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研究(共11册)
资料编号:KW756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3.06G
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2005
宗教、思想史
思想史
跋吐鲁番所出《千字文》 (唐长孺 I/1)
北周后期至唐初礼制的变迁与学术文化的统一 (史睿 III/165)
攀龙附凤的追认?——从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师道》讨论佛教道教宗派研究的方法(葛兆光 X/29)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葛兆光 V/1)
历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爲例讨论禅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葛兆光 VIII/1)
论韩愈反佛 (陈怀宇 VII/39)
敦煌文书中的“平等大王”和唐宋间的均平思潮 (严耀中 VI/19)
书评: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刘健明 IV/535)
书评:程方平《隋唐五代的儒学》、许淩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张跃《唐代后期儒学的新趋向》 (刘健明 VI/435)
书评: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 (葛兆光 II/466)
书评: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 (刘屹 VI/451)
国家祭祀与宗教
“咒禁博士”源流考——兼论宗教对隋唐行政法的影响 (朱瑛石 V/147)
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雷闻 IX/261)
论九宫祭祀与道教崇拜(吴丽娱 IX/283)
略论唐宋时期迎春礼俗的演变 (简涛 III/185)
书评: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雷闻 X/609)
书评: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任爽《唐代礼制研究》 (雷闻 VII/532)
书评:章群《唐代祠祭论稿》 (雷闻 VI/447)
佛教、民间信仰与社会
A Holy Alliance: The Court-Appointed “Monks of Great Virtue” and
Their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Role under the Sui Dynasty (581-617)
(Jinhua Chen VII/19)
隋晋王杨广“宝台经藏”建置述论 (王光照 VII/1)
初唐阎罗图像及刻经——以《齐士员献陵造像碑》拓本爲中心 (张总 VI/1)
唐代文人的维摩信仰 (孙昌武 I/87)
唐代内侍省宦官奉佛因果补说(严耀中 X/65)
唐代江南的淫祠与佛教 (严耀中 II/51)
The Maitreyist Huaiyi(D.695) and Taoism (Antonino Forte IV/15)
The Maitreyist Huaiyi(D.695) and Taoism.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Antonino Forte V/35)
杜牧与星命(陈万成 VIII/61)
敦煌灵应小说的佛教史学价值——以《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爲例 (郑阿财 IV/31)
吐鲁番出土《功德疏》所见西州庶民的净土信仰 (王素 I/11)
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的方等道场与方等道场司 (郝春文 II/63)
关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俗的施捨问题 (郝春文 III/19)
五代十国佛教研究 (李斌城 I/37)
书评:Chen Jinhua, Monks and Monarchs, Kinship and Kingship. Tanqian in
Sui Buddhism and Politics(陈怀宇X/584)
书评: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中国中世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研究》(林韵柔 X/589)
书评: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雷闻 IX/523)
书评: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赵贞 VIII/517)
书评:西本照真《三阶教の研究》、Jamie Hubbard,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张总 VIII/467)
书评:Stephen Teiser,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杨继东 II/470)
书评:Stephen Teiser,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杨继东 III/483)
