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说大观(全35册)
资料编号:KW19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06G
出版社: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出版时间:1983-1984
原(民国)进步书局辑
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
国内广陵刻印社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其原由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进步书局辑。共35册
目录
第一辑
谐铎十二卷 (清)沈起凤撰
觚賸八卷续编四卷 (清)钮琇撰
萤窗异草初编四卷二编四卷三编四卷 (清)长白浩歌子(庆兰)撰
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十卷 (清)袁枚撰
庸闲斋笔记十二卷 (清)陈其元撰
金壶七墨 (清)黄钧宰撰
金壶浪墨八卷
金壶遯墨五卷
金壶逸墨二卷
金壶戏墨一卷
金壶醉墨一卷
金壶泪墨(一名心影)二卷
夜谭随录四卷 (清)闲斋氏(和邦额)撰
夜雨秋灯录初集四卷续集四卷三集四卷 (清)宣鼎撰
三异笔谈四卷 (清)许仲元撰
埋忧集十卷演集二卷 (清)红雪山庄外文(朱翔清)撰
墨余录四卷 (清)毛祥嶙撰
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四卷 (清)观弈道人(纪昀)撰
滦阳消夏录六卷
如是我闻四卷
槐西杂志四卷
姑妄听之四卷
滦阳续录六卷
耳食录五卷 (清)乐钧撰
庸盦笔记六卷 (清)薛福成撰
壶天录三卷 (清)百一居士撰
两般秋雨盦随笔八卷 (清)梁绍壬撰
第二辑
涌幢小品三十二卷 (明)朱国祯撰
舌华录九卷 (明)曹臣撰
虞初新志二十卷 (清)张潮辑
虞初续志十二卷 (清)郑澍若辑
坚瓠首集四卷二集四卷三集四卷四集四卷五集四卷六集四卷七集四卷八集四卷九集四卷十集四卷续集四卷广集六卷补集六卷秘集六卷余集四卷 (清)褚人获撰
笑笑录六卷 (清)独逸窝退士撰
漫游纪略(一名瓠园集)四卷 (清)王澐撰
虫鸣漫录二卷 (清)采蘅子(宋口)撰
淞南梦影录四卷 (清)畹香留梦室主(黄协埙)撰
闻见异辞二卷 (清)许秋垞撰
此中人语六卷 (清)程麟撰
鸥陂渔话六卷 (清)叶廷琯撰
吹网录六卷 (清)叶廷琯撰
清嘉录十二卷 (清)顾禄撰
春在堂随笔十卷 (清)俞樾撰
附 小浮梅闲话一卷 (清)俞樾撰
香祖笔记十二卷 (清)王士禛撰
闻见近录一卷 (宋)王巩撰
独醒杂志十卷附录一卷 (宋)曾敏行撰
第三辑
蜀碧四卷 (清)彭遵泗撰
西清笔记二卷 (清)沈初撰
夷坚志五十卷 (宋)洪迈撰
广阳杂记五卷 (清)刘献廷撰
渌水亭杂识四卷 (清)性德撰
萝庵游赏小志一卷 (清)李慈铭撰
茶余客话十二卷 (清)阮葵生撰
津门杂记三卷 (清)张焘撰
初月楼闻见录十卷续录十卷 (清)吴德旋撰
归田琐记八卷 (清)梁章钜撰
履园丛话二十四卷 (清)钱泳撰
猫苑二卷 (清)黄汉撰
谿上遗闻集录十卷别录二卷 (清)尹元炜撰
岛居随录二卷 (清)卢若腾撰
雨窗消意录四卷 (清)牛应之撰
云间据目抄五卷 (明)范濂撰
瓮牗余谈八卷 (清)王韬撰
池北偶谈二十六卷 (清)王士禛撰
听雨轩笔记四卷 (清)清凉道人(徐口)撰
