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
资料编号:KW2493
文件格式:Djvu
文件大小:2.88G
作者:唐·孔颖达 等
出版时间:隆庆二年
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明嘉靖李元阳福建刻, 隆庆二年(1568)重修刋本。彩色影印本,书口下有刻工姓名: 余伯环, 余清, 陆荣, 陆文, 张元隆等,九行二十一字, 四周单边, 白口, 无鱼尾, 书口下有刻工, 框高 19.5 x 12.8 公分。末四册 (册174至册177)为日人补钞, 全书经日人批点。
2011年5月18日《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敏 实习生/何亮)16日至22日,广州购书中心在一楼大堂和观古堂举办古籍展,展出内容主要为观古堂今年寻访所得的一批古籍善本和粤地方古文献,共计80册。据主办方介绍,这批书籍中最珍贵的当属“镇店之宝”明朝嘉靖时期的孤本《十三经注疏》,价值160万元。
古文献学专家陈恒宽介绍,《十三经注疏》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之作。明嘉靖年间,李元阳以御史、巡按的身份,首次汇刻了《十三经注疏》。据悉,广州购书中心此套李元阳《十三经注疏》是闽地嘉靖初刻本,曾流至日本,清代由日本回流中国,为贵州人莫氏所藏。上世纪90年代,该书又转售四川成都,再转售至购书中心。
目录介绍如下:
├─01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 folders, 12 files, 216.95 MB, 216.95 MB in total.)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1.djvu18.44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2.djvu15.08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3.djvu18.60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4.djvu15.66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5.djvu15.31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6.djvu14.69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7.djvu15.88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8.djvu17.96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09.djvu20.42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10.djvu19.51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11.djvu23.83 MB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学 唐·徐彦疏.12.djvu21.55 MB
├─02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 folders, 6 files, 99.91 MB, 99.91 MB in total.)
│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1.djvu21.47 MB
│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2.djvu11.66 MB
│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3.djvu14.85 MB
│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4.djvu14.16 MB
│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5.djvu17.41 MB
│春秋谷梁注疏.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06.djvu20.36 MB
├─03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 folders, 29 files, 526.08 MB, 526.08 MB in total.)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1.djvu23.18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2.djvu19.60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3.djvu16.32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4.djvu17.8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5.djvu13.16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6.djvu17.0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7.djvu17.7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8.djvu14.3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09.djvu16.43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0.djvu18.96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1.djvu14.14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2.djvu18.71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3.djvu20.21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4.djvu21.45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5.djvu17.63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6.djvu12.23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7.djvu17.05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8.djvu20.03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19.djvu15.88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0.djvu24.76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1.djvu18.93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2.djvu22.4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3.djvu17.11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4.djvu16.77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5.djvu19.21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6.djvu19.53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7.djvu16.3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8.djvu19.59 MB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29.djvu19.17 MB
├─04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0 folders, 4 files, 73.35 MB, 73.35 MB in total.)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01.djvu16.02 MB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02.djvu22.23 MB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03.djvu16.85 MB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04.djvu18.25 MB
├─05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 folders, 30 files, 497.13 MB, 497.13 MB in total.)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1.djvu21.08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2.djvu18.72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3.djvu19.04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4.djvu18.63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5.djvu12.24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6.djvu11.91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7.djvu24.34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8.djvu21.18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09.djvu18.95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0.djvu19.78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1.djvu17.00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2.djvu16.64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3.djvu16.17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4.djvu9.79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5.djvu18.26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6.djvu17.53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7.djvu15.88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8.djvu18.89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19.djvu17.84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0.djvu25.29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1.djvu9.83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2.djvu10.19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3.djvu13.45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4.djvu12.75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5.djvu13.20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6.djvu15.33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7.djvu13.34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8.djvu15.82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29.djvu16.48 MB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30.djvu17.61 MB