书评: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 (荣新江 II/463)
书评:Paul W. Kroll, Dharma Bell and Dhāranī Pillar. Li Po’s Buddhist
Inscriptions(孙英刚 IX/509)
道教
《隋书·经籍志·道经序》与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确立(王承文 VIII/17)
敦煌本《昇玄内教经》试探 (万毅 I/67)
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经》残卷新探 (刘屹 II/101)
敦煌残抄本《太上济衆经》考释 (王卡 VI/57)
唐代道教镜实物研究 (王育成 VI/27)
书评:T. H. Barrett, Taoism under the T’ang (刘屹 V/486)
书评: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师道》(刘屹 X/598)
书评:Florian Reiter, The Aspirations and Standards of Taoist Priests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刘屹 VIII/471)
书评: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刘屹 VIII/476)
书评:Anna K. Seidel,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 、安娜·塞德尔着,蒋见元、刘淩译《西方道教研究史》、索安着,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刘屹
IX/512)
三夷教
唐朝三夷教政策论略 (林悟殊 IV/1)
唐代祆教图像再考——敦煌汉文写卷伯希和编号P.4518之附件24表现的形象是否祆教神祇妲厄娜(Daêna)和妲厄娲(Daêva)
(张广达 III/1)
唐安菩墓所出三彩骆驼所见“盛于皮袋”的祆神——兼论六胡州突厥人与粟特人之祆神崇拜 (姜伯勤 VII/55)
唐代景教传教士入华的生存方式与流産文明(葛承雍 X/73)
所谓唐代景教文献两种辨僞补说 (陈怀宇 III/41)
富冈谦藏氏藏景教《一神论》真僞存疑 (林悟殊 VI/67)
书评:克里木凯特《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朱谦之《中国景教》 (陈怀宇 II/475)
【语言、文学与文献学】
语言
唐代俗语词辑释 (黄征 I/195)
唐代俗语词辑释(二) (黄征 IV/137)
唐代词语拾诂 (罗维明 II/237)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疑难词语考辨 (董志翘 III/119)
中古碑誌与大型辞书编纂 (许建平 III/137)
书评:朱凤玉《敦煌写本碎金研究》 (黄征 IV/543)
文学史
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 (杜晓勤 II/121)
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 (葛晓音 I/119)
论开元诗坛 (葛晓音 III/55)
论唐传奇中谐隐型精怪小说的渊源及流变 (李鹏飞 VI/109)
脱靴的高力士——一个文学配角的形成史 (朱玉麒 VII/71)
论韩愈诗的平易倾向 (莫砺锋 III/93)
《心经》与《西游记》的关系(梅维恒 X/45)
唐代的释门散文 (张弓 I/139)
《目连变》故事基型的素材结构与生成时代之推考——以小名“罗蔔”问题爲中心 (陈允吉 II/215)
书评: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朱玉麒 VII/512)
书评: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胡可先 IX/529)
书评:川合康三《终南山の变容——中唐文学论集》(卢盛江 VIII/482)
书评: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郁贤皓、胡可先 VII/493)
书评:查屏球《唐学与唐诗》 (程国赋、宋文桃 VII/500)
书评:Stephen Owen,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莫砺锋 II/488)
书评:Stephen Owen,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s Age’: 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 (刘健明 III/508)
书评:松浦友久《李白传记论——客寓の诗想》 (孙昌武 IV/539)
书评: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 (刘健明 I/535)
书评: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徐俊 VII/505)
书评: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 (陶敏、王友胜 VII/486)
书评:程国赋《唐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宁欣 X/?)
文献辑佚与考订
唐代文选学略述 (饶宗颐 IV/47)
唐代小说文献研究 (程毅中 V/45)
《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 (陈尚君 I/169)
