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全26册)
特别提示:由于原书的原因,有个别册清晰度一般。
资料编号:KW198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52G
作者:李永明主编;程仁桃副主编;肖亚男,葛瑞华,杨健等编委
出版机构: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前 言
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我国现存方志 8200 余种, 10 万余卷,几乎佔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保存了大量珍贵而可信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始于 1902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图书室,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馆藏书刊总量已达 290 余万册,其中古籍约 3 万余种 37 万余册,馆藏总量和古籍保有量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均名列前茅。馆藏古籍中,又以地方志和丛书的收藏最为丰富,据统计,本馆收藏省志 82 种,府志 186 种,州志 215 种,县志 1800 余种,另有乡、镇、卫、所志等,总计 3000 余种,佔全国现存方志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本馆历来非常重视馆藏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2007 年,本馆特藏部编辑、整理了《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凡 22 册,收录本馆所藏方志 49 种。为了进一步发挥本馆馆藏方志服务社会的作用,我们本次又精心挑选 了 32 种珍稀方志,编成《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拟与学苑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续编》所收录的 32 种方志大多是极少见于世的珍稀本,每种方志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收藏机构一般不超过四家,另有海内仅存的孤本(包括稿本) 11 种,约占总目的三分之一强 。从所涉地域上看,则覆盖了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甘肃、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西藏,共 17 个省和自治区。每种方志书前均附提要一篇,对纂修者生平、版本格式、编纂缘起、体例篇卷、馆藏分布等作了相关介绍,希望对读者的了解和利用有所帮助。
《续编》的编纂工作得到了馆领导的大力支持。学苑出版社及北京市文津书 店的领导和编辑 诸 君 则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辛劳,在此一 并 致 以 衷心感谢!
全26 册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续编】》
全32种 简介
1、[ 嘉庆 ] 热河志略:二卷
(清)和瑛纂修 。 清抄本。二册。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无栏格。
和瑛,字太葊,号太庵(亦作素庵)。原名和宁,因避道光帝旻宁之讳,改名和瑛。姓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进士,授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奉使卫藏及西域,前后凡十数年。热河以有温泉水入承德境内的武烈河而得名,乾隆间设热河副都统,嘉庆十五年改都统,驻承德府。和瑛于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任热河都统,此志纂修于其时,据卷前嘉庆二十年自序称:“瑛不敏,检志书所载,廷议所陈,撮其大纲,约为二卷,庶便稽览,勿致愆忘。”全志分星野、疆域、山川、行宫、寺庙、守卫、设官、兴学、统制事宜附、驻防、营讯、驿站、围场、藩卫。由于热河为避暑山庄(热河行宫)所在地,又境内 木兰围场为清帝举行“木兰秋獮”之所,故此志较他志增加了“行宫”“围场”两目,“行宫”对避暑山庄内的建筑、景物及塞外其他行宫的记载简明扼要,“围场”则详载设立围场之缘由、大小围名、围场之疆界、路程、行围之仪式、场面及围猎后的庆宴游乐,一定程度反映了蒙古族的生活风俗与清代的民族政策。修志材料上,较多地採用了上谕、奏摺等文献,保存了一些珍贵历史资料。
此志仅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清抄本。
2、[ 民国 ] 热河地方志
王文江、宣本荣编辑 。 稿本。一册。是志约编于民国十年( 1921 )。全书十八页,分八章,按目录依次为名称、地势;气候、雨量、风向;物产;面积、人口;交通;教育、选举;蒙旗;沿革。是志内容简略,但其中如“民国十年调查全境教育统计之列表”,对当时热河地区国民学校、高小学校、中学校、师範学校等各类学校的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生数、教员数、职员数、教员薪金、职员薪金等均做了详尽的统计,对于了解当时热河地区的教育发展规模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其他如对各县人口的统计、对邮电航路的记载等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是志未印行,仅此 北 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存稿本。
3、[ 光绪 ] 採访卢龙县志存稿
(清)茂堂记。清光绪二年稿本。一册。封面题:“茂堂自记 光绪二年十一月 採访卢龙县志存稿”。全书共十页,分十八个标题,分别为:行宫、古蹟、陵墓、寺观、孝友、节烈、封爵、职官、政蹟、科名选举、进士、举人、副榜、贡生、乡贤、文苑、方伎、轶事,每标题下列采访所得素材,记事上自乾隆年,下迄同治间。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 此稿本仅存 于北 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4、[ 光绪 ] 邯郸县志:八卷,卷首一卷
(清)英棨、周锡璋纂修 。 清光绪元年( 1875 )稿本。六册。半叶九行,行二十字,无栏格。棨, 号戟门 , 隶清满洲正蓝旗 。 吉林长白人 。 丙午道光二十六年 举人。同治二年、十一年两任邯郸知县。 锡璋,山阴人,同治十年,十二年任邯郸知县。是志修于同治十一年,十二年秋告成。是为“新志”。周锡璋以所修“新志”“于乾隆十五年以前概录旧志,一字无所增损,…乾隆十五年以后新採新摭甚富,而失之太宽。”故重加釐订,“凡系于新旧志原文者,则注旧志、新志;其原文过冗而节之者,则曰节录;原文本属两条而并一条者,则曰辑录;原文本属一条而分记者,曰析录;原文未备而补注者,曰参补;原文错误而更正者,曰攷订,其新所增入者,则曰增补。” 凡例 又经六月而告成,凡十五万字。分八卷,卷首一卷,依次为卷首天章纪、恩泽纪、巡幸纪;卷一舆地志;卷二食贷志;卷三礼教志;卷四军旅志;卷五营建志;卷六职官志、人物志;卷七选举志、艺文志、灾详志;卷八志余及旧序。前有目录、序及凡例。卷首至卷五均贴有浮签,从浮签上的批注文字看,此亦为未定稿,仍需要改订、增补。如 “食贷志”按目录分为:户口、物产、赋税、徭役、度支、恤政,浮签批注:“细目改题户口、赋税、度支、徭役、物产、风俗附庙会。”又“恤政各项分列各条后。”卷四“军旅志”按目录细分为军制、马政、兵革,浮签批注:“马政改驿站,以马政附之。”卷三“礼教志”之“祭祀”,浮签有批:“两庑先儒于同治二年以后增祀者尚缺载数人,宜查明补入。”卷五“营建志”之“公所”批注“书院、义学均宜入学校内,不得以公所称之。”又“演武场以下三条宜入军制”,又“书法宜接连写,不必中空”等,诸如此类,主要涉及到三种情况:内容需要增补、改正者;归类不当者;书写格式不当者。又“舆图”预留空白页,待绘。
此志仅以稿本存世 ,藏于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5、[ 道光 ] 河曲县志採遗:四卷
