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辞赋总汇(共26册 )
资料编号:KW2860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6.97G
作者:马积高 主编
出版机构: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书籍提要:收集先秦到清代末年的辞赋作品,总字数2854万字。《历代辞赋总汇》曾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八五”图书选题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选题。全书分为8卷,一共26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册,唐代卷2册,宋代卷1册,金元卷1册,明代卷4册,清代卷14册,详目卷1册,索引卷2册。索引有人名与篇名、拼音与笔画两种。
收集先秦到清代末年的辞赋作品,总字数2854万字。《历代辞赋总汇》曾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八五”图书选题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选题。全书分为8卷,一共26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册,唐代卷2册,宋代卷1册,金元卷1册,明代卷4册,清代卷14册,详目卷1册,索引卷2册。索引有人名与篇名、拼音与笔画两种。
●两千年里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
●两千年来最大规模的收集整理
●精编、精校、精装、精制的国学精品读物
●《历代辞赋总汇》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全的赋体文学总汇。按朝代顺序编排,为辞赋研究和学习提供第一流的资料大全。
●总汇收赋30789篇,为《历代赋汇》(4161篇)的七倍、《赋海大观》(12265篇)的两倍。 《历代辞赋总汇》最大的特点是:
1.收集广博。本书兼收骚体赋、诗体赋与文赋。
2.考订精审。本书编者纠正了前人编辑中的一些错误,对作者的时代与作品的归属,做了精细的考量。
3.编排科学。比如本书将汉以后辞赋分内外编,借以辨明辞赋的源流正变的不同。
4.资料详备。本书配有作者小传及作品校记,以备读者了解相关知识。
作者简介
马积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赋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辞赋学会第二任会长。主要出版着作:《赋史》,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宋明理学与文学》,1989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19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其中《赋史》“颇能补前人之缺,受到国内外同等的青睐”,一举奠定其赋学泰斗的地位。
目录介绍如下:
├─历代辞赋总汇-001(0 folders, 13 files, 3.62 GB, 3.62 GB in total.)
│历代辞赋总汇-01.pdf0.99 GB
│历代辞赋总汇-02.pdf171.82 MB
│历代辞赋总汇-03.pdf136.23 MB
│历代辞赋总汇-04.pdf256.96 MB
│历代辞赋总汇-05.pdf153.69 MB
│历代辞赋总汇-06.pdf216.77 MB
│历代辞赋总汇-07.pdf229.69 MB
│历代辞赋总汇-08.pdf208.88 MB
│历代辞赋总汇-09.pdf245.33 MB
│历代辞赋总汇-10.pdf277.00 MB
│历代辞赋总汇-11.pdf277.54 MB
│历代辞赋总汇-12.pdf263.88 MB
│历代辞赋总汇-13.pdf253.74 MB
└─历代辞赋总汇-002(0 folders, 13 files, 3.36 GB, 3.36 GB in total.)