岑仲勉《补僖昭哀三朝翰林学士记》正补(傅璇琮 X/139)
唐临事迹考——两《唐书·唐临传》补正(户崎哲彦 VIII/81)
李白诗的辑佚与辨僞 (郁贤皓、尹楚斌 III/81)
元白诗证史(陈寅恪主讲 刘隆凯记录 X/7)
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 (卞孝萱 II/167)
韩文石本考(上篇) (刘真伦 VII/91)
韩文石本考(下篇)(刘真伦 VIII/143)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本事考辨 (余才林 VI/135)
新见俄藏敦煌唐诗写本三种考证及校录 (荣新江、徐俊 V/59)
唐蔡省风编《瑶池新咏》重研 (荣新江、徐俊 VII/125)
唐五代长沙窰瓷器题诗校证 (徐俊 IV/67)
日本园城寺(三井寺)藏唐人诗文尺牍校证(石晓军 VIII/109)
对《二十四诗品》怀悦说、虞集说的再考察 (大山洁 IV/99)
跋康熙时舒木鲁明钞本《唐摭言》 (黄永年 V/41)
书评:陈金木《唐写本论语郑氏注研究——以考据、复原、诠释爲中心的考察》 (王素 III/475)
书评:张锡厚《敦煌本唐集研究》 (徐俊 II/481)
书评: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孟昭连 I/519)
书评: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张伯伟《全唐 五代诗格考校》 (陈尚君
III/486)
书评: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 (黄亮文 III/496)
书评:刘真伦《昌黎文录辑校》(朱玉麒 VIII/486)
音乐舞蹈史
中国宫廷舞蹈的发展轨迹及其深远影响(王克芬 X/85)
日本吴乐“狮子”与南朝乐府(葛晓音、户仓英美 X/111)
日本唐乐舞“罗陵王”出自北齐“兰陵王”辨(葛晓音、户仓英美 VI/87)
【历史、制度、社会与文化】
政治史
汉唐明比较——兼论中国古代秦以后的社会变迁(吴宗国 X/157)
杨素政治生涯考析 (刘健明 V/219)
隋江都事变考释 (刘健明 II/265)
贞观之治和盛唐的人文精神(郑学檬 X/211)
唐代前期宫廷革命研究 (孙英刚 VII/263)
Installing an Heir: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Court of Tang Taizong
(Andrew Eisenberg V/247)
郑愔政治生涯述论 (黄约瑟 I/277)
从神龙宫女墓誌看其在政变中之作用 (耿慧玲 III/231)
长安宫城布局的变化与玄宗朝中枢政局——兼及“太子不居于东宫”问题(任士英 IX/169)
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 (杜文玉 IV/175)
“惜训恶注”与时人心态——甘露事件研究之三 (卢向前 VI/233)
从西川和浙西事件论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陆扬 VIII/225)
李德裕与牛李党争考述 (周建国 V/299)
郑畋宦绩考论 (陈明光 III/279)
五代政局变化与文人出仕观(金宗燮 IX/491)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述评 (何德章 I/503)
书评:黄约瑟、刘健明编《隋唐史论集》 (祖大祥 I/523)
书评: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黄正建 III/502)
书评:唐史论丛编纂委员会编《春史卞麟锡教授还曆纪念唐史论丛》 (向群 IV/527)
书评:堀敏一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の基本问题》 (黄正建 IV/530)
书评:唐代史研究会编《东アジア史における国家と地域》 (黄正建 VI/458)
书评:《岑仲勉着作集》(荣新江 X/581)
书评:胡如雷《隋唐政治史论集》 (刘健明 VII/518)
书评:池田温《唐研究论文选集》 (赵和平 VI/466)
书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黄永年自选集》、《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张国刚 VIII/463)
书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侯旭东 IX/534)
书评:任士英《唐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刘后滨、张耐冬 X/619)
书评: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马俊民 X/626)
书评:堀敏一《唐末五代变革期の政治と经济》(郝春文 IX/542)
书评:袁刚《隋炀帝传》(刘后滨 VIII/491)
书评:胡戟《武则天本传》(王炎平 VIII/496)
书评:雷家骥《武则天传》(刘后滨 VIII/501)
书评:王素《陆贽评传》 (张弓 VII/575)
书评:丁鼎《牛僧孺年谱》 (周建国 VI/495)
书评:杨希义等《唐代军事史》 (杨泓 V/504)
制度史
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 (吴宗国 III/155)
关于隋及唐初三省制的“南朝化”问题——以三省首长的职权和地位为中心(王素 X/173)
从“汉县”到“唐县”——三至八世纪河北县治体系变动的考察 (王德权 V/161)
庙学与东亚传统教育(高明士 X/227)
隋唐教育法制与礼律的关系 (高明士 IV/151)
唐代城市史与唐礼唐令(姜伯勤 X/265)
