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共12册
资料编号:KW7221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59G
作者:沈志华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5
简介:
1991年苏联解体后,大量苏共执政时期的档案文件解密开放,成为人们了解苏联历史、冷战内幕、中苏关系乃至中共党史的重要资料。
自1990年代中期起,学者沈志华、牛军、杨奎松、李丹慧、崔海智等人着手搜集、翻译、整理、使用这批俄文档案,使中国学者得以打破语言、经费的限制使用一手资料进行冷战史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沈志华,他曾以“学术个体户”的身份斥资百万赴俄、美购回大量解密档案,并向学者无偿开放,轰动一时。2005年,他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并利用这些解密档案推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 共12卷)在对俄国已经解密的前苏联档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其中涉及对华关系和两党交往的文件2582份,翻译成中文,按年代排列,编辑成册,加以必要的注释和点评。文件包括:
中苏两党两国高层领导之间会谈的俄方记录;
苏方高层领导就中国问题对其内部的指示、批示;
苏方各级各部门向*高层提交的情报、汇报及对策建议;
双方的通信、电报及未公开的互换文件。
目录介绍如下:
001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一卷1945.1—1949.2_13694893.pdf230.88 MB
002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二卷1949.3—1950.7_13694894.pdf181.95 MB
003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_13694895.pdf185.57 MB
004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四卷1951.9—1954.1_13694896.pdf205.89 MB
005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五卷1954.2—1955.7_13694897.pdf217.92 MB
006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六卷1955.8—1956.9_13694899.pdf194.21 MB
007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七卷1956.10—1958.3_13694900.pdf225.33 MB
008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八卷1958.4—1959.10_13694901.pdf228.57 MB
009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九卷1959.10—1962.12_13694902.pdf233.53 MB
010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十卷1963.1—1964.11_13694903.pdf280.09 MB
011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十一卷1964.12—1969.6_13694904.pdf237.14 MB
012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十二卷1969.7—1991.12_13694905.pdf230.70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为核心,探讨了中苏关系的复杂性与变迁,特别是通过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材料,揭示了中苏关系中的若干重大事件与背后的政治博弈。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包括苏联时期的中苏友谊、边界争端、意识形态对立及中苏关系的破裂等,通过分析解密档案,揭示了双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互动与矛盾。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这些解密档案对我们理解中苏关系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当前对中苏关系历史研究的意义。最终,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以便理解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的复杂面貌。
1、苏联时期的中苏友谊
在冷战初期,苏联与中国建立了较为紧密的盟友关系。这段时期的中苏友谊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与对抗西方的战略需求。苏联的援助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苏两国的合作体现在多个领域,包括军事援助、技术交流以及政治支持。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两国合作在抵抗美国及其盟国的压力中显得尤为突出。
根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苏联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政治扶持不仅限于外交层面,还涵盖了军事和经济领域。苏联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技术,并帮助中国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1950年代初期,苏联的援助促进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初步发展,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双方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社会主义革命与反帝国主义。
然而,即便在这种友谊的表面下,实际上也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分歧。苏联虽然在公开场合支持中国,但在许多重要决策上并未完全照顾中国的利益。俄罗斯解密档案中提到,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某些问题上常常以自身利益为先,这些潜在的矛盾在后来的中苏关系中逐渐显现出来。
2、中苏边界争端的复杂性
中苏边界争端是中苏关系史上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问题。尽管两国在1950年代初期达成了边界协议,但这一协议并未解决所有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边界问题逐渐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隐患。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揭示了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谈判过程与各自的立场。苏联在很多情况下采取强硬立场,试图维护其对边界的控制,而中国则认为苏联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边界争端的加剧主要集中在1960年代。当时,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已经开始显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摩擦也逐渐加剧。解密档案显示,苏联在解决边界问题时采取了较为强势的态度,并试图通过军事威胁迫使中国做出妥协。这种紧张局势在1969年爆发了著名的珍宝岛冲突,这一事件标志着中苏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
俄罗斯解密档案还揭示了中苏双方在边界争端中的具体策略。档案中提到,苏联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尤其是利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试图将边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中国则坚决捍卫自己的边界权益。边界争端不仅仅是领土问题,更是中苏在国际秩序中地位争夺的一部分。
3、意识形态对立的加剧
中苏关系的破裂,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分歧。1950年代末,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双方在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上的分歧日益加深。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政策与中国的革命立场发生了明显冲突。中苏两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对立。
根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赫鲁晓夫对于中国的革命态度持保留意见,认为中国过于激进,可能会对苏联的利益造成威胁。而中国则认为苏联已经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上表现出妥协。双方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解上逐渐分道扬镳,最终导致了中苏分裂。
这一意识形态的分歧不仅表现在两国领导人的公开言辞上,也体现在两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内政策上。俄罗斯解密档案中提到,苏联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认为这些政策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倒退。而中国则认为苏联的修正主义倾向是对革命的背叛,这使得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4、中苏关系的彻底破裂
中苏关系的彻底破裂发生在1960年代末期,尤其是在珍宝岛冲突后,双方的关系急剧恶化。中苏分裂的直接原因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还包括苏联对中国边界问题的强硬态度和中苏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解密档案中有大量关于珍宝岛冲突的描述,透露出当时两国领导人对局势的处理方式,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刻不信任。
档案中还提到,尽管两国在公开场合不断进行外交斡旋,但私下里,中苏关系已经到了无法修复的地步。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双方不仅在军事上展开角逐,甚至在外交领域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步撤回了对中国的援助,而中国则开始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逐步脱离苏联的影响。
在此期间,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彻底破裂,进入了冷战期间的“对抗”状态。俄罗斯解密档案揭示,苏联当时将中国视为威胁,并在国际上对中国进行孤立。同时,中国则开始批评苏联的“修正主义”,强调自己的革命道路。两国关系的破裂,不仅对中苏两国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冷战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地缘政治影响。
总结:
通过俄罗斯解密的档案选编,本文详细梳理了中苏关系从友谊到对立的历史演变。通过档案中的具体细节,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冷战时期中苏之间的博弈与冲突。从初期的合作到后来的边界争端、意识形态对立,再到最终的彻底破裂,这一历史进程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因素与军事博弈。
中苏关系的破裂不仅是中苏两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通过对这些解密档案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苏关系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