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1938-1941年)
资料编号:KW7841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4.72G
1938年,由胡政之率金诚夫、徐铸成等创办《大公报》香港版,1941年12月13,因为抗战原因被迫停刊。
目录介绍如下:
1938年08月.pdf15.81 MB
1938年09月.pdf123.72 MB
1938年10月.pdf114.43 MB
1938年11月.pdf134.45 MB
1938年12月.pdf121.47 MB
1939年01月.pdf149.20 MB
1939年02月.pdf102.59 MB
1939年03月.pdf134.78 MB
1939年04月.pdf112.46 MB
1939年05月.pdf124.30 MB
1939年06月.pdf117.79 MB
1939年07月.pdf122.10 MB
1939年08月.pdf120.45 MB
1939年09月.pdf117.50 MB
1939年10月.pdf125.93 MB
1939年11月.pdf122.81 MB
1939年12月.pdf121.47 MB
1940年01月.pdf108.73 MB
1940年02月.pdf100.60 MB
1940年03月.pdf121.02 MB
1940年04月.pdf115.56 MB
1940年05月.pdf121.35 MB
1940年06月.pdf120.33 MB
1940年07月.pdf127.96 MB
1940年08月.pdf127.93 MB
1940年09月.pdf12.68 MB
1940年10月.pdf127.27 MB
1940年11月.pdf125.69 MB
1940年12月.pdf123.53 MB
1941年01月.pdf84.61 MB
1941年02月.pdf114.67 MB
1941年03月.pdf139.63 MB
1941年04月.pdf121.67 MB
1941年05月.pdf135.84 MB
1941年06月.pdf139.58 MB
1941年07月.pdf139.29 MB
1941年08月.pdf141.96 MB
1941年09月.pdf129.56 MB
1941年10月.pdf140.85 MB
1941年11月.pdf135.88 MB
1941年12月.pdf19.18 MB
1946年12月.pdf73.87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香港大公报(1938-1941年)”的历史背景、其在社会政治中的角色以及其对香港与中国大陆间信息传播的影响。文章首先回顾了香港大公报的创办及其初期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如何成为民众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接着,探讨了香港大公报在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时所展现的独特立场与风格。文章还详细分析了该报在报道政治时的中立性和批评性态度,特别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下。最后,文章总结了香港大公报在香港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提出其对于社会舆论和国家政治的影响,尤其在战时期间扮演的“舆论桥梁”的角色。
1、香港大公报的创办与发展
香港大公报于1902年由邹容创办,最初其面向的是香港及南方地区的华侨读者。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中华文化的复兴,香港大公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机构。1938年,香港大公报的编辑方针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逐渐关注更多的国内时事,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相关报道。此时,香港大公报不仅是香港的主要报纸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获取战争信息的关键窗口。
在香港大公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香港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成为了中国战时政府与海外侨胞之间的重要联系点。香港大公报顺势而为,加强了对抗日信息的传播,为激励民众抗战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香港大公报还积极在新闻报道中弘扬民族精神,利用其平台为中国的抗战提供舆论支持。
通过对香港大公报早期发展的考察,可以看出其不仅是一份地方性报纸,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逐渐成为了中国抗战历史中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报纸在推动社会舆论、影响民众思想和情感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历程见证了香港与中国大陆在抗战背景下的紧密联系。
2、香港大公报的新闻报道特色
香港大公报的新闻报道以其鲜明的时事性和真实性著称。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不仅关注前线战况的报道,还对国内外政治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通过详细的战地报道和对新闻事件的独立解读,香港大公报为读者呈现了多维度的信息,尤其是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其报道常常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强调对日本侵略者的批评和对中国政府抗战决心的支持。
此外,香港大公报的新闻风格不仅仅局限于硬新闻报道,它还注重社论和评论的内容。这些社论通常涉及时局的分析、民族团结的呼吁以及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场表达。其评论内容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通常采取一种立场鲜明的批判式语言。通过这种方式,香港大公报吸引了大量关注时政和战争的读者,成为抗战时期中不可忽视的舆论阵地。
而在香港大公报的报道中,除了对抗日战事的密集报道外,它还注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对难民救助的报道、对战争给香港带来的影响的关注等,这些都体现了它作为民众信息源的多样性与深度。大公报的新闻报道不仅仅局限于单一事件的叙述,它通过层层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
3、香港大公报的政治立场与影响
香港大公报的政治立场可以说是兼容并蓄的,它既不完全偏向某一方势力,也不过分中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大公报在政治报道中展现了较强的民族主义立场。它积极支持中国政府的抗战政策,呼吁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然而,在香港大公报的编辑和报道中也能看到对中国政权的适度批评,尤其是当时政府在战时体制和民生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香港大公报不仅关注中国内地的政治动态,也密切关注日本的政治动向。在报道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时,大公报没有回避对日本政府政策的严厉批评。它不仅揭露了日本侵略的暴行,还通过调查报道和分析文章,
摘要:本文将详细阐述香港大公报(1938-1941年)的历史背景、创办宗旨、影响力以及最终命运,旨在解析这一历史文献在香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历史背景
香港大公报创建于1938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香港形势动荡,是当时香港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
1939年,香港大公报成为英殖民地时期最重要的中文报纸之一,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影响力逐渐扩大。
1940年,香港大公报开始积极报道国际局势,为普及国际事务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创办宗旨
香港大公报创办之初,秉持着“公正、客观、真实、尊重事实”的新闻理念,倡导为民族和社会大众服务。
该报立足香港,关注国内外大事,努力报道客观中立的新闻,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信息。
香港大公报在舆论引导方面,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受政治势力干涉,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3、影响力
香港大公报在香港社会中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深受市民信赖和喜爱。
该报在报道重大事件时,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对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香港大公报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香港,还辐射到海外华人社区,对推动中文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最终命运
由于香港战局日益恶化,1941年香港淪陷,香港大公报被迫停刊。
该报的记者和编辑在日军统治下遭受严重迫害,新闻事业遭受重创,标志着香港大公报的终结。
尽管香港大公报已不复存在,但其在香港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永载史册。
总结:
香港大公报(1938-1941年)作为当时香港重要的中文报纸之一,历经抗战岁月,秉持公正客观的新闻理念,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然而在香港淪陷后被迫停刊,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尽管如此,香港大公报的影响力和地位仍然难以抹灭。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