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罗新 X/283)
隋代文散官制度补论 (阎步克 V/93)
北朝隋的“军人”与隋开皇三年的课役规定 (气贺泽保规 VI/139)
隋唐朝集制度研究——兼论其与两汉上计制之异同 (雷闻 VII/289)
隋唐四方馆考略 (石晓军 VII/311)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机构文书胥吏的组织系统 (叶炜 V/123)
论唐高宗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 (刘后滨 III/215)
课绩与考察——唐代文官考核制度发展趋势初探 (邓小南 II/295)
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誌》和《卑失氏墓誌》的再考察(赖瑞和 IX/315)
五代殿阁制度研究(杜文玉 IX/343)
唐代前后期内外官地位的变化——以刺史迁转途径爲中心 (刘诗平 II/325)
唐前期地方长官与判官在公文运作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 (李方 VII/327)
唐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僚佐辟署制度 (石云涛 VII/389)
唐后期有关方镇使府僚佐辟署物件的限令 (石云涛 III/259)
从武德使到皇城使——唐宋政治变革的个案研究 (赵雨乐 VI/255)
从S.11287看唐代论事敕书的成立过程 (雷闻 I/323)
从敕牒的特性看唐代中书门下体制 (刘后滨 VI/221)
书评:仁井田陞着,池田温等编《唐令拾遗补》 (赵和平 IV/547)
书评: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森部丰 I/544)
书评:陈国灿、刘健明编《〈全唐文〉职官丛考》 (张国刚 V/496)
书评: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 (刘后滨 II/517)
书评: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刘后滨 II/526)
书评: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 (刘后滨 II/531)
书评: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 (刘健明 VI/476)
书评:高明士《中国教育制度史论》 (徐晓卉 VII/541)
书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刘后滨 I/538)
书评: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 (宁欣 VI/472)
书评:宁欣《唐代选官研究》 (刘后滨 III/523)
书评:王勛成《唐代铨选与文学》(杨继东 VIII/512)
书评:气贺泽保规《府兵制の研究》 (张国刚 VI/481)
书评: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 (张国刚 I/553)
书评: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孟彦弘 IX/549)
书评: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 (刘诗平 I/548)
书评: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刘后滨 IX/556)
书评: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陶敏、李德辉 X/631)
社会史
晋唐士族的郡望与士族等级的判定标准——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郡望之形成爲例 (郭锋 II/245)
隋唐时期的人口政策与家族法——以析户,合贯(户)爲中心 (冻国栋 IV/319)
唐代北方家族与岭南溪洞社会 (王承文 II/373)
试论唐代前期皇帝消费的某些侧面——以《通典》卷六所记常贡爲中心 (黄正建 VI/173)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 (黄正建 IV/251)
白居易“毡帐诗”所见唐代胡风 (吴玉贵 V/401)
王涯奏文与唐后期车服制度的变化(黄正建 X/297)
从唐代碑誌看唐人行第问题 (吴丽娱 II/347)
唐玄宗的斗鸡与开天朝政治——《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一 (唐刚卯 VI/213)
唐代奴婢的异称 (李伯重 VI/321)
书评:堀敏一《中国古代の家と集落》 (韩昇 IV/552)
书评: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 (刘健明 IV/557)
书评:李燕捷《唐人年寿研究》 (刘健明 III/528)
书评: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何德章 V/522)
书评: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张国刚 V/527)
书评: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 (冻国栋 V/529)
书评: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李肖 VII/578)
书评:范家伟《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陈明 X/636)
