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试通史(共6册)
资料编号:KW3036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21G
作者:陈高华等
出版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1
书籍提要:
中国考试通史,是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杨学为同志任总主编,国内教育、历史、考试学界一流专家任各分卷主编历时十年编撰而成的。这是第一部全面描述中国考试历史演进过程的典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区考试局、澳门特区教育暨青年局、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官员与学者也参与了研讨和撰写。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国家,是世界考试的故乡,中国的科举考试被世界学者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出版对于考试史和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部典籍广泛适用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人事和组织部门、招生考试部门、高(中)等学校及各相关研究机构。该书中收集了我国唯一现存的“状元文”真迹,“文革”期间的“白卷”及近百幅图片等珍贵历史史料。印装精美,颇具收藏馈赠价值.
目录介绍如下:
001中国考试通史1先秦至隋唐五代_孙培青,裘士京,杜成宪主编_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_2004.11_12191408.pdf255.63 MB
002陈高华,宋德金,张希清 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二·宋辽金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pdf180.37 MB
003王戎笙,王天有,李世愉 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三·明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pdf235.43 MB
004王奇生 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四·民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pdf200.01 MB
005杨学为,于信凤 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卷五·当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pdf284.94 MB
006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8卷中华人民共和国_11585033.pdf1.08 G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的考试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贯穿了几千年的政治、文化发展。其历史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选拔机制,还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考试通史”:首先,探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其次,分析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接着,讨论近现代中国考试制度的变革与转型;最后,展望中国当代考试制度的未来发展。通过这些方面的梳理,本文力求全面呈现中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1、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考试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士族的选拔并非通过考试,而是依赖于世袭制和推荐制度。随着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后,学术考试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途径。到了汉朝,建立了初步的科举选拔模式,其中包括了对“文官”的挑选。汉朝的考试虽然不如后来的科举制度规范,但已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一个转折点。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选拔人才而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和“明经科”,为后来的科举制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对国家的政治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更多机会,为民众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提供了新的途径。
宋朝是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宋代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设立了更多的考试科目,包括了诗词、策论等科目。这一时期,科举不仅是官员选拔的重要方式,还对中国社会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以文凭定地位”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2、科举制度的盛行与社会影响
科举制度的盛行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政治层面,科举制度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提供了高效的政府管理人员。官员不仅是由出身或关系决定,而是更多依赖个人的才学和能力,这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也使得选拔过程更加透明和公平。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学、历史、文学等知识,这种对知识的重视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随着考试范围的不断扩展,更多的百姓和士族家庭开始重视教育,形成了重视读书和学习的社会风气,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科举制度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前,贵族和士族出身的家庭拥有较强的社会优势,而科举制的普及使得普通百姓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一变化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许多来自贫寒家庭的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命运,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这种现象不仅打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也为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士族阶层”的重要因素。
3、近现代中国考试制度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逐渐面临内忧外患,传统的科举制度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19世纪末期,西方的思想和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特别是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科举过于重视文学经典的死记硬背,缺乏对实际治理能力和现代知识的培养,导致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到制约。
因此,清朝在光绪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逐步放弃了传统的科举制度。1898年,清政府发布了“戊戌变法”,提出了废除科举的计划,并在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新的考试制度逐步开始取代传统的科举,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开始引入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考试方式,如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考试。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开始借鉴西方的模式,推行了更为科学和民主的选拔制度。民国时期的考试不再局限于文官选拔,越来越多的社会层面开始关注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4、当代中国考试制度的特点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庞大和复杂的考试体系之一。尤其是高考(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已经成为全国每年最为重要的教育事件。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关乎每个学生的未来,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当代中国的考试制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全国范围内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标准基本统一,不仅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也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然而,随着高考的日益重要,部分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过度竞争、课外辅导市场的泛滥、以及过于注重应试能力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未来,中国的考试制度可能会朝着更加综合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平衡考试选拔与能力培养,如何推动教育公平,如何降低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仍然是当今中国考试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尽管如此,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与教育的工具,依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结:
通过对中国考试通史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从古代的士族选拔到科举制度的形成,再到近现代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始终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代中国,尽管面临着多种挑战,依然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考试模式。
中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是一部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全球化的影响,未来的考试制度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单单是传统的知识测验。面对这样的变化,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