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礼居丛书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士礼居丛书

士礼居丛书(共40册)

资料编号:KW025

文件格式:djvu

文件大小:431M

作者: (清)黄丕烈 辑

出版社: 上海蜚英馆|上海石竹山房|上海博古斋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江苏苏州人。十九岁补诸生,二十四岁中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后屡考进士不第,被提拔到直隶当知县,但不愿为官,“乃援例得主事分部”,不久,回到乡里,一味沉浸在搜求、典藏古籍之中。

黄丕烈一生酷爱古本书,不仅喜欢读书,买书、藏书,同时还校书、刊书。只要听说有宋元精椠,或旧抄善本,就一味搜求不舍。久而久之,得宋刻古籍一百多种,“乃颜其室日:百宋一廛。”其好友顾广圻,曾作《百宋一廛赋》,加以赞美。同时他还建荛圃,广招四方与其志同道合的名士,象钱大昕、段玉裁等,“相与谈论其问。”

黄丕烈读书不仅精纯,且以六经为根柢,加以和同好商讨切磋,学问甚为醇萃。他既是有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又是杰出的目录学家。尤其于目录学上的成就更为突出。

其一,广搜异本,勤于校勘。每若获得一书,便日夜校雠,详细研索,认真订正。他说。 “今人校书多据宋本,亦有高下之别。即如《说文》,汲古阁校刊据北宋本,而钱君(景开)所据以校汲古阁本者又为麻沙本。是二本者,安知不有瑕瑜耶?金坛段君玉裁,为今之名儒,取钱君校本于宋本之谬者旁抹之,诚为有识。然余将近时传本展阅,亦有一二可据,何必过信汲古阁之本而没其善也。“这种择善以从的主张,正是其独见之处。

黄丕烈从二十八岁开始校书,至终校的不下百数十种,成为校勘札记的有:《周礼札记》、《国语札记》、《战国策札记》.《山海经校勘记》、《伤寒总病论札记》等。为了把书校精,还

制订了三条原则。第一,过临校记,即把各家对某书的校勘所得,集中在一起,以供参考,第二,严守家法。采取以“死校”为主的传统方法,兼之以“活校”,第三、借助他山。善于用运专家之长补己之短,常请名流学者为之校书,或共相参订。由此可见,黄丕烈于校勘工作,下过一番功夫,继承了先贤并加以发展。王大隆在《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跋》一文中说: “每得一书,必丹黄点勘,孜孜不倦,务为善本留真,以待后人之研讨,存古之功,自不可没。”此论实属公允。

其二,精于鉴别,善撰题识。黄丕烈在长期读书、藏书、校书和刊书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鉴别古籍版本的经验与理论,这些都容纳在他撰的大量题跋、题识里。经其题跋的书,计有九百种以上。他说“识书之道,在广见博闻,所以多留重本”。 “古书原委,必借他书以证明之。”凡旧版模糊处,最忌以新版填补”。(以上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荛圃书题识》)这些题跋、题识,辑为《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是具有学术价值的目录学专着。他的散记题跋,被谬荃孙辑为《荛圃藏书题识》十卷,王大隆辑为《荛圃藏书题识续录》四卷。

另外值得称道的,他还刻过《士礼居丛书》十九种,计一百九十四卷。其中宋本《郑氏周礼》、《仪礼》、天圣明道本《国语》、剡川姚氏本《国策》,皆为罕见之书。卷后所附札记,诠释音义,纠正谬误,尤为校勘学家所翘楚。 ,

黄丕烈在编制书录和撰写题跋方面的成就素为学者所重视。尤其所撰题跋,可谓独树一帜。更令人叹服的是,在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大力摧残文化、纂改图书、削毁书版之际;他数提出存真求实的卓见,不仅保存了古籍流传人间,而且给予了专制淫威一棒喝,其意义不可低估。

目录介绍如下:

