其次,该书通过对抗日战争中地方力量和人民群众作用的重视,提出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视角,强调了平民战争的价值。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弥补了传统史学中对人民历史忽视的缺陷,也为未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平衡,它不仅满足了学术界的需求,也让普通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貌。这一特质使得该书在普及历史知识和促进社会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总结:
总体而言,《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是一本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历史著作。它在重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中,采用了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方式,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局限,推动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进步。
通过对该书的深度剖析,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还对当前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文化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为学者和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也为中国历史学界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