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史丛书(共22册)
资料编号:KW6252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3.61G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介绍如下:
001抗日战争史丛书·军事系列.抵抗与妥协的两重奏:“一二八”淞沪抗战.余子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096471_.pdf159.50 MB
002抗日战争史丛书·人物系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唐宝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096461_.pdf140.75 MB
003抗日战争史丛书·外交系列.侵略与自卫:全面抗战时的中日关系.曹振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096467_.pdf182.77 MB
004抗日战争史丛书·文化系列.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宋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096468_.pdf120.71 MB
005抗日战争史丛书·政治系列.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任贵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096459_.pdf146.98 MB
006抗日战争史丛书·政治系列.历史的洪流:抗日时期中共与民主运动.于双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096442_.pdf118.61 MB
007抗日战争史丛书·政治系列.挽危救亡的史诗:西安事变.张魁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096437_.pdf194.03 MB
008抗日战争史丛书·综合系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孙艳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096444_.pdf139.51 MB
009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日军侵华暴行实录(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等编.北京出版社.199510096409_.pdf242.99 MB
010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宋金寿主编.北京出版社.199510096405_.pdf325.35 MB
011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经济系列.烽火映方舟: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李平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50_.pdf155.96 MB
012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经济系列.金钱与战争:抗战时期的货币.戴建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48_.pdf130.25 MB
013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军事系列.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林治波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096465_.pdf116.98 MB
014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军事系列.砥柱中流:抗战中的解放区战场.王淇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51_.pdf257.08 MB
015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军事系列.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荣维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096446_.pdf148.41 MB
016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军事系列.铁军纵横:华中抗战的新四军田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096470_.pdf177.29 MB
017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人物系列.八载干戈仗延安: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刘益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36_.pdf246.07 MB
018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外交系列.没有硝烟的战线:抗战时期的中共外交.王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54_.pdf153.04 MB
019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外交系列.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任东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49_.pdf121.60 MB
020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政治系列.在历史的漩流中: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张明楚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43_.pdf178.00 MB
021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综合系列.国魂,在国难中挣扎:抗日时期的中国文化.冯崇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34_.pdf103.31 MB
022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综合系列.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王奇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096433_.pdf134.04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抗日战争史丛书》展开,从多个方面对该丛书的内容、特点、研究价值以及其对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贡献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我们简要概述《抗日战争史丛书》的背景和核心目标,接着分析该丛书在史料整合、史学方法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随后,本文探讨了该丛书对现代历史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影响,并在最后部分总结其历史价值和学术地位。文章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剖析,展示《抗日战争史丛书》在抗日战争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抗日战争史丛书》的概述与背景
《抗日战争史丛书》是中国大陆针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丛书由多位历史学家联合编纂,旨在通过科学的史学方法,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丛书不仅涉及军事战役的叙述,还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抗战历史。其研究范畴涉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段历史的方方面面。
丛书的编辑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与研究,最终形成了包括数十卷的历史巨著。编辑团队从国内外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史料中进行提取和筛选,确保了丛书内容的权威性与全面性。它不仅对历史学者和军事专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途径。
丛书的诞生背景与中国对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面冲突。因此,《抗日战争史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力图突破以往单纯的军事史写作,力求全面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深度。
2、《抗日战争史丛书》的史料整合与创新
《抗日战争史丛书》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在史料整合上的独到之处。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编辑团队不仅依赖国内的档案资源,还广泛收集和借鉴了来自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历史文献。这种跨国界的史料整合,使得丛书能够从不同角度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避免了单一视角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丛书中的史料不仅包括政府文件、军事指挥官的指示、战场的作战日志等,还涉及了大量的民众日常生活记载、社会舆论反应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史料,丛书能够展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动员与抗争。
此外,丛书在史料的使用上,也注重创新。在传统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团队结合现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很多新的学术观点。例如,丛书在描述战役与战略时,特别关注了中国军队在战略布局和战术创新方面的独特之处,而这些细节往往在传统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中被忽视。
3、《抗日战争史丛书》在史学方法上的独特贡献
《抗日战争史丛书》在史学方法上展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首先,丛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综合分析抗日战争的全貌。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史的层面,而是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纳入其中,形成了多维度的历史叙事。
其次,丛书在时间框架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战役顺序,而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主题进行分篇叙述。这种方法不仅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内在逻辑,还能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战争的全过程。例如,丛书在描述抗战初期的中国政治与国际形势时,专门安排了独立的章节,深入分析了中国政府的战略调整与国际社会的支持。
最后,丛书在史学写作中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分析。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编辑团队不仅仅接受传统观点的解释,而是通过严谨的史实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解。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入,为后续的抗日战争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4、《抗日战争史丛书》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
《抗日战争史丛书》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在社会公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部系统、权威的抗日战争历史著作,丛书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外多个历史学术会议上,丛书被频繁引用,成为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核心参考书目之一。
对于中国的现代历史教育,《抗日战争史丛书》也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教材。它帮助学生和年轻一代深入理解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与抗争精神。通过丛书,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一环。
另外,丛书还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丛书通过客观、全面的叙述,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增强了集体记忆和民族自信心。
总结:
《抗日战争史丛书》是中国历史学界在抗日战争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通过对史料的精心整理与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写作的局限,为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丛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对社会公众的普及意义也不可忽视,它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反思。
可以说,《抗日战争史丛书》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反思,它的出版和广泛传播,将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