性别史
《隋书·列女传》的贞烈观念 (刘健明 VII/249)
唐律:性别制度的法典化(高世瑜 X/329)
唐代婚姻礼俗与礼法文化(张国刚 X/361)
唐代非良人群体通婚探析(李志生 VIII/277)
从《千金方》论唐代前期女性身体观(范家伟 VIII/299)
书评: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史睿 VII/569)
书评:Jowen R. Tung, Fables for the Patriarchs, Gender Politics in Tang
Discourse (刘健明 IX/563)
隋唐长安
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荣新江 IX/1)
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妹尾达彦 IX/9)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齐东方 IX/53)
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朱玉麒 IX/85)
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王静 IX/129)
隋唐长安的王府与王宅(孙英刚 IX/185)
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蒙曼 IX/215)
唐代长安新昌坊的变迁——长安社会史研究之一 (王静 VII/229 )
唐长安佛寺考 (孙昌武 II/1)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 (安家瑶 VI/337)
法门寺地宫题记考释(李斌城 X/501)
隋唐长安史地丛考(《两京新记》读书班 IX/235)
书评: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辛德勇 III/549)
书评: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王静 IX/588)
书评:Thomas Thilo, 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 583-904. Teil I: Die stadtanlage (张国刚 IV/562)
书评: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黄土地带的都市与环境生态的历史》 (李孝聪 VII/546)
书评:Victor Cunrui Xiong, Sui-Tang Chang’an.A Study in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Heng Chye Kiang, 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 (王静
VII/555)
书评: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 (王静 VI/501)
经济史与财政史
汉唐间西域地区的农牧生産述略 (张泽咸 IV/275)
汉唐间云贵高原地区农业生産述略 (张泽咸 V/367)
宇文融括户与财政使职 (孟宪实 VII/357)
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三 (卢向前 I/385)
略论大中两池新法及其对五代盐政之影响 (吴丽娱 I/409)
唐后期五代财务勾检制探微 (吴丽娱 VI/269)
书评: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冻国栋 III/513)
书评:张泽咸《唐代工商业》 (阎守诚 III/518)
书评:清木场东《唐代财政史研究(运输编)》 (孙彩红 VI/488)
生态环境
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左鹏 VIII/257)
从《状江南》组诗看唐代江南的生态环境 (郑学檬 I/377)
唐代牡丹 (翁俊雄 V/81)
唐代虎、象的行蹤——兼论唐代虎、象记载增多的原因 (翁俊雄 III/381)
从医书看唐代行旅与疾病 (范家伟 VII/205)
边疆与民族
唐前期的兵制与边防 (孟彦弘 I/245)
唐王朝北边边城的修筑与边防政策 (程存洁 III/363)
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 (马驰 IV/199)
唐代吐蕃对外联姻之研究(林冠群 VIII/175)
青海玉树地区贝攷石窟摩崖吐蕃碑文释读(王尧 X/493)
云南丽江吐蕃古碑释读劄记 (王尧 VII/421)
近年新疆考古所见唐代重要史迹 (王炳华 I/431)
阿拉沟古堡及其出土唐代文书残纸(王炳华 VIII/323)
安史乱后的唐二庭四镇 (陈国灿 II/415)
八世纪下半至九世纪初的于阗 (张广达、荣新江 III/339)
唐“都管七箇国”六瓣银盒考 (周伟洲 III/405)
唐“都管七箇国”六瓣银盒与“白狗羌国” (徐庭云 IV/523)
唐朝后期的朔方军与西北防边格局的转变——以德、顺、宪三朝爲例 (李鸿宾 V/269)
书评: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 (蓝勇 II/548)
书评:崔明德《隋唐民族关系探索》、卢勛、萧之兴、祝啓源等《隋唐民族史》 (刘健明 VII/563)
书评: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荣新江 V/499)
书评:石见清裕《唐の北方问题と国际秩序》 (韩昇 V/508)
