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思想会通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中国史学思想会通

中国史学思想会通(共16卷)

资料编号:KW7636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83G

作者:吴怀祺主编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中国史学思想会通》共16卷,分通史和通论两大部分,在对中国传统史学思想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的基础上,纵横论说中国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时代特点和总体精神,是迄今为止中国史学界第一部系统反映中国史学思想从先秦到近代整个发展过程的大型学术着作,阐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史学精神的深厚底蕴。

通史部分以“通识”的理念展开纂述,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代前、近代后各卷,结合社会与学术文化变动,以开阔的眼光,讨论中国史学思想的变化和风貌,分析各个时代史学思想特点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由此展现出史学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各卷不仅重点研究了史学家的思想,同时还研究了思想家、经学家以及政治家等的史学思想,从而扩大了中国史学思想的研究范围。

主编:吴怀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主要代表着作有《中国史学思想史》《宋代史学思想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易学与史学》等。

目录介绍如下:

01 总论卷吴怀祺着.pdf94.77 MB
02 先秦史学思想卷吴怀祺,林晓平着.pdf106.93 MB
03 秦汉史学思想卷汪高鑫着.pdf242.17 MB
04 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卷庞天佑着.pdf141.19 MB
05 隋唐史学思想卷牛润珍,吴海兰,何晓涛着.pdf223.53 MB
06 宋辽金史学思想卷吴怀祺着.pdf149.86 MB
07 元代史学思想卷周少川着.pdf101.85 MB
08 明代史学思想卷向燕南着.pdf142.46 MB
09 清代史学思想卷王记录着.pdf228.21 MB
10 近代史学思想前卷陈鹏鸣着.pdf196.57 MB
11 近代史学思想后卷洪认清着.pdf260.88 MB
12 历史思维论卷吴怀祺着.pdf145.67 MB
13 经史关系论卷汪高鑫着 (2011).pdf289.58 MB
14 历史盛衰论卷庞天佑着.pdf159.69 MB
15 历史文献学思想卷王记录着.pdf227.78 MB
16 历史编纂学思想卷白云着.pdf190.52 MB

中国史学思想会通中国史学思想会通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史学思想会通”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旨在阐明中国历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历史学的会通,探索中国历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首先,文章将从史学思想的源流及其演变出发,分析中国历史学思想的多元融合和逐渐成熟过程;其次,探讨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分析两者的互动对中国史学理论的影响;接着,分析“会通”在中国史学中的具体体现,着重考察学者们在历史书写中的交汇与整合,如何通过史学方法的交流推动史学发展;最后,结合历史学的现实需求与学术趋势,提出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的未来发展路径与展望,呼吁跨文化、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文通过对中国史学思想“会通”问题的多维探讨,力图为中国历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考方向。

1、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初步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传统的中国史学思想强调的是历史的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史书的编写不仅是为了记载历史,更是为了传承文化、教化民众。因此,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始终以“记述为主,教化为辅”的理念为核心。

进入汉代,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司马迁的《史记》标志着中国史学从编年体到纪传体的重大转变,开启了中国史学的高峰期。《史记》不仅是纪实性的史书,更是融入了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成为后世史学的典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创新,提供了“以人为本”的历史书写模式。

在唐宋时期,随着“志书”与“本纪”的体裁发展,史学思想逐渐从单一的“记载”功能向多元的历史思考和分析拓展。史学的作用开始不仅限于历史的叙述,更融入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反思。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史学的会通之路,开始对外界影响和其他学术思想有所吸纳。

2、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的碰撞

19世纪末,西方历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尤其是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史学理念对中国传统史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西方史学的科学性与批判性要求史学家更加注重历史事实的考证与验证,这与中国传统史学注重历史的道德教化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史学强调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与论证,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

中国史学界在接触到西方史学思想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反思。一方面,许多学者试图引入西方史学方法,以提升中国史学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史学也坚持其独特的历史观念,强调历史的教育性和指导性。西方史学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也促使中国史学思想逐步向理性与实证方向转型。

然而,随着中国近现代史学家的努力,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逐渐找到了融合的可能性。中国史学界通过对西方史学思想的吸收与转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研究方法与理念。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的重要意义,即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思想,推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3、史学会通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史学的“会通”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融合,更是具体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史学研究的实践中,学者们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不同的历史叙事方法与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历史学逐渐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更加多元的历史研究框架。

史学“会通”不仅仅是在学术内容上的整合,它还体现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例如,史学家开始重视口述历史的采集与整理,通过对民间史料的研究,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史学观念的传播,许多史学家也开始关注全球史的研究,提出了“跨文化视角”这一新的研究范式,这为中国史学的“会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此外,史学“会通”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历史叙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例如,在历史书写中,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帝王将相”的记述,而是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化交流的历史,甚至是边缘群体的历史。这种多元视角的整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涵,也让中国史学能够在全球化的学术交流中占据一席之地。

4、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史学思想的“会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与机遇。首先,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崛起,中国史学将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学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中国史学不仅要加强与西方史学的对话,还需要吸纳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拓展史学研究的视野与深度。

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方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学研究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文字资料中汲取营养,还能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跨时空的历史再现与分析。这将推动中国史学在方法论上的进一步革新,为“会通”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支持。

最后,中国史学思想的“会通”还需要更加开放的学术环境和跨学科的合作。随着现代学科的高度分化,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愈加紧密。未来,史学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历史记载,而是将更加注重历史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因此,史学思想的“会通”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融合,更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和对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贡献。

总结:

通过对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史学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秉持着自我革新与融合的精神。中国史学思想的会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进步。

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必然依赖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碰撞。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与融合,史学将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