锄经书舍零墨四卷 (清)黄协塭撰
瀛壖杂志六卷 (清)王韬撰
耳邮四卷 (清)羊朱翁(俞樾)撰
冶庐杂识八卷 (清)陆以湉撰
第四辑
清波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 (宋)周煇撰
武林旧事十卷附录一卷 (宋)周密撰
志雅堂杂钞二卷 (宋)周密撰
甲申杂记一卷 (宋)王巩撰
芦浦笔记十卷 (宋)刘昌诗撰
渑水燕谈录十卷 (宋)王辟之撰
玉壶清话十卷 (宋)释文莹撰
洛阳搢绅旧闻记五卷 (宋)张齐贤撰
云溪友议十二卷 (唐)范摅撰
五总志一卷 (宋)吴炯撰
岭外代答十卷 (宋)厨去非撰
游宦纪闻十卷 (宋)张世南撰
涉史随笔一卷 (宋)葛洪撰
入蜀记六卷 (宋)陆游撰
吹剑录外集一卷 (宋)俞文豹撰
梦粱录二十卷 (宋)吴自牧撰
猗觉寮杂记二卷 (宋)朱翌撰
随手杂录一卷 (宋)王巩撰
续夷坚志四卷 (金)元好问撰
砚北杂志二卷 (元)陆友撰
北轩笔记一卷 (元)陈世隆撰
庶斋老学丛谈四卷 (元)盛如梓撰
昨非庵日纂二十卷 (明)郑琯撰
韵石斋笔谈二卷 (清)姜绍书撰
海岳志林一卷 (明)毛晋辑
蜀难敍略一卷 (清)沈荀蔚撰
粤行纪事三卷 (清)瞿昌文撰
台湾外记三十卷 (清)江日升撰
明斋小识十二卷 (清)诸联撰
南省公余录八卷 (清)梁章钜撰
退庵随笔二十二卷 (清)梁章钜撰
附 退庵自订年谱一卷 (清)梁章钜撰
咫闻录十二卷 (清)佣讷居士撰
燕下乡睉录十六卷 (清)陈康祺撰
重论文斋笔录十二卷 (清)王端履撰
香饮楼宾谈二卷 (清)陆长春撰
郎潜纪闻十四卷 (清)陈康祺撰
第五辑
大唐新语十三卷 (唐)刘肃撰
松窗百说一卷 (宋)李季可撰
附 南窗纪谈一卷 (宋)口口撰
墨客挥犀十卷 (宋)彭乘撰
睽车志六卷 (宋)郭彖撰
青箱杂记十卷 (宋)吴处厚撰
西溪丛语二卷 (宋)姚宽撰
墨庄漫录十卷 (宋)张邦基撰
广卓异记二十卷 (宋)乐史撰
厚德录四卷 (宋)李元纲撰
鹤林玉露十六卷补遗一卷 (宋)罗大经撰
嬾真子五卷 (宋)马永卿撰
东坡志林十二卷 (宋)苏轼撰
朝野类要五卷 (宋)赵升撰
过庭录一卷 (宋)范公偁撰
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 (宋)洪迈撰
归潜志十四卷附录一卷 (元)刘祁撰
碧血录二卷附录一卷 (明)黄煜辑
北行日谱一卷附录一卷 (明)朱祖文撰
责备余谈二卷附录一卷 (明)方鹏撰
天香阁随笔二卷附天香阁集一卷 (明)李介撰
潞水客谈一卷 (明)徐贞明撰
石渠随笔八卷 (清)阮元撰
志异续编四卷 (清)青城子(宋永岳)撰
东城杂记二卷(清)厉鹗撰
画禅室随笔四卷 (明)董其昌撰
胜饮编十八卷 (清)郎廷极撰
蒿庵闲话二卷 (清)张尔岐撰
南皋笔记四卷 (清)杨凤徽撰
宋艳十二卷 (清)徐士銮撰
客窗闲话初集四卷续集四卷 (清)吴炽昌撰
熙朝新语十六卷 (清)徐锡麟(清)钱泳撰
北东园笔录初编六卷续编六卷三编六卷四编六卷 (清)梁恭辰撰
第六辑
西京杂记六卷 (晋)葛洪撰
宣室志十卷补遗一卷 (唐)张读撰
杜阳杂编三卷 (唐)苏鹗撰
玉泉子一卷 (唐)口口撰
太平广记五百卷 (宋)李昉等撰
异闻总录四卷 (宋)口口撰
龙川别志二卷 (宋)苏辙撰
蒙斋笔谈(节录岩下放言)二卷 (宋)叶梦得(误题郑景望)撰
南烬纪闻一卷 (宋)黄冀之撰
云麓漫钞四卷 (未)赵彦卫撰
侯鲭录八卷 (宋)赵令畤撰
桯史十五卷 (宋)岳珂撰
宋琐语二卷 (清)郝懿行撰
澳门纪略二卷 (清)印光任(清)张汝霖撰
海外纪事六卷 (清)大汕厂翁撰