├─06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 folders, 6 files, 78.02 MB, 78.02 MB in total.)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1.djvu14.35 MB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2.djvu14.80 MB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3.djvu11.73 MB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4.djvu11.76 MB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5.djvu14.35 MB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06.djvu11.02 MB
├─07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 folders, 23 files, 392.67 MB, 392.67 MB in total.)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1.djvu19.21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2.djvu18.78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3.djvu21.13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4.djvu20.43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5.djvu16.12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6.djvu14.93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7.djvu18.51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8.djvu17.16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09.djvu14.43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0.djvu13.42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1.djvu15.24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2.djvu16.62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3.djvu26.90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4.djvu15.36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5.djvu17.78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6.djvu13.02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7.djvu15.02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8.djvu20.01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19.djvu11.68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20.djvu16.41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21.djvu17.04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22.djvu18.98 MB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23.djvu14.49 MB
├─08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 folders, 7 files, 116.52 MB, 116.52 MB in total.)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1.djvu19.16 MB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2.djvu18.52 MB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3.djvu16.74 MB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4.djvu16.95 MB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5.djvu14.26 MB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6.djvu15.57 MB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07.djvu15.32 MB
├─09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 folders, 10 files, 156.16 MB, 156.16 MB in total.)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1.djvu14.36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2.djvu16.45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3.djvu15.83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4.djvu14.33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5.djvu12.26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6.djvu16.66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7.djvu17.24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8.djvu17.38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09.djvu16.41 MB
│尚书注疏.汉·孔氏传 唐·孔颖达疏.10.djvu15.25 MB
├─10孝经注疏.唐明皇御注 宋·邢昺疏(0 folders, 1 files, 20.23 MB, 20.23 MB in total.)
│孝经注疏.唐明皇御注 宋·邢昺疏.djvu20.23 MB
├─11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 folders, 14 files, 248.31 MB, 248.31 MB in total.)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1.djvu16.19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2.djvu18.03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3.djvu12.49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4.djvu18.04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5.djvu32.84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6.djvu34.21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7.djvu16.37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8.djvu27.88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9.djvu17.62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0.djvu15.70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1.djvu8.23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2.djvu12.65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3.djvu7.18 MB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4.djvu10.88 MB
├─12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 folders, 22 files, 363.39 MB, 363.39 MB in total.)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1.djvu16.99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2.djvu12.17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3.djvu19.38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4.djvu9.57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5.djvu17.81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6.djvu24.91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7.djvu19.54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8.djvu14.37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09.djvu12.76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0.djvu19.12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1.djvu8.16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2.djvu18.03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3.djvu18.14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4.djvu19.10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5.djvu13.96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6.djvu15.79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7.djvu15.95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8.djvu16.23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19.djvu20.77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20.djvu18.51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21.djvu10.76 MB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22.djvu21.38 MB
├─13周易兼义.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0 folders, 8 files, 116.77 MB, 116.77 MB in total.)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1.djvu13.30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2.djvu12.70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3.djvu14.26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4.djvu12.90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5.djvu23.95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6.djvu11.33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7.djvu13.15 MB
│周易兼义.唐·孔颖达疏.08.djvu15.17 MB
└─14十三经注疏.补脱(0 folders, 4 files, 53.51 MB, 53.51 MB in total.)