(清)黄宅中纂。清道光二十三年 ( 1843 ) 刻本。二册。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卷前有道光癸卯有曹春晓序。 宅中,字惺斋,山西河曲人,道光二年进士,授庶起士。历任同知、知府、兵备道等。是书于道光二十三年成书,同年刊成。全书四卷, 卷一列圣纶言,卷二庙学典礼;卷三人物传誌;卷四艺文杂记。此非完备的志书,仅为採遗,“特备他日增修者参考耳。” 曹春晓序 “列圣纶言”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五朝圣谕;“庙学典礼”辑录《重修学宫东西庑 ? 门记 》《敬一亭记》《重修文昌阁记》《文昌庙义学记》等文,关涉地方教育,如《文昌庙义学记》记“卫广文浚都清釐庙中租产,岁入钱壹百柒拾三千,拨柒拾千为义学束修膏火之费,以公项充公用,邑人士莫不称善…并定学规以教邑中贫寒子弟之无力延师者。”又收录各祭礼祝文,如《先农坛祝文》《龙神祝文》《 文昌帝 君祝文》《关帝祝文》等,记载了乡饮酒礼、及立春之日制土牛迎芒神的仪式。卷二另附录有食贷、士风、民俗、时令。“食贷”记录当地之物产饮食,如谓“河曲界连蒙古,民间皆食蒙古盐”;“民俗”记居民生活状况,“四民之中,唯农最勤,亦惟农最苦,力农终岁拮据,仅能一饱,若遇旱年,则枵腹而叹”,“邑人耕商塞外者,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者,皆足糊口养家。”“时令”则记当日主要节日的习俗。“人物传誌”除收集了当地一些名人的传记文外,还列有节妇、杂述、缁流三类。“艺文”分“文“诗”两部分,其中《河源考》《古黄河源委说》《今黄河源委说》等,对黄河之发源、禹治水时之黄河故道、清代黄河水道及河曲之名称由来作了考证;《蒙古纪略》记载了明洪武以来蒙古侵扰内地的情形。《重修水井寺并石桥碑记》《重修涧虹桥碑记》《重修桦林堡关帝庙碑记》《王刺史祠堂记》《劝修河曲旧县城西水道序》等皆关涉地方人文、历史。《拟请暂开河禁商运米疏》《与甘肃宁夏县阎春庭明府书》根据宁夏土田肥沃、榖产丰饶,而晋省地瘠民贫的状况,提出开禁沿河州县招商贩运,以宁夏之有余,济晋省之不足的主张。《岁旱致邑侯书》则反映了晋北旱、雹、蝗等灾异后“民间卖子鬻妻,饿莩满路”的情形,并提出相应对策。卷末数页字体不类全书,疑为补刻。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是志仅存国家图书馆、山西省文史馆、贵州省图书馆及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北师大藏本外封面有“匏庵”题识,言此本为黄宅中亲赠。
6、[ 民国 ] 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修纂。民国二十八年 ( 1939 ) 铅印本。一册。半叶十二行,行三十八字。内封鎸:“边疆调查报告之二”、“蒙藏委员会调查室印行”。据卷前引言,是志系蒙藏委员会“派驻归绥调查组于民国二十五年五、六、七三个月派员前赴该地初步调查之所得。惟因地带荒凉,又无图书可供参考,仅凭耳闻目覩,当难免挂一漏万。原拟逐年派员继续调查,一俟材料丰富,彙集成册,再行付印。但该地目下已成绥西抗战最前綫,非至战事结束后,难克有继。兹为应事实需要,故将此初稿先行付梓”。正文分地理、行政、军事、宗教、社会礼俗五章。其中地理章记述乌审旗、鄂托克旗、劄萨克旗、杭锦旗四旗的疆界、地势、气候,以及境内要隘及军事要地;行政一章系是志记述的重点,篇幅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强,下设旂政、财政、实业、交通、教育、外侨、司法、卫生八节,较详细地记载了各旗旗行政组织、官制、蒙汉人口、财政收支、农牧工商诸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状况等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情形。军事章记述了四旗境内军事力量的分布及编制。宗教章主要记载了四旗境内喇嘛教的信仰状况,另外还记述了天主教在鄂托克旗的发展;社会礼俗章主要内容包括境内游牧业、市集、经会、祭脑包、伊金霍洛大会、台吉群、婚丧庆弔等。后附沃野设治局(今宁夏陶乐),分总纲、地理、行政、宗教、社会礼俗、附件诸目,对该地历史沿革、社会状况、风土人情作了简要介绍。由于该志为实地调查所得,多为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收藏。
7、[ 民国 ] 拜泉县志:四卷
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八年春记山坊石印本。二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三字,四周单边,无兰格,单鱼尾。霖如,字亦三,直隶安国(今河北)人。清光绪丁酉( 1897 )拔贡、壬寅( 1902 )举人,民囯六年( 1917 )九月,署理拜泉县事,主持修纂县志。乃新,吉林长春人,清光绪十一年( 1885 )入学,十三年补廪,十六年援例出贡,是年秋,吏部注册以训导选用,三十一年,委肇州巡防局办事官,旋回籍。民囯四年( 1915 )春,时拜泉县长熊特生函招胡乃新编纂拜泉县志呈省通志局以备採择。“……草创未备虽有山川、人物、土产、经政、官礼等类有迹可循亦皆语焉不精,择焉不详,倘率尔操觚恐淩离错落贻笑方家,迟乃未应者久之,嗣以辞不惑已,乃与採辑诸同人徃复磋商,分门别类,各赘数行,聊以应通志局之征求……”。民囯六年冬时张霖如任拜泉县长,又招乃新续修编纂。乃新与李砚耕、姜芸芜披览查核,取从前所编纂,“可增者增之,可删者删之……”是志设舆地、建置、经政、礼志、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蒙旗、外交、志余等十二类。目录遵照省通志局所颁发以爲标识,拜泉所有者详为记载,所无者从畧。子目若干,志前有小序。与地志列六目;建置志列五目;经政志列十二目,目下又有细分;礼志列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目;武备志列四目;职官志分文职、武职、名宦三目;选举志列二目;人物志列四目;艺文志列五志;蒙旗志列七目;外交志有文无目,约百字;志余列四目。卷首有张霖如、胡乃新序各一篇。版心刻“春记山坊石印”。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志另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收藏。
8、[ 道光 ] 山阳志遗:四卷
(清)吴玉搢纂,丁寿徴、李锡恩批校。抄本。四册。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无栏格。卷一封面题:“道光戊申季春里人丁寿征二次借校,改订譌字十余処”,“同治丁卯季秋同里后学李锡恩学琴氏再三详校核对用墨改正讹字数十処”,“锡恩按:是书为里人范以煦刻入《淮流一勺》、《淮壖小记》二书,已十之六七矣。丁卯孟冬再记。”钤 “吴静过眼”、“学琴集古之章” 印。玉搢( 1698-1773 ),字籍五,号山夫,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玉搢究心六书,涉猎羣籍,旁及金石彜器,声音训诂等皆精通,尤详悉地方掌故。是志为吴纂于乾隆年间,所谓山阳志遗,“志山阳遗事也”,其体例按卷分遗迹、遗事、遗献、遗文四类。编纂者在序言中称:“不敢袭志体,私撰非官书也。知之者或以爲旧志之外编,不知者亦可视爲一方之说铃也。”此抄校本有两个特点,一是抄校者是两人,丁执红笔李执墨笔,抄校极爲精审。如:卷三“闾左汾云读韦应物《寄淮上綦毋三诗》”云”条,淮安志局本及抄本均将“毋”写作“母”。李锡恩校曰:“毋,唐诗人綦毋,复姓,毋作母,非。”二是保留了原稿本的本来面貌。比如通行的淮安志局刊本的题跋批语,都低一格排印,而抄校本则写在天头上,呈眉批状,反映了稿本的本来面貌。此本更有价值之処在于抄校者根据自己的见闻补订了原书之误。如卷三“ 张致中 先生字性符”条,“子弨、弧、彀皆有名,弨尤着,字力臣,通经博古,世其家学 。沧桑后,弃诸生服,究一心六书之学,尤酷金石文字……”李锡恩批驳见诸眉批:“按《历案书》,力臣以顺治辛卯入学,沧桑时力臣尚安得云弃诸生服也!据今志书所载,力臣以南巡召试,授中部令。 山夫 先生修志书前力臣未拜官,可明辨之。至谓力臣为明诸生,本朝削籍,则失考之甚矣。”是志对于修正《山阳志遗》的讹误,意义很大。且此抄本年代较早,颇有文献校勘价值。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此抄本仅藏于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9、[ 民国 ] 渭源县风土调查录
