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全集(共10册)
资料编号:KW667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26G
译者: 苗力田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着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着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着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亚里士多德一生着述繁多,他所留下来的作品,仅依公元2世纪传记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着名哲学家传》中保存的目录所载,就有164种400余卷,共计445270行、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只有47种。1831年,柏林科学院授命伊曼努尔·贝克尔(It-manuel Bakker)编辑《亚里士多德全集》,历经40年,到1870年完成,是为《亚里士多德全集》贝克尔标准本。90年后,又有奥托·吉冈(Otto Gigon)的新版《亚里士多德全集》,是书在贝克尔标准本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最近几十年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着作的残篇,尤其是《雅典政制》一书。汉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即依据Bakker-Gigon古希腊原文标准本编译而成,它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按学科门类依次分为10卷。
目录介绍如下:
001亚里士多德全集.pdf319.05 MB
002亚里士多德全集.pdf330.97 MB
003亚里士多德全集.pdf131.77 MB
004亚里士多德全集.pdf204.04 MB
005亚里士多德全集.pdf217.88 MB
006亚里士多德全集.pdf271.32 MB
007亚里士多德全集.pdf179.68 MB
008亚里士多德全集.pdf242.82 MB
009亚里士多德全集.pdf267.48 MB
010亚里士多德全集.pdf148.83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思想的深刻性与系统性使得他的学说在哲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围绕“亚里士多德全集”这一主题,详细探讨他在多个领域的贡献和影响。首先,文章将从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背景开始,探讨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导师柏拉图的关系。其次,本文将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核心理念。然后,文章会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就以及其对西方逻辑学体系的影响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文章将总结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探讨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与学术的影响。通过这些角度,本文力图全方位呈现亚里士多德作为思想巨匠的多维影响力。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位于古希腊的斯塔基拉。他的父亲尼科马科斯是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医生,这为亚里士多德的早期教育和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自小便显露出极高的学术才华,成年后他前往雅典求学,加入了柏拉图的学园。在柏拉图的指导下,亚里士多德深入学习了哲学、数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然而,尽管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学园得到了深刻的学术熏陶,但他与柏拉图在哲学的基本观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分歧,尤其在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理论上,亚里士多德逐渐发展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学说。
在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他曾在小亚细亚的一个地方担任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师,这一经历也使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更具广阔的视野与深度。回到雅典后,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吕基昂学派,成为了雅典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充满了学术探索和哲学实践,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包罗万象,涵盖了从逻辑学到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他的学术贡献,不仅影响了古代哲学的传统,也为后来的西方哲学与科学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他的形而上学理论建立在对“存在”的探讨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的本质不仅仅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事物。与其导师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形式”不同,亚里士多德主张物质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存在是由形式和物质的结合构成的。亚里士多德通过提出“实体”概念,明确了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这为后来的实证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不仅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还探讨了因果关系问题。他提出了“四因说”,即每个事物的存在都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解释: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指的是事物的物质组成,形式因是指事物的结构或形态,动力因则是事物的变化或运动的原因,而目的因则是事物存在的最终目的或目标。这一理论为理解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不仅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对存在与本质的思考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的神学理论,也对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学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伦理学”,他的伦理学理论强调通过实践和培养德性来实现人的幸福与美好生活。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并非源自于某种抽象的理想,而是应当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体验来进行实践。他的“中庸之道”主张人应该在极端的行为和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通过理性判断来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他强调,伦理行为必须与人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因此每个人的道德行为和判断都有其独特性。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张人类的最终目的是“幸福”,而这种幸福并非一时的享乐,而是通过长久的德行培养与实践来达到的。
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政治生活”是实现人类幸福的重要途径。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分析了多种政治制度,并指出,理想的政治制度应当是能够实现“公正”和“德性”的制度。他认为,民主和贵族制是两种最常见的政体,而每种政体都有其优缺点,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是由德行高尚的公民组成的政治体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理论不仅影响了古代希腊的政治实践,也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4、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除了哲学领域的贡献,亚里士多德还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理学》一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开创性作品,奠定了西方物理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由“四因说”所决定的,其中的“目的因”概念引导了他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他通过观察和总结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了大量关于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理论。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和行为,提出了物种分类的初步概念,并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对生物进行分类。他的分类体系影响了后来的生物学家,直到近代科学的发展才被更为精准的生物分类学取代。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理论为科学革命前的学者提供了大量实践性的观察材料和思维框架。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研究虽然受到当时技术和知识的局限,但他强调经验观察和理性分析的精神,对后来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更在于奠定了通过观察与实验来理解自然现象的科学方法。
总结: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一个系统而严谨的学术体系。无论是对形而上学的探索,还是对伦理道德的实践,亚里士多德都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尤其在逻辑学方面,他开创了演绎推理的先河,为后来的科学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也为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他的哲学、科学与伦理学思想至今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获得启示,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