十三经注疏.补脱.01.djvu9.83 MB
十三经注疏.补脱.02.djvu15.33 MB
十三经注疏.补脱.03.djvu16.95 MB
十三经注疏.补脱.04.djvu11.41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李元阳的《本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集合了对“十三经”经典的深入解析与注疏。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本十三经注疏》的历史背景、学术价值、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文章将简要介绍李元阳及其学术背景,然后深入探讨《本十三经注疏》的编纂过程、学术特点与其在古代儒学研究中的地位。接下来,文章将分析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最后,本文将结合《本十三经注疏》对儒学经典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分析,读者将更深入理解李元阳的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贡献。
1、李元阳的学术背景与时代背景
李元阳,字长卿,明代著名的学者与思想家,主攻儒学经典的注疏工作。他生活在明朝末年,时代背景复杂,社会变革和学术传承都对其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李元阳的时代,儒学复兴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任务,尤其是明清之际,学术界对“十三经”经典的解读与研究日渐深入。
李元阳的学术背景,不仅体现在他对经典的深刻理解,还在于他深受儒家经典文化的熏陶。自幼便在儒学家庭长大,他的父亲与祖父都是当时知名的学者,家学渊源为李元阳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元阳的学术道路也是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在科举制度日益严苛的背景下,儒家经典的注疏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议题。
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碰撞与学术研究环境,推动了儒学经典的再度复兴。李元阳所在的明代末期,尽管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但知识分子在学术上依然保持高度活跃,儒学经典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李元阳的《本十三经注疏》正是这个时代学术潮流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在实践中对经典进行了创新性的解释与补充。
2、《本十三经注疏》的编纂过程与学术特点
《本十三经注疏》是李元阳的心血之作,汇聚了他多年的学术积累与对儒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其编纂过程复杂而漫长,李元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对《十三经》中的每一部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在注疏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对经典原文的逐字逐句解读,还着眼于经典背后的深层次思想与文化背景,力求做到准确传达原意,同时注重阐释和延伸。
李元阳的学术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他的注疏采用了简明扼要的语言风格,使得即便是复杂的经典内容,也能够为后代学者所理解和接受。其次,他不仅依赖自己的阅读与思考,还广泛借鉴了前代学者的观点与学说,尤其是对汉代经学家如郑玄的注疏进行了大量的学习与引用。此外,李元阳的学术风格中还呈现出强烈的求真务实精神,他力求以逻辑严谨的分析方法,阐明经典的深层次意义。
与其他同类注疏相比,《本十三经注疏》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李元阳在注疏的过程中,极力强调经典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他认为,儒家经典并不仅仅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它们所蕴含的思想与价值仍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李元阳在注释过程中,常常引入社会时事与历史背景,以便将经典的智慧与现实相结合,展示其时代意义。
3、《本十三经注疏》的主要内容与学术贡献
《本十三经注疏》对“十三经”中的每一部经典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释。所谓“十三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传》、《小传》、以及《乐记》。李元阳在每一部经典的注释中,均力求对其背景、思想、文字及词义进行逐一剖析。
例如,在《易经》一书的注释中,李元阳不仅对“卦象”的解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将易经的哲学思想与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相联系,试图揭示“易经”对于当时国家治理的启示与作用。他还特别强调了《易经》中的“变易”思想,认为这一思想是应对时局变化、调整治理策略的重要法则。
《尚书》作为古代经典中的重要部分,李元阳在注疏时重点探讨了经典中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哲学。他通过分析《尚书》中记载的古代帝王的治国理政之道,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关于“仁政”的理念,并指出其对当时政治的指导意义。李元阳通过注疏《尚书》,使这部古代经典得以在更广泛的学术背景下被理解和传承。
4、《本十三经注疏》对后世的影响
李元阳的《本十三经注疏》不仅在他个人的学术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部注疏的出版,使得“十三经”经典的学习与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李元阳的学术方法,尤其是在注疏经典时注重实用与现实背景的结合,也为后来的儒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本十三经注疏》对后代儒学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元阳在注疏经典时,着眼于经典背后的道德伦理与政治理念,使得儒学经典在当时社会中得以更好地与现实问题对接。特别是在明清之际,许多学者在李元阳的注疏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发展,推动了儒学思想的进一步演化。
最后,李元阳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社会文化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一种学术工具,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也帮助普通百姓更好地理解经典,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
李元阳的《本十三经注疏》是儒学经典注疏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深入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注疏方式,不仅使得经典得以更好地传承,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宝贵资源。李元阳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卓越贡献,也通过其学术活动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复兴。
总而言之,《本十三经注疏》是李元阳对儒学经典的一次伟大诠释,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在今天,仍然是学习儒学经典和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