山居新话一卷 (元)杨瑀撰
搜采异闻录五卷 (宋)永亨撰
客杭日记一卷 (元)郭畀撰
随隐漫录五卷 (宋)陈世崇撰
冷斋夜话十卷 (宋)释惠洪撰
第七辑
东观奏记三卷 (唐)裴庭裕撰
因话录六卷 (唐)赵璘撰
石林燕语十卷 (来)叶梦得撰
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
庆元党禁一卷 (宋)樵川樵叟撰
曲洧旧闻十卷 (宋)朱弁撰
窃愤录一卷续录一卷 (宋)辛弃痴撰
附 阿计替傅一卷 (宋)辛弃疾撰
江隣几杂志一卷 (来)江休复撰
中吴纪闻六卷 (宋)龚明之撰
愧郯录十五卷 (宋)岳珂撰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 (宋)徐兢撰
儒林公议二卷 (宋)田况撰
古刻丛钞一卷 (元)陶宗仪撰
香乘二十八卷 (明)周嘉胄撰
野客丛书三中卷附录一卷 (宋)王楙撰
能改斋漫录十八卷 (宋)吴会撰
宋遗民录十五卷 (明)程敏政撰
京尘杂录四卷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撰
酒令丛钞四卷 (清)俞敦培撰
康輶纪行十六卷 (清)姚莹撰
黄孝子寻亲纪程一卷滇还日记一卷附录一卷 (清)黄向坚撰
虎口余生记一卷 (明)边大绶撰
黄山领要录二卷 (清)汪洪度撰
大云山房杂记二卷 (清)恽敬撰
三借庐笔谈十二卷 (清)邹弢撰
识余四卷 (明)惠康野叟撰
荟蕞编二十卷 (清)俞樾撰
第八辑
宜州家乘一卷 (宋)黄庭坚撰
吴船录二卷 (宋)范成大撰
古今纪要逸编一卷 (宋)黄震撰
临汉隐居诗话一卷 (宋)魏泰撰
滹南诗话三卷 (金)王若虚撰
东轩笔录十五卷 (宋)魏泰撰
宋季三朝政要五卷附录一卷 (宋)口口撰
中兴御侮录二卷 (宋)口口撰
襄阳守城录一卷 (宋)赵万年撰
补汉兵志一卷 (宋)钱文子撰
耕禄藁一卷 (宋)胡锜撰
钓矶立谈一卷 (宋)钓矶闲客(史口)撰
经筵玉昔问答一卷 (宋)胡铨撰
意林五卷 (唐)马总辑
画墁集八卷补遗一卷 (宋)张舜民撰
九国志十二卷 (宋)路振撰 (来)张唐英补
遂昌杂录一卷 (元)郑元佑撰
澹生堂藏书约一卷 (明)祁承 撰
洞霄图志六卷 (宋)邓牧撰
霞外麈谈十卷 (明)周应治撰
謏闻续笔四卷 (清)口口撰
浦阳人物记二卷 (明)宋濂撰
七颂堂识小录一卷 (清)刘体仁撰
玉芝堂谈荟三十六卷 (明)徐应秋撰
妙香室丛话十四卷 (清)张培仁撰
古欢堂集杂着八卷 (清)田雯撰
西洋朝贡典录三卷 (明)黄省会撰
附 滇黔土司婚礼记一卷 (清)陈鼎撰
今世说八卷(清)王晫撰
字触六卷 (清)周亮工撰
蜀都碎事四卷艺文补遗二卷 (清)陈祥裔撰
聊斋志异拾遗一卷 (清)蒲松龄撰
三吴游览志一卷 (清)余怀撰
蜨阶外史四卷 (清)口口撰
前徽录一卷 (清)姚世锡撰
苦瓜和尚画语录一卷 (清)释道济撰
粤西丛载三十卷 (清)汪森撰
外集
国史补三卷 (唐)李肇撰
枣林杂俎六卷 (明)谈迁撰
增广智囊补二十八卷 (明)冯梦龙辑
梅花草堂集十四卷 (明)张大复撰
啸亭杂录十卷续录三卷 (清)昭琏撰
千百年眼十二卷 (明)张燧撰
南滣楛话八卷 (清)蒋超伯撰
浪迹丛谭十一卷续谭八卷 (清)梁章钜撰
榆巢杂识二卷 (清)赵慎畛撰
瞑庵杂识四卷二识二卷 (清)朱克敬撰
里乘八卷 (清)许奉恩撰
茶香室丛钞二十三卷续钞二十五卷三钞二十九卷 (清)俞樾撰
淞滨琐话十二卷 (清)王韬撰
目录介绍如下:
├─笔记小说大观-1(0 folders, 16 files, 3.45 GB, 3.45 GB in total.)
