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备乘(共24册)
资料编号:KW845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833M
作者:(清)何秋涛纂
出版项:咸丰八年本
馆藏:早稲田大学図书馆
朔方备乘,清代何秋涛作品,是研究中国西北史地学的作品,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关系的代表巨着。
何秋涛深感于俄罗斯与中国相接壤,边境绵长,「而诸家论述未有专书。乃采官私载籍,为《北徼汇编》六卷。」,后增编为八十卷。此书「旁搜博采,务求详备,兼方志外纪之体,揽地利戎机之要,庶言北徼掌故有所征信云」。首十二卷为「圣训」、「圣藻」和「钦定诸书」,记述清太宗至道光关于边事的上谕,并摘录《平定罗刹方略》、《钦定大清一统志》、《钦定皇朝通典》、《钦定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大清会典》中有关中俄的资料。正文六十八卷,有「圣武述略」六卷,「考」二十四卷,「传」六卷,「纪事本末」二卷,「考订诸书」十五卷,「辨正诸书」五卷,「表」七卷,「图说」一卷。
咸丰八年兵部尚书陈孚恩以何秋涛「通达时务,晓畅戎机,足备谋士之选」而向咸丰帝举荐,将《北徼汇编》呈览。咸丰十年,何奉召入觐,赐书名《朔方备乘》。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正本被毁,仅存副本,后来副本又毁。何秋涛逝世,无人再为其整理原稿。光绪年间,何芳徕将残稿呈交直隶总督李鸿章。经黄彭年和畿辅通志局编修恢复原稿,光绪七年(1881年)刊行。翰林院编修李文田作注《朔方备乘札记》,收入《烟画东堂小品》及《灵鹣阁丛书》。
目录介绍如下:
朔方备乘 01.pdf42.64 MB
朔方备乘 02.pdf44.49 MB
朔方备乘 03.pdf32.41 MB
朔方备乘 04.pdf32.86 MB
朔方备乘 05.pdf29.21 MB
朔方备乘 06.pdf36.10 MB
朔方备乘 07.pdf33.34 MB
朔方备乘 08.pdf40.18 MB
朔方备乘 09.pdf31.18 MB
朔方备乘 10.pdf38.82 MB
朔方备乘 11.pdf30.36 MB
朔方备乘 12.pdf45.67 MB
朔方备乘 13.pdf36.99 MB
朔方备乘 14.pdf37.38 MB
朔方备乘 15.pdf30.10 MB
朔方备乘 16.pdf41.26 MB
朔方备乘 17.pdf33.44 MB
朔方备乘 18.pdf33.52 MB
朔方备乘 19.pdf32.14 MB
朔方备乘 20.pdf34.14 MB
朔方备乘 21.pdf38.24 MB
朔方备乘 22.pdf21.47 MB
朔方备乘 23.pdf28.69 MB
朔方备乘 24.pdf28.65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围绕“朔方备乘”这一主题展开详细探讨,通过从历史背景、军事意义、文化影响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解析“朔方备乘”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首先,本文将回顾“朔方备乘”这一战略部署的起源与历史背景,探讨其在古代中国北方防线中的作用。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这一军事战略的核心理念与实施方式,分析其对军事防御的影响。随后,讨论“朔方备乘”对文化、政治及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最后,结合现代视角,探讨这一历史概念如何启示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布局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些层面的分析,本文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朔方备乘”图景,揭示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1、朔方备乘的历史背景
“朔方备乘”这一术语源自中国古代北方防线的战略部署,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军事史料中。在当时,由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汉朝政府特别重视北方边疆的防御工作。朔方作为汉代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其防御意义不可小觑。通过设立兵力驻守及防御措施,汉朝在此地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屏障。
随着历史的推移,朔方地区的军事重要性逐渐被其他朝代所继承与发展。唐代时期,面对突厥的威胁,唐朝通过加强朔方的军事力量,并逐步在战略上做出调整。朔方不仅成为军事防线的核心,还逐步演变为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枢纽。因此,朔方备乘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政治、文化交流的起点。
通过不断的战斗与调整,朔方地区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防御系统。在中国历史的多个朝代中,朔方的地位始终未曾动摇,它代表着边疆防御的决心与强大。这一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北方边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在外部压力下采取的应对策略。
2、朔方备乘的军事意义
从军事角度来看,“朔方备乘”是古代中国边疆防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它通过有效地利用地理优势,使得防线更加稳固。朔方地处北方草原与中原的交界处,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利用这一地理特点,古代的军事战略家们往往将重要的兵力部署在此,通过层层防线与军营,形成了对敌人进攻的有力制约。
其次,朔方备乘的实施使得兵员可以迅速调动,在敌人来袭时实现快速反应。这一点对于古代战争尤为重要。由于通讯和交通的不便,传统战争中的反应速度常常决定了胜负。而“朔方备乘”的设置不仅保障了即时的军队调度,还有效避免了敌军从北方直接突破中原的可能。
最后,朔方作为重要的军事节点,也承担着控制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社会之间交流与冲突的双重任务。通过设立兵营、关卡等防御设施,朔方成为了一个“缓冲区”,在保护中原的同时,也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与物资交换。因此,朔方备乘不仅是单纯的防御策略,还是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战略布局。
3、朔方备乘的文化与政治影响
除了军事层面的意义,朔方备乘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朔方地区作为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通道,其地理与文化背景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场所。汉代及其后的朝代,通过朔方防线与边疆地区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军事合作,也带动了文化交流。
在政治上,朔方的防线是皇朝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设置边防重镇,皇朝能够有效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朔方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地区,它代表了国家对于边疆稳定与安全的重视。而这一政治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内部的统一与稳定。
另一方面,朔方地区在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地位也不可忽视。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朔方地区不仅是军事重地,还是物资交换的枢纽。通过朔方的通道,中原与西域、草原之间的商品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4、朔方备乘在当代的价值与启示
将“朔方备乘”这一古代军事战略放到现代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对当代国家的战略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国家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威胁,还涉及到信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朔方的战略思想依然能为当代提供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的边疆防线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防守,更是信息、资源、文化的流动线。朔方备乘提醒我们,要从多层次、多维度来考虑国家安全问题,单一的军事防御已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局势。更加开放、灵活、综合的防线策略,才能应对现代的复杂挑战。
其次,朔方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区域,也为当代的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已经成为了常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每个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朔方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不仅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能够为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
总结:
通过对“朔方备乘”这一历史战略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防线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存在,它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社会发展。从历史背景到现代启示,朔方备乘的战略思想依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
综上所述,“朔方备乘”不仅是中国古代防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部署,它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一项跨越时空的战略,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安全、文化与战略布局的深刻洞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