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共36册)
资料编号:KW372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5.92G
作者:罗家伦主编
出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民国五十八至六十五年(1969-1976)
目录介绍如下:
01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介绍第一集_11427820.pdf128.22 MB
02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国民报汇编_11427757.pdf95.96 MB
03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湖北学生界(汉声) _11427641.pdf257.68 MB
04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游学译编第一—四期_11427640.pdf152.98 MB
05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游学译编 第5-8期.pdf57.72 MB
06中华民国史料丛编黄帝魂_11427538.pdf163.49 MB
07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群报撷华_11427758.pdf101.56 MB
08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国旬报_11427907.pdf271.05 MB
09护国军纪事第一册_11194504.pdf184.47 MB
10护国军纪事第二册_11194501.pdf126.26 MB
11护国军纪事第三册_11194502.pdf98.32 MB
12护国军纪事第四册_11194503.pdf113.66 MB
13江苏第一、二期_12745402.pdf120.51 MB
14江苏第三、四期_12745403.pdf118.59 MB
15江苏第五、六期_12745404.pdf122.26 MB
16江苏第七、八期_12745405.pdf115.67 MB
17江苏第九、十期_12745406.pdf100.04 MB
18江苏第十一、十二期_12745407.pdf71.82 MB
19俄事警闻(第二版)_11425038.pdf290.52 MB
20贰拾世纪之支那洞庭波汉哉合订本_12745408.pdf99.72 MB
21江浙铁路风潮_11099982.pdf273.75 MB
22抗战六年来之宣传战_11427825.pdf103.99 MB
23抗战以来妇女问题言论集_11103761.pdf103.36 MB
24临时公报(第二版)_11425137.pdf118.72 MB
25民国汇报_11427608.pdf457.46 MB
26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_11103764.pdf601.02 MB
27苏报_10490004.pdf280.40 MB
28苏报(第二版)_11424974.pdf342.80 MB
29苏报案纪事_10113258.pdf80.58 MB
30太平杂志第一卷_11428062.pdf150.43 MB
31五十年来的世界_11103729.pdf156.55 MB
32五十年来的中国_11103728.pdf171.45 MB
33新译英国政府刊布中国革命蓝皮书辛亥革命与列_11427970.pdf149.76 MB
34战时教育方针(第二版)_11415098.pdf96.88 MB
35战时中国报业_10113579.pdf73.41 MB
36中国革命实地见闻录_11030381.pdf110.33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中华民国史料丛编》这一历史文献集的重大意义,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首先,文章概述了该丛编的背景和基本构成,接着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一是《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二是其编辑方法与史料来源的独特性,三是丛编在推动民国史学研究中的贡献,四是其在社会政治文化层面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分析,文章展示了《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不仅是研究中华民国历史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历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后,结合全文内容,本文总结了该丛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学术价值。
1、《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作为一部集结了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历史文献集,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它通过对民国时期各类原始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填补了许多历史研究中的空白,为学者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特别是在对民国初年政治风云的考察中,丛编中的大量文件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信息。
该丛编的编辑工作始于20世纪中期,面对战争、政治动荡以及文献遗失的挑战,它的问世意味着一大批重要史料得以被重新发掘和整理。对比其他历史档案与文献来源,《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不仅具备了高度的历史真实性,也显示出其强大的研究价值。无论是研究民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还是外交关系,丛编中的文献无疑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之一。
与此同时,这部丛编也对民国史的总体架构和主流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其收录的丰富史料,历史学者可以更为全面和客观地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为后续的民国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2、《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的编辑方法与史料来源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的编辑方法秉承严谨、系统的原则,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编辑团队根据历史研究的需要,从大量历史文献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资料。编者不仅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考虑其对研究主题的相关性,力求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民国历史画卷。
在史料来源上,丛编涵盖了包括政府档案、个人信函、报纸杂志、地方志等各类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来自当时的政府机关、政治人物、社会团体以及普通民众。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史料来源,丛编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民国历史的多维面貌。
除了文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外,丛编还特别注重对史料的编辑与注释工作。每一份文献都经过详细的考证和注释,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这种专业的编辑方式不仅提高了丛编的学术质量,也为后续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对民国史学研究的贡献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在推动民国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首先,它为学者提供了大量未经编辑的原始文献,这些史料的公开与整理为民国历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之前未曾披露或难以接触到的史料,经过丛编的整理和出版,成为研究者分析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其次,丛编的出现为民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史、军事史等传统领域,而《中华民国史料丛编》通过提供大量的民间文献、地方志资料和社会历史文件,使得研究者能够从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角度,探讨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众生活及文化变迁等方面。
最后,丛编的出版也为后续的学术讨论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推动民国史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简单整理,更是通过科学的编辑工作,推动了民国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更新。
4、《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在社会政治文化层面的影响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对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丛编中的很多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学术研究有极高的价值,也对广大读者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化冲突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政治层面来看,丛编中的资料帮助人们理解民国政府在内外压力下的政策取向、政治博弈及外交策略。对于民国历史的研究者而言,这些第一手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展示了民国政权的脆弱性与复杂性,以及政治决策的历史背景。
文化层面上,丛编所收录的许多文献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碰撞的背景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政治人物和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这些文献,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结: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作为一部涉及民国历史各方面的历史资料集,其出版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中的空白,也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民国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提供了深刻的见解。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解读民国历史。
作为民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不仅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它的出版和影响,不仅是学术界的成功,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