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
资料编号:KW8456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347M
作者: 故宫博物院 编 / 郭玉海、方斌 主编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是2010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故宫博物院、郭玉海、方斌编写。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是一部资料性质的书。它将故宫博物院自1949年以后从不同渠道收得的历代墓志资料,进行了汇总整理。
书中所藏墓志除高昌砖志部分外,所选中原地区(从三国至清)的墓志,皆做到作者释出的志文与传拓的拓片相互对应呈现。在方便了解志中文字内容的同时,也有对应的拓片作为参考,这也是本部书优势之所在。
整部书皆以时代、葬日先后为序排列篇篇墓(砖)志,无纪年者排至该朝代最后。作者在编写整理过程中,进行了细致的传拓、整理和甄别工作,并对每篇墓志,砖志标注其基本信息,对高昌砖志的文字部分,进行了补字。墓志拓片均由作者本人进行传拓、拍摄,图片质量较高。从拓片的质量不难看出,作者具有高超的传拓技术。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拓片每个字的清晰程度,并富有美感。
此部书通过对每篇墓志的介绍,可使学者、专家更加了解掌握故宫博物院所藏墓志的基本状态,及现存状况等,方便其研究学习。
这部书也是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近些年来整理收录所藏历代墓志较全,介绍也较为详细的一部书。
前言: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一书即将出版,书中收录三国至清代墓志234方和高昌砖志122方,每种都有介绢、释文和拓片相配。这些墓志出土于清代与民国年间,见诸着录。本书编者指出:墓志中既有端方陶斋旧物,也有周季木、徐森玉、马衡等一一批民国时期着名收藏家的品,其中许多都曾经名动一时。高昌砖部分包括高昌国时期和唐代高昌郡时期,全部都是由着名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参加中国瑞典合作科学考察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所得。大部分墓志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拨交和征集的,还有的则是在更早的时间已来到故宫了,因为石刻很重,不便携带搬运,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办入藏手续。书中的拓本都是近年来从墓志上精拓下来的,绝大部分墓志自出土以来并无损坏,有的墓志盖上的铁环依然完好无损。这说明近百年间,它们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高昌砖的情况就不同了。朱书和墨书的文字普遍退色,有些早已出现表面粉化甚至碎裂。拿1931年出版的《高昌砖集》中的图版一一比较,今非昔比,令人叹惋。这说明砖制文物的保护仍是个迫切的、有待解决的课题。这批墓志在史料、书法和文字、语言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学者已多有研究。
目录介绍如下: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 第1册.pdf135.55 MB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 第2册.pdf153.55 MB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 第3册.pdf58.52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篇文章以《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为中心,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编纂意义、研究价值及其对学术界的贡献。故宫博物院的墓志铭收藏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一汇编不仅展示了历代墓志铭的独特艺术魅力,更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墓志铭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社会文化特征和学术研究的深远意义。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初,是在考古学、历史学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进行的。墓志铭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载体,早在汉代就已开始流行,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墓志铭记录了个体生平事迹、家族背景、墓主人所享有的社会地位及政治地位等信息,因此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机构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其墓志铭的收藏,是博物院历史文物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的整理与汇编,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清晰、全面的墓志铭资料,有助于学术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重新解读。
这部汇编的出版,不仅具有对历代墓志铭的整理工作意义,还承载着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作用。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墓志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墓志铭中包含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以及语言风格,都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
2、墓志铭的历史文献价值
墓志铭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字记录上,更在于它所能展现出的多元化信息。墓志铭中,往往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内容。这些内容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比如,通过对墓志铭的文字分析,学者可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宗教信仰、甚至民间风俗等社会现象。
墓志铭也为考古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考古学家通过墓志铭中提到的人物、事件或物品等线索,可以进一步揭示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墓志铭被挖掘出来,并被纳入到学术研究之中。这些墓志铭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礼仪规范、族群关系等方面。
此外,墓志铭的文献价值还体现在语言的研究上。中国古代墓志铭的语言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简朴的早期墓志铭到华丽的唐宋时期,再到明清时期的繁复,这些语言风格的变化,折射出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的不同。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墓志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汉语研究素材,尤其是在书法、古文字研究等领域,墓志铭中的铭文为学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语言实物。
3、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表现
墓志铭不仅仅是历史的文字记载,它们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小觑。许多墓志铭上都刻有精美的雕刻和书法,这些文字本身就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一些帝王将相的墓志铭,往往配有精细的浮雕、书法及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书法艺术是墓志铭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个人品位和学识的象征,墓志铭的文字通常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执笔。从字体的选择到布局的安排,每一块墓志铭都彰显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例如,魏晋时期的墓志铭往往字形流畅、结构优美,而唐代的墓志铭则展示了楷书的成熟与规范,宋代墓志铭则更注重小楷的精细与整齐。
此外,墓志铭上的装饰图案,也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简朴的汉代墓志铭,还是精致的明清墓志铭,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墓志铭中的这些艺术元素,不仅仅是对墓主人的纪念,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呈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4、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影响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的出版对于学术界的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它为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这些墓志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为学者们提供了考察古代社会的多维度视角。在近现代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墓志铭常常被作为研究历史、社会及文化背景的基本材料。
此外,墓志铭的整理和汇编,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由于墓志铭的碎片化和地域分布不均,导致学者们对于墓志铭的全面研究存在困难。而故宫博物院通过对这些墓志铭的整理,将其系统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资料库。学者们可以通过这些系统化的资料,对墓志铭背后的社会背景、人物事迹、历史事件等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墓志铭的学术研究还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遗失的危机,而墓志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演变,还可以为当代文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墓志铭的学术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重拾文化遗产,更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结: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不仅是对中国历代墓志铭的一个完整呈现,也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与文化意义的学术著作。通过系统的汇编工作,学者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和研究墓志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内涵。这部汇编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时为后人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墓志铭的详细阐述,我们看到了这一古老文献形式在历史、艺术及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共3册)》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学术著作,对于广大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