文廷美纂,高光寿编。民国十六年( 1927 )铅印本。一册。半叶十二行,行三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廷美,时任渭源县长。光寿,乃渭源县民政科长。民国十五年( 1926 )廷美奉“省长薛公(笃弻)命,为风土调查之辑”,遂以编辑之任属之光寿。尝自言:“每于政务得暇之时,月落屋樑之际,与 高 君抵掌而谈。以向之所闻者娓娓告之,随笔于纸,互相述证,凡一阅月而书成”。 文廷美序 是志分总纲、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司法、交通、外交七大类,六十八小类,卷前附《渭源县城图》、《渭源县全图》,较翔实地记载了渭源经划情形、山川概要、风俗厚薄、政教陈设等具体情况。按,渭源建置,历史悠久,其志书编纂,则始于有明一代,然均已佚失不传,该县现存最早的志书是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张宏斌等纂修的《 [ 康熙 ] 渭源县志》。而张志之后,渭源县志又失修二百余年,加之清同治年间,渭源一地屡遭兵祸,文物典籍散佚殆尽,因此,是志于渭源地方史实文献多有保存之功,特别是对于后人了解和研究该时期渭源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是志另有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10、[ 万暦 ] 东昌府志 : 二十二卷
(明)王命爵、李士登修,王汝训纂。 明代万暦二十八年( 1600 )刻本。十二册。 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大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邉。王命爵,江西庐陵人,进士,万暦二十二年( 1594 )任东昌知府。李士登,字聨之,号瀛阳,河南洛阳人,进士,万暦二十六年( 1598 )任东昌知府。 王汝训( 1551–1610 ),字师古,号泓阳,东昌府人。进士,授元城县令。曆官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光禄少卿、吏科给事中、太常卿、太僕卿、光禄卿、左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等职。他家居期间,从事着述,编纂《东昌府志》二十二卷。明景泰、正德年闲曾两修府志,早佚。是志以府志久缺而修。始于万暦二十四年 ( 1596 ) ,成于万暦二十七年 ( 1599 ) ,二十八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的东昌府志。全志分爲圗考、地理、建置、封爵、帝迹、职官、选举、学校、祀典、田赋、户役、兵戎、河渠、驿传、古蹟、灾祥、名宦、人物、艺文、别志等二十门。是志门类整齐,甄採周备,不少门类保存了大量经济资料,颇有地方特色。地理志内风俗、物産,记载了本地农民多以种植棉花为业,“士风纯笃,男女勤于耕纴”为本地一大特色。淳朴的民风,加之 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 “ 江北一都会 ” ,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也为东昌府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别志中对东昌府胜景进行了介绍。是志可称为明代山东志书之佳作。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 除本馆藏本外,中央民族 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有钞配本,上海 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捲。
11、[ 民国 ] 常熟新庄乡小志 : 六卷
陆晶生 手编 。抄本。一册。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无栏格。 陆晶生,生卒年不详。此书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新庄乡东与鹿苑接壤,西与杨舍交界,南与塘桥、江阴马嘶相连,北枕横套河,东西约五里,南北约十余里,因新庄港贯通南北,故名。新庄乡相当于现在的东莱、乘航、塘市一带。小志分六卷,约三千字,简要记述了新庄乡的地理位置、境域沿革、河道物产、工商交通、珍奇物种以及对家乡的认识感触。是志篇幅不大,但着力分析了本乡与县、省、全国、世界的关系后,提出要“振奋精神”,要“负美满之名誉”、“力爲改进”,此是其独到之处。为后人了解新庄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是书仅有抄本。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民族大学图书馆有藏。
12、[ 宣统 ] 丹徒县 志 续志 : 十卷
(清) 陈祺夀纂。清宣统 间 钞本。一册。半叶十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无栏格。是志纂修于民国初年,记事止于清宣统三年,卷一至卷八为人物门,分别就忠义、孝友、尚义、儒林、文苑、方技、隐逸、方外之人物,对丹徒县誌进行了补充;卷九至卷十为艺文门,卷九摘集了前人诗文,补充前志之不足;卷十集中介绍了明清两代书画家的生平和作者本人对书画的赏析。
是志仅存钞本,钞刻墨色浓郁,字迹清晰,端庄大方,为钞本中之佳品。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是志仅藏于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3、[ 民国 ] 重修兴化县志河渠志纂稿
佚名纂。 民国间稿本。二册。半叶十行,字不等,白口,无栏格。其内容主要包括河渠志三篇、堤 埝 闸垻志、圩围志,于兴化境内河湖分布、水道变迁、河患灾情、水利建设等情况记载颇详实,可与诸刊本《兴化县志》河渠志相参详。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此稿本仅藏于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14、菱湖志:三卷
(清)姚彦渠纂。稿本。三册,半页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大字,无栏格。钤“泰兴县印”印。姚彦渠,字溉若,号巽园,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诸生,着有《禹贡正诠》等书。是书目录前有作者小序:“僕生长菱湖,侨寓他方 …… 若一镇之志,独传澉水于常裳。奚仿其例,叙述家乡。兵燹以后,文献云亡。就见闻之所及,虑阙漏而弗详。同治元年四月姚彦渠识于东亭旅馆。”清代着名学者俞樾为《菱湖镇志》作序,称:“菱湖旧无志,明万曆之末,镇人庞太元始创为之,而卒未成书。国朝诸老辈如孙氏霖,卞氏乃绳,姚氏彦渠,先后采辑,皆未克观成,其稿概佚不传。”此书当为同治间作者之原稿本,稿成后并未付梓。菱湖隶属浙江省湖州市,明洪武时建镇。书分三卷,卷一分地理、建置、户赋、风俗四门,详记菱湖一镇之山水、古迹、街巷、厅署、寺院、祠墓、桥梁、户赋及风俗等,为了解菱湖的地理概貌及风土人情提供了详尽资料;卷二分物产、人物二门,尤以人物门为详,记载了由唐至清五十余位先贤节妇之生平事迹;卷三分选举、艺文及杂记,共三门。选举一门由于菱湖甲第宋元已无可考,故从明代记起,包括进士、举贡武职等可考者,而州县以上之曾任实缺者,统以“历仕”附于后;艺文一门,取明以来菱湖人的着述,分经史子集四目志之;杂记一门仿五泉韩氏朝邑县志之例特立,记菱湖的遗文轶事,如有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掠菱湖,菱湖人自卫反击之事。
是书为世人罕见,今仅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一家有藏,实为海内孤本。
15、渔闲小志
编纂者不详。抄本。一册,半页八行,行二十字,无栏格。有目录。渔闲,隶属浙江嘉兴县,在治东南二十里,永丰、新丰、大彭三乡之间,又曰余贤、渔里、榆里。是志列十六目:界域,水利、桥梁、里巷、寺庙、古迹、物产、名胜、人物、节烈、方外、着述、雑录。记事止清道光十年 (1830) 。约万字。体制完备,虽文辞略显简约,但已足以全面了解渔闲。由于渔闲有河,桥梁极多,古迹亦繁,故是志水利、桥梁、寺庙、古迹多费笔墨;亦重人物,所记人物,包括节烈、方外皆有小传,约佔全文三分之一。
是志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未见着录,仅存于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16、[ 雍正 ] 怀远县志:八卷