书评: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荣新江 V/515)
书评: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孟彦弘 VIII/507)
书评:耿世民《新疆文史论集》(徐文堪 VIII/524)
书评:郭锋《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未经马斯伯乐刊布的部分》 (荣新江 III/572)
书评:陈国灿《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 (荣新江 III/575)
书评:郑炳林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郝春文 X/646)
中外关系史
一场求不战而胜的攻战——隋炀帝征高丽试析 (刘健明 I/207)
唐平百济前后的东亚国际形势 (韩昇 I/227)
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兼论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地位 (王小甫 VI/155)
韩国新发现的《唐含资道愡管柴将军精舍草堂之铭》考释(拜根兴 VIII/347)
唐犁东传和假名的创制——唐与日本科技文化交流之一瞥(胡戟 X/257)
从洛阳出土文物看武周政治的国际文化情采(张乃翥 VIII/205)
虞弘墓誌考释 (张庆捷 VII/145)
萨宝:一个唐朝唯一外来官职的再考察 (罗丰 IV/215)
凉州粟特胡人安氏家族研究 (吴玉贵 III/295)
吉尔吉斯斯坦阿克别希姆遗址出土唐杜怀宝造像题铭考 (周伟洲 VI/383)
Sino-Arab Relations during Tang Dynasty 618-907 A.D. (Gaafar Karrar
Ahmed V/323)
唐代的豹猎——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 (张广达 VII/177)
沈船遗宝:一艘十世纪沈船上的中国银锭(杜希德、思鑒 X/383)
再说“洛州无影”(王邦维 X/377)
说“轮”(温玉成 VIII/169)
唐长安印度人之研究 (葛承雍 VI/303)
书评:堀敏一《中国と古代东アジア世界——中华的世界と诸民族》 (韩昇 II/506)
书评:金子修一《隋唐の国际秩序と东アジア》 (马一虹 VII/524)
书评:池田温《东アヅアの文化交流史》(马一虹 IX/568)
书评:权悳永《古代韩中外交史——遣唐使研究》(拜根兴 X/641)
书评: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许全胜 VIII/529)
书评:谢弗着,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 (罗丰 III/532)
书评: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 (齐东方 III/560)
书评:Alfredo Cadonna & Lionello Lanciotti(ed.), Cina e Iran.Da
Alessandro Magno alla Dinastia Tang (荣新江 III/538)
书评: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荣新江 V/518)
书评: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 Histoire des marchands Sogdiens(毕波
IX/572)
书评: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 (荣新江 II/555)
书评:A. L. Mayer & Klaus Röhrborn (ed.), Xuanzangs Leben und Werk, I,
II, IV (王邦维 III/543)
书评: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Max Deeg V/479)
书评: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Max Deeg VII/466)
书评:孙修身《王玄策事迹鈎沈》 (王邦维 VI/491)
书评:Elfriede R.Knauer, The Camel’s Load in Life and Death (荣新江 V/533)
史学史与历史文献
《隋书》论赞评隋易储事件的分析(刘健明 X/193)
唐代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张荣芳 IV/337)
唐代佚着考证释例 (张固也 VII/429)
试论《贞观政要》的中心思想 (牛致功 I/337)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 (谢保成 I/353)
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 (谢保成 III/395)
书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 (葛兆光 II/536)
书评:Denis Twitchett, 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谢保成 II/541)
书评:Michael 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 Qiu (张国刚 III/556)
书评:张固也《新唐书艺文志补》 (陈尚君 V/536)
书评: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 (陈尚君 V/540)