历代辞赋总汇-14.pdf286.48 MB
历代辞赋总汇-15.pdf296.00 MB
历代辞赋总汇-16.pdf302.10 MB
历代辞赋总汇-17.pdf282.88 MB
历代辞赋总汇-18.pdf321.11 MB
历代辞赋总汇-19.pdf285.63 MB
历代辞赋总汇-20.pdf282.84 MB
历代辞赋总汇-21.pdf280.87 MB
历代辞赋总汇-22.pdf312.05 MB
历代辞赋总汇-23.pdf306.64 MB
历代辞赋总汇-24.pdf148.79 MB
历代辞赋总汇-25.pdf168.00 MB
历代辞赋总汇-26.pdf169.18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历代辞赋总汇”这一主题,从中国古代辞章的起源与发展、文学特征、历史影响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文章简要回顾了辞赋的历史起源与演变,介绍了自先秦到明清时期辞赋的主要发展脉络。接着,重点分析了辞赋的文学特征,包括其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然后,文章详细阐述了历代辞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尤其在政治、社会、哲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最后,文章总结了辞赋对于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价值,探讨了辞赋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与创新。通过这些阐述,本文旨在全面呈现“历代辞赋总汇”的文学精髓与历史意义。
1、辞赋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辞章出现在先秦时期,尤其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先秦的辞章多以诗歌形式存在,辞的特点较为浓重。到了汉代,辞赋逐渐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汉代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杨意林等人创作了大量的辞章,开创了辞赋的黄金时代,赋的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辞赋的兴盛不仅仅局限于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唐宋时期的辞赋也有了重要突破。唐代的赋作如王勃、杨炯等人的作品,极大地拓展了辞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力。而在宋代,随着文人风骨的逐渐趋向文人化,辞赋作品的表现内容也开始转向更为细腻和富有个人情感的表达。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辞赋的创作形式逐渐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困境,很多作品缺乏创新,仅是对古代赋作的模仿。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然涌现出一些具有独特魅力的赋作,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便是明代赋作中的代表之一。总的来说,辞赋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呈现出从朴素到丰富、从简洁到复杂的发展趋势。
2、辞赋的文学特征与艺术魅力
辞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首先,辞赋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诗歌严格的韵律要求不同,辞赋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性与表现的深度。它通过长篇幅的叙述、议论以及抒发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其次,辞赋在语言上追求华丽、对仗工整的修辞风格。辞赋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如对仗、排比、修饰等技巧的运用,不仅提升了语言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辞赋作品更具朗朗上口的韵律感。这种修辞技巧的精妙使得辞赋作品在朗读和背诵时更具魅力,能够打动人心。
此外,辞赋常常富有浓厚的象征意义。许多辞赋作品中的语言并不仅仅是表面意思的传达,它们往往通过各种象征、比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或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例如,唐代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辞赋的这种象征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多层次解读空间的文学形式。
3、辞赋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历代辞赋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结晶,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反映。在中国古代,辞赋常常与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密切相关。辞赋作为官场与学术界的重要文学形式,常常承载着政治寓意,传达着统治者的政治主张。例如,汉代的《大风歌》通过赋的形式宣扬了汉高祖刘邦的政治理念。
除了在政治领域的应用,辞赋还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辞赋常常成为知识分子展示学识与才华的舞台,尤其在科举考试中,赋作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子的仕途。宋代科举制度盛行,赋作成为了文人学者向社会展示其文学才能的重要途径。
哲学领域也深受辞赋的影响。在唐宋时期,许多士人将辞赋作为抒发个人哲学思想的工具。辞赋不仅仅是文学创作,它还常常承载着某种哲理和世界观。唐代的《滕王阁序》便是一例,王勃通过赋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思考,成为了哲学与文学结合的经典之作。
4、辞赋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与延续
尽管辞赋在传统文学中逐渐陷入形式化的困境,但它仍然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通过借鉴辞赋的修辞技巧与表现手法,创新性地将辞赋的艺术形式融入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中。辞赋对语言的精准运用、修辞技巧的创新以及情感的多层次表达,都为现代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
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文学流派或文学风格都可以从辞赋中找到其根源。例如,现代散文中一些具有哲理性、抒情性的作品,可以看到辞赋对其语言形式和思想深度的影响。通过赋的表现手法,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情感,表达复杂的情绪。
此外,现代文学中的某些诗歌作品也体现了辞赋的影响。辞赋虽然形式上较为长篇,但其诗意化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表现技巧,常常被诗人借鉴。在当代诗歌中,赋的语言艺术得到了创新性的延伸和发展,使得辞赋作为一种文学遗产依然在现代文人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总结:
通过对历代辞赋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辞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从先秦的《诗经》和《楚辞》到明清的赋作,辞赋历经时代的变迁,仍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总的来说,“历代辞赋总汇”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总结,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入挖掘与展示。它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