清唐暄纂辑。清雍正二年( 1724 )刻本。四册。半叶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是书钤“抱经楼”印,为晚清浙江着名藏书家沈德寿的旧藏。唐暄,号晴溪,湘源(今广西全州)人,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由举人任知县。是书卷前有清雍正二年唐暄及邑人宫建章二序,卷末有雍正二年怀远县教谕梁逢吉跋,述重修县志缘起,怀邑旧志始于明万曆孙秉阳纂修后,迄今已逾百年,其间时会变迁、人事更易颇多,作者遂有志增修,故在政事之暇,博采舆论,在旧志基础上增删修正,阅六月书成。卷前附地舆图、官治图、学宫图三副。正文分八卷,括地舆、建置、秩官、典礼、籍税、人物、艺文及杂记等共八大类,八类下又细分九十余目。地舆类含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古迹、乡坊、风俗、时令等十目,其中山川目中又附冈、堆等十六小目;建置类有城池、新城、官治、学校、射圃、学田等二十九目;人物类含名贤、辟举、科甲、贡监等十六目,分类可见十分详细,但过于繁冗,如艺文类,一般志书均分以诗、文,而是志分为赋、诗、吟、操、谣、记、碑铭、状、文、序、传、说等十二目,过于繁细。本志较旧志,新增之目颇多,如治绩目,在目录中,治绩目归在卷四典礼类下,正文中,治绩目归至卷三秩官类之末,治绩目所记是为人称道的贤官,考其人,纪其事,是本志新增之目,目后有作者识语。旧志纪灾异而不纪祥瑞,本志在杂纪类下增加祥瑞一目。本志是参以孙旧志修成,旧志所载,主要是以古志为基础,援引汉宋纲鉴、皇明通纪、六曹掌故及诸生采访可征者之资料,本志在资料来源上仍遵以旧志,没有尽稽其它典要,所以在内容上有缺略之处,如人物志记桓氏而不考诸汉晋诸书,艺文类载籍阙如等。
是志仅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独家收藏,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胶卷。
17、[ 康熙 ] 滁州志:三十卷
(清)余国 ?? 修,潘运皞纂。清康熙十二年( 1683 )刻本。七册。半叶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大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 国 ?? ,号云樵,湖广大冶(今湖北)人,拔贡,康熙九年( 1670 )任滁州知州。运皞,字熙仲,号西沆,进士,拜中书科中书舍人。滁州志于有明一代凡四修,“明初太守羊城陈公(琏)觅前宋法曹龚维蕃手辑志而增修之,太和曾公嗣修之,庄肃胡公(松)特倣编年例修之,真阳戴公(瑞卿)则又修之”。 潘运皞 序 自明万曆四十二年( 1614 )戴氏所修志至清康熙时期,“志典荒缺垂数十载”。 余国 ?? 序 康熙十一年( 1672 )夏, 国 ?? 乃奉檄修纂,于次年冬编辑成书。卷前 国 ?? 序曰:“此适奉上命天下郡邑增修志典 , 于是乃忻然延滁之荐绅衿士而进之,与之虚怀商订 , 旁蒐往乘 , 近采舆情 , 鑒于古而不致拘牵 , 考诸今而务甄疑信 , 其条分缕析 , 一以中州新志为准 , 匝岁志成。”其体例严格遵照顺治十八年 (1661) 河南巡抚贾汉复主修的《河南通志》,即 余 氏所言之“中州新志”,所谓“编次一倣豫省,盖部颁之定式,不敢参以臆见也”。 凡例 正文共三十卷,其中 卷二十九艺文分上、下,卷一图考、卷四疆域、卷五山川、卷十一田赋、卷十三职官、卷十六选举、卷二十一名宦、卷二十二人物、卷二十九艺文所载较为翔实,其余各卷则甚为简略,卷八河防有目无文。卷一图考为徽州及所辖全椒、来安两县之星野图、总属图、州城图和山水图,包括徽州十二景图、全椒八景图和来安十景图,雕画颇工。是志于前代文献 虽多取自旧志,然亦有考订增补,如“旧志一郡二邑原缺兵防,今为增补”,“旧志内帝王、后妃未经详列,今为考订补登”, 凡例 等等。
是志另附 滁州续志二卷,(清)王赐魁纂修。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王赐魁等増刻本。赐魁,子瀛庵,辽东(今辽宁)人,康熙二十二年( 1683 )任知州。是志为康熙十二年余氏所纂修《滁州志》三十卷的续补之作,原是赵干周于康熙二十一年( 1682 )春奉檄而修,未完稿而他调。王赐魁七月任,并得赵之续修稿本后,补其未尽加以参订,于康熙二十三 (1684) 年付梓。正文分三十九门,篇目全依前志。有补者,目下注双行小字:“有补辑”;无补者,目下注:“详前志”。其中补得最多的是艺文,篇幅近全志之半。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志另有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
18、[ 乾隆 ] 湖口县志:十八卷,卷首一卷
(清)郭承缙修,清曹河昆等纂。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刻本。八册。半叶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郭承缙,贡生,安徽合肥人,清乾隆十二年、十八年两任湖口县知县。曹河昆,进士,湖口县原任知县。是书卷前有清乾隆二十一年湖口知县郭承缙自序及九江知府董榕、湖口知县徐德龙二序,卷末有原任知县曹天瑾、曹河昆二跋,据序跋言,是志乃郭承缙奉府修邑志之檄,彙本邑之文德并茂者,网罗搜抉而修成。卷前附图四幅:县境图、县城图、县署图、学宫图,正文分十八卷,前三卷为沿革、秩官、选举,均以表呈之,一目了然。次方舆、建置、食货、学校、典礼、艺文、列传、文录、诗录、古迹、古事记、杂记、别记及补遗,共十七大类。其中,建置志又细分为城垣、公署、仓库、亭馆、桥渡、铺递、兵防、保甲、坊都等小目,保甲、坊目以表记之,叙述清晰,甚便读者;艺文志按经史子集分类,沿例编排,共收湖口邑人专着 57 部,并详述了着名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靖节集》的成书、版本流传等情况;列传类记述尤详,分名宦、乡贤、忠义、孝义、儒林、文苑、隐逸、耆寿、侨寓、烈女等十目,一般方志中的此类都是以人物志名之,而是志仿史例,改为列传,此是志的特色。是邑名人辈出,传记类中记有着名诗人陶渊明、武则天时期重臣狄人杰等人的生平事迹;文录、诗录仿方灵皐《四书文选》之例,见在者一概不录,收与湖口有关的诗作数百篇,其中包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苏轼《石锺山记》及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名家吟诵之诗。
是志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有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有残本。
19、[ 康熙 ] 弋阳 县志:八卷
(清)谭瑄纂修。民国七年( 1918 )谭新嘉抄本。五册。半叶十一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大字,黑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谭瑄,字护城,号左羽,别号星湖,浙江嘉兴人。清康熙乙酉( 1705 )举人,由举人知 弋阳, 官至给事中。 [ 康熙 ] 《西平县志》有传。谭新嘉 ( 1874-1939 )字志贤,号胥山叟,浙江嘉兴人。谭其骧从父。 各卷卷末题:中华民国七年春暮至秋初,江夏刘博臣孝恕为嘉兴 谭志贤 先生新嘉钞京师图书馆藏本于古国子监南学之槐阴集翠处,共八卷,分五册,计壹拾柒万柒千五百三十五字。卷末有民国七年谭新嘉跋,“新嘉饑驱作客忽忽一年,以二十七万钱钞得此书 …… ”本书当是谭瑄后人谭新嘉出资雇刘博博臣从京师图书馆藏本钞得。卷首附《 弋阳名宦传 》,详述谭瑄仕履生平,并有谭新嘉按语。次有康熙二十二年( 1863 )孙世昌、谭瑄二序及谭瑄撰《请修县志启》,据序言,是志乃康熙二十二年奉省、府修志之檄而撰成,内容记至本年,但建置志中的寺观目下清泉寺一则内容记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当是后人增补。正文八卷,分舆图、疆域、建置、官师、农政、赋役、选举、人物、艺文共九志五十五目,其中,建置志叙述较详,城垣、公署、学校、秩祀、仓厫、宫室、丘墓、寺观等无所不包,大目下又附小目,如公署目下附邮传、仓厫下附 ?政等 ;由于 弋阳历来兵火颁仍,所以官师志下分职官、名宦二目外,特列兵防一目,并于兵防之后略记用兵事迹,以供后来官吏参考;是志特设农政志,把有关水利、食货等详加叙述; 人物志,首纪名臣,次及宦业、孝友、士行等十目,多据史传、家谱订正增补,人物中有尤异者,后附小论;是志着墨最多者当属艺文志,占两卷之多,收自宋迄今有关是邑的诗文二百余篇,其中,文一百一十篇,诗一百四十五首,尤以国朝诗文最多。
是志系抄本,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有藏,国家图书馆有刻本。
20、万载乡土志