书评:唐林宝《元和姓纂(附四校记)》、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陈尚君 VII/457)
【考古学与美术史】
考古与艺术史
唐代在书画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 (金维诺 IV/349)
隋唐造型艺术渊源简论 (杨泓 IV/361)
中国唐五代时期外销日本的陶瓷 (苌岚 IV/461)
关中唐陵陵地秩序研究(沈睿文 IX/377)
唐陵陵园布局的分类及演变 (沈睿文 VI/353)
唐昭陵陪葬墓地布局研究 (沈睿文 V/421)
长安城郊唐皇室墓及相关问题(尚民杰 IX/403)
唐华清宫沐浴汤池建筑考述 (葛承雍 II/437)
唐墓壁画与高松冢古坟壁画的比较研究 (齐东方、张静 I/447)
唐杨思勖墓石刻俑复原商榷——兼说唐墓壁画中的虎韔豹韬 (锺少异、王援朝 I/473)
敦煌的粉本和壁画之间的关系 (胡素馨 III/437)
洛阳地区唐代墓誌花纹的内涵与分期 (徐殿魁 IV/415)
西安地区隋唐墓誌纹饰中的十二生肖图案(张蕴 VIII/467)
莫高窟隋代联珠纹与隋王朝的西域经营(梁银景 IX/457)
鹤绫绚烂,凤锦纷葩——隋唐五代的高档丝织品种(尚刚 X/459)
唐锦纹样及其演变溯源(汪亓 VIII/433)
金银器说铃(罗杰伟 X/433)
说“金漆” (尚刚 I/483)
克孜尔第69窟年代试析(李丽 IX/427)
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 (罗世平 IV/373)
大随求陀罗尼曼荼罗图像的考查(马世长 X/527)
书评:来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の研究》(沈睿文 VIII/534)
书评:美茵兹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睿宗桥陵》/Das Qiaoling(沈睿文 IX/577)
书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六顶山与渤海镇》 (齐东方 V/545)
书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窰址》 (李民举 III/564)
书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齐东方 VIII/539)
书评:王自力、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齐东方 IX/582)
书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着《唐莭愍太子墓发掘报告》(齐东方 X/651)
书评: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黄正建 I/530)
书评:尚刚《唐代工艺美术史》 (齐东方 VI/506)
书评:Chinese Gold and Silver (齐东方 VI/511)
书评:齐东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尚刚 IX/595)
新出碑誌
新出唐遂安王李世寿墓誌考释 (葛承雍 III/445)
唐秘书少监刘应道墓誌考释 (刘瑞、穆晓军 IV/165)
西安新出阎立德之子阎庄墓誌铭 (臧振 II/455)
西安新发现唐裴伷先墓誌考述 (葛承雍、李颖科 V/453)
唐张守珪墓誌浅释 (李志凡 V/469)
唐慈恩寺普光法师墓誌考释 (杜文玉 V/463)
唐薛兼训残誌考索(赵振华 IX/477)
唐长安城东出土的康令恽等墓誌跋 (王育龙 VI/395)
唐李泳妻太原郡君王氏墓誌铭浅释 (杜文玉 VI/407)
唐商州刺史杜子迁墓誌铭考释 (刘鹰、唐群 VI/413)
唐墓誌二则录释 (吴敏霞 VI/419)
陕西西安新出唐代墓誌铭五则 (王育龙、程蕊萍 VII/445)
山东兖州的四件唐代碑誌(樊英民 VIII/357)
《大周秦君墓誌》初释(孙继民、马小青 VIII/365)
内蒙古乌审旗发现的五代至北宋夏州拓拔部李氏家族墓誌铭考释(邓辉、白庆元 VIII/379)
书评: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一、二辑 (陈尚君 III/471)
书评:气贺泽保规编《唐代墓誌所在总合目录》 (刘健明 V/551)
书评:张沛《昭陵碑石》 (陈尚君、黄清发 VI/425)
书评:《全唐文补遗》第三至六辑 (蒙曼 VI/431)
书评:《新中国出土墓誌·陕西》(壹) (蒙曼 VII/582)
书评: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誌·河南》壹 (荣新江 I/557)
【记念文章】
唐长孺先生传略 附:唐长孺先生主要论文目录(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I/487)
严耕望先生传略 附:严耕望先生论着目录(廖幼华 III/453)
黄约瑟博士小传 附:黄约瑟博士论着目录(罗永生 I/497)
【其他】
《唐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献词(荣新江 X/1)
11.“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专号
序
专稿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
论文
秩序理念与社会变迁
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
“祖宗故事”与宋代的《宝训》、《圣政》——从《贞观政要》谈起
宋代的社会流动与法律文化:中产之家的法律?