001百宋弌廛赋注 汪本隶释刊误.djvu15.21 MB
002博物志.djvu6.81 MB
003船山诗草选卷四-六.djvu6.14 MB
004船山诗草选卷一-三.djvu6.63 MB
005国语卷第十七-二十一.djvu12.54 MB
006国语卷第十-十六.djvu12.70 MB
007国语卷第五-九.djvu10.77 MB
008国语卷第一-四.djvu13.55 MB
009洪氏集验方卷第四-五.djvu3.90 MB
010洪氏集验方卷第一-三.djvu5.45 MB
011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djvu2.77 MB
012季沧苇藏书目 藏书记要.djvu7.98 MB
013焦氏易林卷第六-十.djvu8.99 MB
014焦氏易林卷第十一-十六.djvu10.30 MB
015焦氏易林卷第一-五.djvu9.47 MB
016伤寒緫病论卷一-三.djvu11.10 MB
017伤寒总病论卷第四-六 伤寒论音训 脩治药法.djvu9.65 MB
018尚书音义.djvu6.31 MB
019同人唱和诗集.djvu6.04 MB
020夏小正 夏小正经传集解.djvu7.75 MB
021宣和遗事.djvu15.63 MB
022荛言 三经音义.djvu10.80 MB
023仪礼卷第十-十七.djvu18.90 MB
024仪礼郑氏注卷第一-九.djvu19.22 MB
025舆地广记卷第二十八-三十八.djvu16.29 MB
026舆地广记卷第九-十八.djvu17.85 MB
027舆地广记卷第十九-二十七.djvu12.71 MB
028舆地广记卷第一-八.djvu12.36 MB
029战国策卷第二十六-三十二.djvu14.56 MB
030战国策卷第六-十一.djvu9.19 MB
031战国策卷第十二-十八.djvu10.37 MB
032战国策卷第十九-二十五.djvu14.29 MB
033战国策卷第一-五.djvu10.33 MB
034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并札记 梁公九谏.djvu20.69 MB
035周礼卷第九-十.djvu7.78 MB
036周礼卷第七-八.djvu7.07 MB
037周礼卷第三-四.djvu9.23 MB
038周礼卷第十一-十二.djvu9.04 MB
039周礼卷第五-六.djvu12.21 MB
040周礼郑氏注卷第一-二.djvu8.87 MB

士礼居丛书士礼居丛书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士礼居丛书作为中国古籍出版的重要品牌之一,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享有盛誉。其书目内容涵盖了古代文献、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本文将从士礼居丛书的历史背景、出版特色、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展示其在中国古籍出版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士礼居丛书的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这一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其次,丛书的出版特色以及对古籍的精细编排和注释,使其成为研究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源;再次,士礼居丛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广泛性,还在于对后代学术研究的深远影响;最后,士礼居丛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不仅推动了古籍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讨论,本文将全面揭示士礼居丛书的多重价值。

1、士礼居丛书的历史背景

士礼居丛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的创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古籍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士礼居丛书的初期主要是为了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尤其是那些有着重要历史价值但流传较少的书籍。在这一时期,士礼居丛书就已经树立了其学术严谨和出版精良的传统。

士礼居丛书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文献的出版,它还承担着学术研究的使命。丛书的出版人和编辑群体大多是当时的学术精英,他们秉承着“传承文化、保存经典”的信念,努力使这些古籍以最原始的面貌呈现给后代。在这一过程中,士礼居丛书通过深入的考证、注释和校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籍的整理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礼居丛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古籍出版领域中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无论是对古籍的选材还是出版流程,都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标准。士礼居丛书的出版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对后来的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士礼居丛书的出版特色

士礼居丛书的出版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致的编排和详尽的注释上。在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编辑团队都力求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完整性,同时对其中的难解部分进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背景和内涵。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对古籍的简单复印,更是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另外,士礼居丛书在排版和印刷上也非常讲究。丛书中的每本书都力求做到字迹清晰、纸质上乘、排版规范,这使得士礼居丛书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也成为了收藏者心中的珍品。特别是在古籍的装帧设计上,士礼居丛书大多采用了传统的装订工艺,这种古朴的外观设计也成为其一大特色。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特色,士礼居丛书还特别注重对书籍内容的精准校对。在许多古籍版本中,由于手抄和印刷的历史原因,存在大量的错字和漏字现象。而士礼居丛书则通过多次校对,尽可能地还原古籍的原貌,这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3、士礼居丛书的学术价值

士礼居丛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广泛性。丛书囊括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其中不乏许多未曾流传的珍贵古籍。这些书籍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从历史、哲学到文学、艺术,无一不具备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士礼居丛书的出版,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空白,为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士礼居丛书还通过精准的注释和考证,使得这些古籍的学术价值得以提升。编辑们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翻译或注解,而是深入挖掘书籍的背景,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古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精髓。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使得士礼居丛书成为了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参考工具。

此外,士礼居丛书还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论是历史学者、哲学家还是文学研究者,许多人都在士礼居丛书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仅推动了学术领域的发展,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4、士礼居丛书的社会影响

士礼居丛书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籍文化的传播。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失落的危机。而士礼居丛书通过出版这些珍贵古籍,使得古代文献得以传承,并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文化遗产。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士礼居丛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它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精确且可靠的研究平台,尤其是在进行古籍研究时,士礼居丛书提供了大量权威的版本和注释。许多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都在士礼居丛书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研究,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化和现代化。

最后,士礼居丛书的出版对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丛书的发行,古籍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桥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士礼居丛书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了普通读者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结:

士礼居丛书作为中国古籍出版的一项重要工程,其历史背景、出版特色、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共同构成了它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通过细致的编排、严谨的考证和广泛的学科涵盖,士礼居丛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也让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天,士礼居丛书依然是许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心头好。它不仅仅是古籍出版的一个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礼居丛书将在未来继续为更多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