龙赓言编。民国二十六年( 1937 )活字本。一册。半叶十行二十四字,单黑鱼尾,四周双边。龙赓言( 1853 - 1940 ),字赞卿,号蜕庵,自号学圃老人。万载株潭凫鸭塘(今红星村)人。清光绪十六年( 1890 )进士,曾任安徽望江、宣城、桐城、灵璧等县知县,湖北安陆代知府,随州知府等职。 本书内封 题 :丁丑秋季排印。 是志由龙赓言独立纂修, 卷前有民国二十六年 龙赓言自序,卷末有龙赓言 后序 。万载原有志书,篇幅繁重,龙赓言择其有关于国计民生、治乱兴衰的内容编辑而成。正文分沿革、形势、隘塞、疆域、城垣、坊乡、都墙、气候、风俗、山川、水利、土宜、农作、工业、商业、田赋、屯田、保甲、征兵、积谷、学校、学宫、学额、秩官、荐辟、科第、人物、烈女等二十八类,约一万字,简易明了。龙赓言在编辑大意中提到:“今择其关于国计民生与夫治乱兴衰、是非得失之原,凡可以备輶轩之采,维繫人心于不敝者,备注于篇。”作者编辑本志的目的不在于面面俱到地详述万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而是突出国计民生,以供为政者参考借鑒,故书中内容始终贯穿这一思想,如土产类,详述万载县出口货物夏布、爆竹、表心纸,并提议应严加禁止偷窃,加意培养,以供制造之用;秩官数多,作者仅摘录前志中有政绩者着录;烈女类中,将在变乱中慷慨捐躯、舍生取义的妇女全部着录等。
是志 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博物馆、赣州市图书馆有藏。
21、[ 嘉庆 ] 东乡县志:二十一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周轼,周锺泰修,清吴嵩梁等纂。清嘉庆十年( 1805 )刻本。十二册。半叶九行二十三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有抄配。周轼,浙江仁和人,举人,嘉庆十年任东乡县知县。周锺泰,直隶五田人,举人,嘉庆七年任东乡县知县。吴嵩梁 ( 1766-1834 ),字子山,号兰雪,江西东乡人。嘉庆五年( 1800 )举人。由内阁中书官贵州黔西州知州。嵩梁诗才,与 黄景仁 相埒。高丽诗人金鲁敬称之为 “ 诗佛 ” ,并设一龛供之。着有《香苏山馆诗钞》,《 清史列传 》行于世。 是书卷首有清嘉庆十年东乡县知县周轼、周锺泰、邑人吴嵩梁、黎中辅及万曆、康熙原序若干篇,卷末有嘉庆十年邑廪生李思安跋,据序跋言,东乡县志始修于明万曆,但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沈士秀重修,后康熙五十六年朱旋续修,自朱志续修后,迄今八十余年,板久漫漶,且朱志体例多乖,故谋新修,是志始修于嘉庆甲子( 1804 )秋,乙丑( 1805 )冬告成。首附县县八图:邑境图、城池图、山镇图、县治图、学宫图、文昌宫考署图、凌云塔图、会龙泉图。正文分星野、沿革、疆域、风土、营建、学校、赋役、官师、选举、遗爱、史传、儒林、忠节、仕绩、文苑、孝友、行义、耆硕、武功、烈女、着述、方外共二十二类,大类下又有细分若干小目。一般志书将诗文彙为一册,文与事离,而本志则因事繫文,分列各卷之中,如沿革类收刘颖撰《抚东平寇颂》、疆域类收黎中辅《凌云塔诗》、王安石《金峰晚坐》等诗文;由于城池、公署、学校、祠庙代存修废,本志遂详拟当时规制,各以类从,而对其始建、改建者,皆约略及之;官师、选举类仅立表简记其人之籍贯、任年、官职等,不特立小传,而于是邑自明迄今之贤令,将其生平事迹着于遗爱类中;在史传、儒林、忠节、仕绩、文苑、孝友、行义、耆硕、武功等人物志的着述中,先作小序概述,后总列本类之人物名单,最后分述之,较有特色;着述类,是本志新增,为朱志所无,足备一邑之文献。
是志流传稀少,仅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碚图书馆三家有藏。
22、[ 乾隆 ] 崇义县志:十四卷,卷首
(清)罗洪钰创辑。清咸丰六年( 1856 )刻本。六册。半叶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罗洪钰,贡生,四川直录泸州合江县人,乾隆三十年任崇义县知县 。 是书卷前有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 )罗洪钰、谢启昆、邑举人萧文逄三序,卷末有翰林院国子监学正黄师图跋,述修志缘起,邑志自明嘉靖间前令王庭耀迄康熙间司铎刘凝,经三四修,皆无成书抄存,故罗洪钰莅 崇伊始,遂于公暇搜奇访古,执笔草创,数月而书成。首绘舆图,正文十四卷,逐类平列,不以大名统其上,故含星野、建县、山水、祀典、户口、田赋、秩官、选举、艺文、杂志等共五十四类之多,如第一、二卷述崇义县疆域沿革,按星野、占騐、祥异、气候、建县、疆域、城池、街坊、形胜、八景、山水、乡里、墟场、陂圳等十四类平列,虽类目繁冗,但能令读者按类直指,不致有混越不伦之弊;由于是邑自明始建后,屡经兵火,几经修葺,是志对其记载尤详;邑中仕宦入秩官、选举类,按时间先后,不论出身,注于人名下,览其名,知其职,便于稽查,其间政绩卓异者,悉入名宦内;崇义县为王阳明开创,故是志于各类下载有与王公有关之事迹及 其 诗文,如艺文类收有王阳明《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立崇义县治疏 》 、《桶冈和邢太守韵二首》等诗文若干篇对研究王阳明其人其事,及王造县之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杂志类择前类无收而有关崇义切要者备录,如通行告谕、乡约训蒙等。
是志流传稀少,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有藏,《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见着录。
23、[ 民国 ] 清流县志:二十七卷 , 首一卷
林善庆修,王琼等编纂。民囯三十六年 ( 1947 ) 铅印本。五册。书衣上有林善庆题字。善庆,字治平,福建南安人,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民国三十六年四月至三十七年八月任清流县长。王琼,字冠玉,清流县人,清末拔贡,民国十三年、二十二年曾两任清流县长。此志修于民国三十六年,修成之后由连城县新新书局铅印,每叶版心印有“连城县新新书局承印”字样。
卷首列历届清流县誌修订职员表,由此可清楚获知清流县前四次纂修方志的阵容情形。正文分二十七卷(《中国地方誌总目提要》称二十二卷,且称全书于三十六年秋七月成稿。而此本中《清流县全图》有制作者王栋臣署名,时间为三十六年九月。则二十三卷至二十七卷或许是七月之后所纂。)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分设行类明细,材料丰富具体,对唐以来情况演变敍述较为详晰。且较前志增加了天文志、户口志、义举志等门类。 此本 封面题“伯公委员惠存 赖鸿基赠”。赖鸿基,字雪痕,清流三明人,曾任清流县党部书记长,此次修志他名列修志委员会职员表。民囯二十九年他担任董事,募资修建了清流县东门桥。伯公委员,不知谁氏。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志为海内孤本,仅藏于 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24、[ 民囯 ] 松滋县志:十卷
杨传松修 , 杨洪纂,熊世玉阅 。 民囯二十六年( 1937 )铅印本。七册。内封面印:“中华民囯二十六年元月吉日付印”。据卷末熊世玉跋,可知此志民囯十八年已基本修订完成,后因人事变化,资金短缺等原因,乃延至二十五年方增补完善付印。书中收地图五张,照片十六幅。据杨洪撰《松滋县誌序例》,此次所制地图力求精准详备。全志目录如下:卷一记事,卷二舆地,卷三政典,卷四职业,卷五风格,卷六方言,倦七、卷八为人物,卷九杂缀(包括古迹、轶事、轶闻等),卷十修志本末。卷三政典部分特意增补了赋税一门,其意杨洪所撰序例中有所说明:“国体更张,政法有异。自治单位,以县为本。赋税重政,昔推国课,今则地方税居强半。苛捐齧民,有甚猛虎。载之惟详,用戒贪污。”其对当时地方税收情况之批判可谓激烈。今天的研究者可借此考察当时地方财政收支、赋税征收等政策与史实。另外,序例对民国的教育状况也有批评:“设校兴学,清季已然。四十年来,收效毫无。教育经费,达三十万,氓之蚩蚩,犹如故时。”其忧心之重,溢于言表。而当时政治风气之开明,亦可借此管窥。杨洪,生平不可考,当时任职于松滋县教育局。
根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 志 仅 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 有 藏 ,诚海内孤本 。
25、[ 光绪 ] 重修公安县志:十卷 , 附一卷
佚名纂修。抄本。一册。内封面写:光绪年重修公安县志。全书分十卷,分别为: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附录为商务。 是志 应为节选本 , 全 书约 1400 字左右。其中第八卷 “ 水志 ” 较爲详备。
此志之编纂者,为受西学濡染之士,不仅有全球观念,观其撰述,乃以着大历史的格局作方志也。如第一卷 “人类”(其意乃辨析人种)开篇曰:“人之类可不分乎?何西人之研究人种学也。自利玛窦东渐以后,而地既判为五州,人亦别以五色矣……”又如卷三“氏族”曰:“中国之民无阶级数千年而已然矣。非如印度之喀斯德太西之埃士梯德一成不可变者也。中间惟六朝稍稍有门第习气,余则概为平等也。”其观点或值得商榷,然其以大历史观注入方志,颇值得注意。