唐人理想女性观念——以容貌、品德、智能为切入点
正史与墓志资料所映现的五代女性意象
唐末诗歌观念的新变
国家礼仪与民间信仰
唐宋之际的礼仪新秩序——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庙荐食为中心
唐宋时期地方祠祀政策的变化
——兼论“祀典”与“淫祠”概念的落实
关于唐宋时期崔府君信仰的若干问题
宋代丧葬习俗的变革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
社会组织与秩序:家族与家庭
科举社会下家族的发展与转变——以宋代为中心的观察
家长与尊长——唐代家庭权威的构成
靖恭杨家——唐中后期长安官僚家族之个案研究
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的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
宋代州衙录事参军
地域社会与变迁
9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
唐宋都城小说的地理空间变迁
唐宋之际敦煌的民间结社与社会秩序孟宪实
唐宋江南地域空间的分化与整合
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
论宋代乡村客户的流动
学术史
论孙国栋及其唐宋变革的史学视野
精英们“地方化”了吗?——试论韩明士
《政治家与绅士》与“地方史”研究方法
书评
新书目
第十一卷作者研究或学习单位及文章索引
《唐研究》简介及稿约
投稿须知
目录介绍如下:
001唐研究.第01卷.pdf232.65 MB
002唐研究.第02卷.pdf233.28 MB
003唐研究.第03卷.pdf241.81 MB
004唐研究.第04卷.pdf236.29 MB
005唐研究.第05卷.pdf247.67 MB
006唐研究.第06卷.pdf226.90 MB
007唐研究.第07卷.pdf252.35 MB
008唐研究.第08卷.pdf244.69 MB
009唐研究.第09卷.pdf430.87 MB
010唐研究.第10卷.pdf476.89 MB
011唐研究.第11卷.pdf313.97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唐研究(1-11卷)》这部重要学术著作,涵盖其内容的多方面特点及学术价值。《唐研究(1-11卷)》是对唐代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研究,通过全面的资料收集和精细的分析,呈现了唐代的全貌。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分析《唐研究》整体的学术贡献与研究方法;其次,探讨其在唐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再次,分析《唐研究》对当代唐代学术研究的影响;最后,结合具体卷册的内容,分析其各卷对不同学科领域的贡献。通过这些讨论,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唐研究(1-11卷)》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唐代研究的推动作用。
1、整体学术贡献与研究方法
《唐研究(1-11卷)》作为一部跨学科的研究丛书,其学术贡献不可忽视。首先,该丛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文献梳理和史料分析,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唐代研究框架。这些研究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还结合了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视角,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唐代的历史全貌。
其次,《唐研究》特别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它不仅整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通过考古学发现和地方志资料等新型史料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唐研究》不仅在史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唐研究》强调了跨文化的对比视野。通过将唐代与其他朝代如隋、宋等时期进行比较,书中揭示了唐代特有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这样的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也为后续的唐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2、《唐研究》在唐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唐研究(1-11卷)》无疑在唐代历史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首先,它填补了唐代研究中的空白。唐代历时近三百年,其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但此前关于唐代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方面,缺乏对整个唐代的系统性研究。而《唐研究》通过涵盖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唐代历史图景。
其次,《唐研究》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极大地丰富了唐代历史研究的内容。书中不仅有对唐代历史事件的深入解析,还对唐代重要人物的生平与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唐代历史的认识。
再者,《唐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它的出版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全球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唐研究》作为一部权威性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国际学者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推动了唐代历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3、《唐研究》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影响
《唐研究(1-11卷)》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为唐代历史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唐代史料的详细梳理与分析,《唐研究》不仅解答了许多历史悬疑,还提出了多个学术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其次,《唐研究》对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倡导以史料为基础,结合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不仅为唐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其他历史时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最后,《唐研究》对学术界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后续研究的引领作用。许多后续学者在《唐研究》的启发下,进一步挖掘唐代历史的未解之谜,提出了更多值得探讨的议题。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丰富了唐代研究的内涵,也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科的整体发展。
4、《唐研究》各卷的学术贡献
《唐研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卷都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首先,《唐研究》的第1卷主要涉及唐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通过对唐代政治结构的深入分析,书中揭示了唐代君主权力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这对理解唐代政治体制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第2卷至第5卷侧重于唐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些卷册通过对唐代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唐代在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的高度发展。例如,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建立,不仅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方式,也对社会的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第6卷至第11卷主要探讨了唐代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思想等领域的研究。这些卷册通过详细分析唐代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与艺术成就,深入探讨了唐代文化的宽容性与包容性,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总结:
《唐研究(1-11卷)》不仅是一部关于唐代的系统性学术著作,它还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研究典籍。通过全面的史料分析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唐代历史图景。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唐研究》都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总的来说,《唐研究(1-11卷)》在唐代历史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对唐代的深入研究,还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阅读《唐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并从中获得对于当代社会的启发与思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