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市《道光博平县续志》六卷 杨祖宪修 乌竹芳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书名:道光博平县志
卷数:六卷
作者:杨祖宪修 乌竹芳纂
版本: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格式:PDF
大小:40.95 MB
页码:338页
山东省聊城市地方志,道光博平县志,六卷。清杨祖宪修,乌竹芳纂。杨祖宪字星岩,湖北人,廪生出身,道光十一年(1831)任博平知县。杨祖宪掌博平县,见旧志残缺失次,且文字模糊,几不可辨识。况旧志自康熙三年知县堵嶷修后,又一百六十年未修,版之存者,仅十之二、三,简编不备,考证莫从,乃四处访求完本,购取府志,广为搜罗、详为征询,凡文物典章,名贤节孝,从前旧有者,则重编次,后来者,则斟酌续增。历时三月而告成。《博平县志》道光十一年刻本。此志体例全部承袭旧志,无大更改。其增设村落纪一门,以赋役、户口为基础,为此志之优点。
春秋齐博陵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博平县,因县境广阔且平故名。属东郡,治所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公里。王莽始建国,改名嘉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
三国魏属平原郡,晋属平原国。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属魏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属平原郡。
隋开皇二年(582)属贝州;大业三年(607)属清河郡。
唐武德三年(620)属博州;贞观十七年(643)并入聊城县;嗣圣元年(684)复置博平县;天宝初属博平郡。
宋至道三年(997)属博州;景佑四年(1037)迁治所至宽河镇即今茌平县博平镇。
元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
1914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6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六专区。1949年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6年博平县建制撤销,辖区划归茌平县。治所先后为博平区、博平乡、博平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改称博平镇。
博平,古称博陵,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晋伐我,至博陵。”事在齐威王六年,战国时的齐国,都于临淄,辖有山东的济北、胶东之地,既是来伐我,博陵自是齐国之地。唐张守节《正义》仅称“在济州西界也”。唐杜佑《通典·郡县·博平郡》:“博平: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元和郡县志》、《嘉庆一统志》也俱称:春秋齐国有博陵邑。汉置博平县,属东郡。唐太宗贞观时并入聊城县,武则天天授年间又恢复设置。今山东茌平之博陵镇即此。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则始于东汉。据《后汉书·桓帝纪》:“(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东汉末年,梁太后和她的哥哥大将军梁冀当权,汉质帝刘缵被梁冀鸩毒驾崩,太后将袭为蠡吾侯的刘志征召到夏门亭,准备将妹妹嫁给他。于是兄妹二人定策禁中,拥立刘志为皇帝,是为汉桓帝。桓帝的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刘翼死后,儿子刘志袭封为蠡吾侯。刘志即位当了皇帝之后,追尊父亲刘翼为孝崇皇帝;母亲郾氏是刘翼的媵妾,故追尊为孝崇博园贵人。梁太后驾崩之后,才又追尊为孝崇皇后,其园陵曰博陵。
古博平县的城址不是在今天博平镇的位置上,尽管这个博平县城也仅仅才废止了半个世纪的样子。今天的博平镇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大十字交通要道,东到济南;西到临清、河北;南到聊城、河南;北到德州、河北、北京,尤其是主要靠汽车公路交通的年代,是聊城、临清两大鲁西重镇去济南的必经之地。博平东依新徒骇河,南距聊城仅30华里。
县志的意义在于凝聚地方文化。通过对特定县级行政区域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内容的记录,县志展现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凝聚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山东聊城市《道光博平县续志》六卷是由杨祖宪修、乌竹芳纂编纂的地方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章将详细探讨该地方志的背景、特点、重要性及其电子版下载的意义。首先,我们将回顾《道光博平县续志》的历史背景,了解其编纂的起因及其在地方志中的地位。接着,我们将分析该志书的内容结构,包括志书的六卷安排及各个部分的详细介绍。然后,文章将探讨这本地方志在现代研究中的价值,特别是在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本文将讨论《道光博平县续志》PDF电子版的下载及其对学者与普通读者的意义,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地方志资料保存与传播。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全面分析,本文希望为读者提供对这部地方志更为深入的理解。
1、《道光博平县续志》的历史背景
《道光博平县续志》是清代地方志的一部分,原志由杨祖宪修、乌竹芳纂。博平县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市,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地区。清朝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官方的重视,旨在记录地方的历史、风俗、地理及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道光博平县续志》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其编纂工作起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历时数年才得以完成。
作为博平县的续志,《道光博平县续志》承接了前期志书的内容,并进行了更新和补充。这一续志的编纂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对博平县地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梳理与提炼。通过对地方志的不断更新,志书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地方的历史脉络,尤其是对于地方学者和历史研究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在清朝地方志的浩繁体系中,《道光博平县续志》因其精准的记载和对地方发展的深刻反映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志书不仅仅是地方历史的缩影,它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及经济状况。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地方的社会面貌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道光博平县续志》的内容结构
《道光博平县续志》全书共分六卷,内容丰富,涵盖了博平县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第一卷主要涉及博平县的历史沿革和地理概况,详细描述了博平县自古至清朝的演变过程,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这一部分,读者能够了解博平县的历史根基和发展脉络。
第二卷重点介绍了博平县的政治制度及行政区划,记录了历代博平县的官员任命情况、行政管理模式及地方法制等内容。此外,该卷还特别对清朝时期博平县的地方政务进行了详细说明,提供了对地方治理和民生管理的深入分析。
第三卷和第四卷则主要是关于博平县的风俗人情、民间信仰、传统节庆等方面的详细记载。这些内容不仅揭示了博平县的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及日常习俗,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五卷与第六卷则集中在博平县的经济状况与自然资源上,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当地特产、经济发展及贸易往来的描述,提供了一个清代地方经济的全貌,为学者研究清代地方经济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3、《道光博平县续志》在现代研究中的价值
《道光博平县续志》作为一部地方志,不仅仅是清代地方历史的记载,它在现代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学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它提供了博平县自古至清代的全面历史资料,特别是清代时期,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背景在志书中得到了详尽的展示。这为我们研究清代地方治理模式、社会结构及民生状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材料。
其次,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道光博平县续志》记录了大量关于博平县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清代民众的精神世界、社会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地方志中的这些细节,能够为后人揭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此外,《道光博平县续志》在地理学和经济学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贡献。书中对博平县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等内容的详细描述,帮助现代学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土地利用、资源分配及地方经济运作模式。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清代地方经济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4、《道光博平县续志》电子版下载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志书的电子化已成为历史资料保存与传播的重要趋势。《道光博平县续志》的PDF电子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访问方式,也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历史学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通过电子版,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相关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使用效率。
此外,电子版地方志的下载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纸质地方志在保存和传递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如老化、损坏等问题。通过将《道光博平县续志》转化为电子版,不仅能够长期保存这部珍贵资料,还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地方志,进而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道光博平县续志》电子版的下载还为其他地方志的数字化提供了借鉴经验。随着越来越多地方志的数字化,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保存历史文化遗产,还能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资源。这一趋势将大大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总结:
通过对《道光博平县续志》六卷的详细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在历史、文化、地理及经济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清代地方历史的宝贵记载,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及文化的丰富资料。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道光博平县续志》PDF电子版的发布,无疑为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研究工具。
总之,地方志作为地方文化的承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学术价值。随着电子化进程的推进,地方志将更加普及,为各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道光博平县续志》能够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更大的光彩,帮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