此书无刻本,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所藏抄本为海内孤品。此抄本字迹工整醒目。
26、[ 康熙 ] 宜城县 志 :四卷,图考
(清)胡允庆修 , 关甯、尚其志纂。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刻本。四册。胡允庆,字瑞征,宛平(今北京)人,贡监,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官宜城知县。关甯,字幼安,宜城人,拔贡,广西平乐县通判。尚其志,宜城人,拔贡,婺源县丞。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此书除北师大图书馆外, 故宫、台湾亦有藏。此北师大藏本为后印本,版已漶漫,且无总目。第二、三、四卷分别为食货志、官职志、艺文志。第一卷卷端不可辨识,据版心所列门类有山川、古迹、公署、祠庙、屯社、村镇、宦迹、名宦等,当为地理志。 此志体例颇为精简,材料力求详赡。卷二食货志,对明万历以来宜城田亩额地大小、赋役征收情况等,记载十分详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7、[ 宣统 ] 清泉县乡土志
清廖世英、朱其元、鲁藩修,谢 价 人、杨维岳纂 。 清宣统元年( 1909 )活字印本,一册。内封镌“宣统元年仲春劝学所刊”。劝学所为清末州县一级主管教育的机构。廖世英,光绪三十一年( 1905 )知县。谢阶人,廪贡生,小学教习;杨维岳,附生,小学教习。此志修成于光绪戊申( 1908 ),分为二编,上编为政绩、兵事、耆旧、沿革,下编为户口、宗教、实业、疆域、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共计十二门。以历史、人类、地理为纲,历史首标目沿革,地理首标目疆域。《中国地方誌总目提要》称此书“沿革、政绩、耆旧、疆域多沿袭旧说,户口、宗教、宣业、物产等或缺或略;兵事门载汉灵帝中平三年( 186 )至清同治九年( 1870 ) 千余年间衡邑大小兵事,虽具一定史料价值,然照录前志旧籍,几无创新之功。是志又无乡土志之简实,罗列旧事,堪称繁杂,不足为範。”
此志流传稀少,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仅北师大图书馆与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此北师大藏本存一册,收上编之沿革、政绩、兵事三门。
28、[ 民国 ] 和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曾枢修,淩开蔚纂。民国三十二年( 1943 )铅印本。五册。半叶十二行,行三十五字,细黑口,四周单边。曾枢,字郊愚,广东兴宁人。民国三十年( 1941 )任和平县县长。凌开蔚,字秀峰,和平人,历官县勤学所所长、县政府秘书。是志由曾枢自民国三十年春倡修,五月开始采访三十一年一月至年底编成,三十二年五月付印。卷首载李汉魂题词、何彤序、黄麟书序、谢月峯序、曾枢序,旧序跋十二篇,本书凡例,目录,续修职名,历修职名,各乡镇图像二十五幅,和平县交通图一幅,和平县城全图一幅,和平县全图一幅,县署图一幅,学宫图一幅,影印照片八张。卷末载修志纪事(附录训令表目呈文规程细则)、淩开蔚跋,另附和平文征。正文分二十门百一十目,分爲舆地志、人民志、建置志、党务志、行政志、司法志、财政志、金融志、教育志、实业志、兵防志、交通志、会社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宗教志、艺文志、事纪、杂志。是志为和平县第七次纂修县志,“分目多寡不等,经诸贤缜密研讨详慎校订,各目为旧志原有者悉仍其旧,而以新收事实连缀之,如旧志所无者增之,又于前志之中误者正之,缺者补之……”体制完备,内容翔实,可谓和平县志的集大成者。此志颇重人物,其职官、选举和人物约佔全书的四分之一。如选举门将县署自明末至民国的进士、武进士、举人、钦赐举人、武举、贡生、例贡、职员、生员、例监、从九、学校毕业、孝廉方正、议员、仕宦、封赠、恩赐、乡饮等四千余人详录无遗;人物门则按官员、烈女、耆寿先后排列,大部分立有小传。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据 《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志另有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
29、[ 嘉庆 ] 乐山县志:十六卷,卷首一卷
(清)龚传黻修,涂嵩等纂。清光绪十三年( 1887 )余元熠补刻本。六册。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大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内封鎸:“嘉庆十七年新鎸 乐山县志 县署藏板”。传黻,湖北监利人,嘉庆辛酉进士。嵩,江西奉新生员。乐山旧为嘉定州治地,“古无是地名也,自雍正十三年( 1735 )升嘉定州为府,始设县治”。 凡例 自乐山设县至嘉庆时期历“七十余年未有专志”,虽然前代编纂有州乘志,但其书或散佚不传,或简略特甚,难以为据。嘉庆十四年( 1809 )传黻初任乐山县知县,“即欲蒐葺旧闻,彚成一书”。 龚传黻序 其晋谒嘉定知府宋鸣琦时,鸣琦出其手订之嘉定府志相示,并嘱纂修邑乘。传黻遂“用日览手披,加意纂辑”, 龚传黻序 “盖取资于府志者十之七,益之以旁征远引、目见耳闻者十之三”, 宋鸣琦序 于嘉庆十七年( 1812 )成书付梓。是志正文十六卷,分图考、与地、建置、食货、祀典、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外纪十门,门下设目,凡十门四十八目。其中艺文一门尤详,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所收诗文自汉魏迄清代中期,虽多系题咏之作,亦保存了很多地方文献,特别是书院建设等教育史料,包括明江朝宗《嘉定州重修庙学碑记》、明彭汝实《嘉定州创建九峯书院记》、明刘春《东坡书院记》、明朱延立《九峯书院记》、明赵正学《嘉定州学储书碑》、明马理《嘉定州增葺庙学记》、清张能鳞《高幖书院条约引》、清刘如汉《嘉州高幖书院记》、宋鸣琦《重建九峰书院记》、《九峰书院条规》、清王来遴《新建东岩书院记》、郑行素《募建嘉定九峯书院引》等,均是反映明、清两代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料。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志另有南京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
30、[ 宣统 ] 石砫厅乡土志
(清)杨应玑、谭永泰、刘青云编纂。清宣统元年( 1909 )刻本。三册。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大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卷尾鎸:“宣统元年春月校刊 印刷处渝城正蒙社。”应玑为副贡生,永泰为岁贡生,青云为附贡生。是志共分历史、地理、格致三册,分别由应玑、永泰、青云编修。在体例上“悉遵学部颁发例目编次,不敢稍有更易,致违部章”, 凡例 虽大体为章节体,但并不严整。历史部分设历史、政绩、兵事、耆旧四目,每目下列若干课加以阐述;地理部分置地理、古蹟、祠庙、坊表、桥樑、学堂、山脉、要隘、水、道路诸目,目下亦分若干课;格致部分设置格致、商务两大类目,目下分章,章下分节,体例较为纯正,格致目下分动物常产、植物常产、植物制造产、矿物制造产等十四章,商务目下分本境所产之物、本境所制之品、他境运入之品三章。从内容上看,历史部分以清代职官政绩和元代以后之兵事记载较详,地理部分则以桥樑、山脉、要隘、水、道路诸目为详,格致部分则分门别类地对厅境内的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及各类加工制造产品等)以及商品流通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载。在取材方面,是志“一以《厅志》为根据”, 凡例 然于《石砫厅志》中之记述简略及错误之处,往往加以考订补苴,如《厅志》于“历代沿革谨述唐宋以来,而隋代以上阙如,兹据诸家记载,自秦汉以迄近代沿革废置详加稽核”; 凡例 “《厅志》于山脉、水道不无舛谬,是编叙山水或由採访,或得自游览,期归碻当”。 凡例 另,因是志为童蒙教材,故文字浅显易懂,所谓“不求文法深厚,专以明白浅显为主,俾学童易于领悟”。 凡例
据《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志刻本仅北京师範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有藏。另有抄本,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藏本外封面有刘倬汉题识:“咏公院长惠存 刘倬汉敬赠。”钤:“倬汉”朱文方印。