│笔记小说大观第01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33.97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2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6.79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3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8.32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4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7.76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5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3.06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6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91.63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7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3.20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8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0.62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09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86.14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0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1.01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1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9.43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2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3.75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10.07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4-15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488.64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6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14.32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7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1.04 MB
└─笔记小说大观-2(0 folders, 18 files, 3.62 GB, 3.62 GB in total.)
笔记小说大观第18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2.80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19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5.77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0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48.20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1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32.65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2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0.12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10.59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4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18.39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2.15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6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8.88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7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27.15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8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88.28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29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09.43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30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67.08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31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43.43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32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72.69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51.29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34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261.92 MB
笔记小说大观第35册.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pdf173.85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笔记小说大观”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四个方面的详细阐述,首先介绍笔记小说的定义与历史背景,接着分析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文章还讨论了笔记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与发展,最后分析其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与未来趋势。在本文的结尾,针对笔记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特征与魅力进行总结,指出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1、笔记小说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笔记小说,顾名思义,源自“笔记”这一文学形式,最初是一种记录个人生活、社会事件或思考感悟的文体。早期的笔记多为随笔、日记或小品文,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主观性。然而,随着文学的演变,笔记形式逐渐与小说融合,形成了具有叙事性、情节发展的笔记小说。笔记小说不仅仅局限于日常记录,它往往带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且内容深刻,表现形式自由多样。
笔记小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人笔记,如《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片段,它以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致刻画为特点。到了近现代,随着小说形式的成熟和多样化,笔记小说逐渐吸纳了更多的现代叙事技巧,并开始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20世纪,笔记小说成为一些作家展现个体思考和社会观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西方,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这种形式,作家能够在轻松的叙述中融入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使笔记小说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学样式。这种自然而又带有哲理的创作方式,使得笔记小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演变,成为当今文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
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之一便是其高度的主观性。与传统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同,笔记小说往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展现了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与独特视角。这种主观化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与个性化的语言风格。通过叙述者个人的眼睛,读者得以窥探到社会的不同面貌,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与思想碰撞。
其次,笔记小说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与传统小说中连贯的情节发展不同,笔记小说更注重片段化的呈现,往往通过一段段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笔记”形式,构建出丰富的故事层次。这种碎片化的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还增加了作品的开放性与可读性,使读者能够在每一段落中发现新的思考与意义。
最后,笔记小说的叙事风格往往具有强烈的随意性。由于笔记本身是一种较为随意的记录方式,因此笔记小说也往往具有较为自由的表达形式。没有过多的修饰与堆砌,更多的是直白、简练、甚至带有某种“即兴”感。这种风格使得笔记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显得更加直率、真实,甚至有时带有一种粗糙的美感。
3、笔记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
笔记小说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形式,而是与其他文学形式,如散文、小说、随笔等,发生了深刻的融合与交织。在与散文的融合方面,笔记小说延续了散文形式的个人化和哲理性。许多笔记小说作品并非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带有思辨性质的随笔式记录。这种融合使得笔记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作者思想的展现。
与传统小说的融合则体现在笔记小说叙事技巧的灵活运用。笔记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吸收了小说中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精致描绘,同时却避免了传统小说过于精细的情节构建。其内容更为开放,呈现的是一个相对松散但却充满张力的故事环境。在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我们甚至能看到笔记小说形式在推理、历史小说等类型中的创新应用。
笔记小说与随笔的融合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记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化的记录,而随笔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文学形式,其开放性与自由性和笔记小说高度契合。许多作家在创作笔记小说时,常常借助随笔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悟与思考。笔记小说便成为了自我表达与社会观察的一个桥梁,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4、笔记小说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与未来趋势
在当代文化中,笔记小说的影响力逐渐增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往往生活在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笔记小说正好契合了这种生活方式。它不拘泥于长篇大论的情节推进,而是通过短小的片段与个人化的叙述,将生活中的点滴呈现出来。在现代都市文学中,笔记小说逐渐成为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社会变迁与人际关系的有力工具。
在未来,笔记小说的形式与内容可能会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笔记小说或许会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创作形态。例如,结合社交媒体的互动性,笔记小说可能会通过不同平台与读者实时互动,产生更加丰富的情节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种跨界融合将使笔记小说变得更加贴近现代人的需求,并进一步拓宽其创作空间。
此外,笔记小说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将愈加重要。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笔记小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越来越多作家的创作选择。这一形式不仅能够为作家提供更多自由的表达空间,还能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更为精确的切入点。因此,笔记小说不仅是过去文化的遗产,也是未来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笔记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过去的历史中不断演变,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以其主观性强、叙事自由、结构碎片化等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成为作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变化,笔记小说可能会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与文化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笔记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更在当代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无限可能,期待未来能够为更多读者带来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