31、[ 咸丰 ] 荔波志稿:不分卷
(清)郑珍纂修。抄本。一册。半页十行,字数二十六二十七字不等,红格,四周单边,双鱼尾。书衣写:“经巢翁 ? 荔波县志稿”、“乙亥年冬建丑月望后三日抄”。首页写:“柴翁艸创荔波县志稿”。郑珍( 1806-1864 ),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五尺道人,自署巢经巢主、小礼堂主人,遵义县人。道光五年( 1825 )拔贡,十七年举人,曾任古州厅(今榕江)和荔波县学训导。珍治经学,着有《仪礼私笺》;又长《说文》之说,有《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诗文着有《巢经巢集》。是稿为郑珍咸丰五年( 1855 )任荔波县训导时所撰,无目录,不分卷。全书约分二十一门,沿革、建置表、道里疆界、山川、公署、学校、学额、书院、古蹟、徴赋、存积、气候、灾祥、农事、苗类、选举、职官、节妇、纪平苗诸事、纪事、文等。所记虽稍嫌简略但文字颇爲典雅。后附有万安《改建茘波县城记》、赵世纶《改建荔波县治始末碑》二文及描述荔波风光诗若干首。卷末附跋,为抄录者纪录郑珍纂修是稿始末。文献价值极高。
据 《中国地方 志 联合目录》 ,是志另有贵州省图书馆收藏。
32、[ 民国 ] 昌都调查报告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印,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铅印本。一册。半叶十三行,行四十五字。内封鎸:“边情调查报告之七”、“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印”。蒙藏委员会是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管理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初建于 1928 年 12 月 27 日 , 隶属于行政院,与各部平行。民国时期,由于我国西南边疆危机严重等诸多原因,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引起了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幷于 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一度掀起了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调查研究的高潮,本书便是蒙藏委员会在国民政府统一组织下所开展的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规模的官方调查成果之一。是志为章节体,共分地理、政治、军事、财政与司法、经济、交通、风俗习惯八章,章下分节,较详细地介绍了昌都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民生状况、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情形,保留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民国时期昌都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历史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书后附《杂 ? ? 调查报告 》,下设沿革、疆域及地势、经济、交通五目,所记较为简略,可备参考。
目录介绍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0 folders, 13 files, 3.83 GB, 3.83 GB in total.)
│00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pdf201.08 MB
│00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pdf267.76 MB
│00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3.pdf293.21 MB
│00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4.pdf237.74 MB
│00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5.pdf327.13 MB
│00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6.pdf428.32 MB
│00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7.pdf226.17 MB
│00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8.pdf325.64 MB
│00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9.pdf342.79 MB
│010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0.pdf329.89 MB
│01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1.pdf329.93 MB
│01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2.pdf296.47 MB
│01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3.pdf319.83 MB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0 folders, 13 files, 3.69 GB, 3.69 GB in total.)
01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4.pdf271.72 MB
01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5.pdf317.83 MB
01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6.pdf236.04 MB
017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7.pdf301.08 MB
01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8.pdf333.39 MB
019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19.pdf215.03 MB
020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0.pdf254.22 MB
02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1.pdf314.82 MB
02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2.pdf269.20 MB
023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3.pdf288.66 MB
024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4.pdf296.82 MB
02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5.pdf323.04 MB
026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26.pdf360.76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是该校图书馆在方志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包含了众多地方志书的珍贵版本。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系列书籍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是方志丛刊的学术价值,分析其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方志丛刊续编方面的独特贡献,阐述其为学术界提供的宝贵资源;接着,探讨方志丛刊续编在学术传播中的作用,特别是如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进行地方史和文化的考证;最后,结合该丛刊的保存与整理工作,分析其在文献保护和利用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讨论,本文旨在全面呈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的学术价值与实际意义。
1、方志丛刊的学术价值
方志丛刊作为地方志书的重要汇编,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地方历史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中。方志作为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分类,不仅记录了地方的历史事件,还囊括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料,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中的诸多文献,恰好填补了地方历史研究中的空白,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各地的历史、风俗和社会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方志丛刊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价值,还包含了大量的地方文化信息。在许多地方志书中,往往能发现当地的民间传说、风土人情以及古老的生产方式,这些都是研究地方民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据。此外,这些资料对于考古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从学术角度来看,方志丛刊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使得学者能够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找到更加真实和具体的证据。这些文献不仅能够为历史学者提供实证研究的基础,也为地理学、民族学、文化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方志丛刊续编方面的工作,标志着其在方志文献收集和整理方面的独特贡献。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其图书馆不仅承担着教育与科研的重任,更在文献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馆通过对稀见方志文献的收藏与编纂,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便利的研究条件。
在方志丛刊续编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对地方志书的收集、整理和编排,确保了这些珍贵文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文献管理能力,还需要长时间的细致工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深入研究每一本地方志的历史背景、版本流派、内容差异等,为学者们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
此外,图书馆还与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合作,推动了方志丛刊的广泛传播。这些合作不仅提高了方志丛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还使得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地方志资料,从而促进了地方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3、方志丛刊续编的学术传播作用
方志丛刊续编的出版不仅是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料的整理,更在学术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丛刊,学者们可以方便地查阅到各地历史的细节,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和分析。尤其是对于那些较为冷门或已经失传的地方志书,丛刊续编为它们的再现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使得更多的学者能够从中汲取研究的营养。
在学术传播过程中,方志丛刊不仅仅限于文字资料的传递。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地方志书开始数字化并进入网络平台,学者们可以通过网络对方志丛刊进行在线检索和阅读。这种传播形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方志文献的可得性和利用率,也让方志的研究者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同时,方志丛刊的出版和传播,不仅促进了地方史学的深入研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而通过方志丛刊对地方志书的保存与传播,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趋势,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流传下去。
4、方志丛刊的文献保护与利用
方志丛刊的出版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其在文献保护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许多地方志书由于年代久远或保存条件差,早已成为稀见文献,甚至有些已经灭绝。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整理这些珍贵文献时,采用了科学的保护手段,通过数字化存档、纸质保护等多种方式,确保了这些文献的长期保存。
在文献利用方面,方志丛刊不仅对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窗口。学者、教师、学生、文化工作者等都可以通过这些方志文献,获得第一手的地方资料。此外,这些资料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推动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方志丛刊的整理和保护工作还展示了现代文献管理技术的应用。从数字化到数据库建设,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文献的保护、整理和利用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方法。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的技术支持团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方志丛刊的未来发展和利用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不仅是对地方志书的整理与编纂,更是对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保存。通过这一系列文献的出版和传播,学术界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各地的历史与文化,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多元化与深度。
综上所述,方志丛刊续编在地方史研究、文化传承以及文献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其学术价值和实用性都不可低估,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关键工具之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