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乾隆乐陵县志》全八卷 清王谦益修 郑成中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地方志
书名:乾隆乐陵县志
卷数:全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作者:清王谦益修 郑成中等纂
版本: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格式:据美国馆藏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稀缺中文古籍善本电子版下载
大小:112.89 MB
页码:576双页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地方志,乐陵县志[清乾隆版]八卷,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六月),知县王谦益见旧志“章次丛杂,日久漫漶,不可卒读”,唯恐“父老湮没,故乘残阙”,遂拟再续邑志。幸发现邑人张镠有私拟手抄志稿,便委请其弟子史尚确等“大加搜采,阅四月乃竣事”。兹对乾隆乐陵县志纂修、体例、内容等分述如下:
(一)乾隆乐陵县志组选得当,人力雄厚。共聘用和邀请36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由省督粮道裴宗锡、驿传道宫兆麟任鉴定;由武定府知府江筠、同知宁泰、贾凝吉、嵩年、葛德溥、张至学任总裁;王自任总修;县教谕赵元飙、训导刘彤任监修;请外地举人郑成中和黄士锦任纂修;分别由邑人举、贡、廪、增、监生张镠、史尚确等人任编辑,潘同善等九人任分辑,史尚朴等八人任缮写,杜百揆、王梦葱任校对,石 绘图、吴大文督梓。
(二)乾隆乐陵县志体例齐备,目次分明。目前有凡例11条,将设立之纲目、按语、考证、立传、正误等原则述之于前。目录分:
乾隆乐陵县志卷一(舆地上):星野、沿革、疆域、川泽、城池、公署、乡都、铺递;
乾隆乐陵县志 卷二(舆地下):坦庙、物产、封国、古迹、坊墓;(经制志上):户口、田赋、课税;
乾隆乐陵县志卷三:(经制志下):学校、祀典、兵制、礼仪、风俗、祥异;
乾隆乐陵县志卷四(秩官制):文职、武职、宦绩;卷五(选举志):荐辟、进士、举人、贡生、武科、武秩、援例、 封、恩荫、掾辟、附寿官等;
乾隆乐陵县志卷六(人物志):名贤、治行、忠节、孝友、儒林、文苑、武功、义行、隐逸、艺术、寓贤、耆寿、仙释、烈女;
乾隆乐陵县志卷七(艺文志上):记、序、对、疏、揭、论;
乾隆乐陵县志卷八(艺文志下):传、赞、碑、铭、考、辩、赋、诗、着作、杂记。
乾隆乐陵县志目后列《星野图》、《疆域图》、《郭外图》、《城池图》、《公署图》,每图后分别以篆、隶书赞。
(三)乾隆乐陵县志资料性强,有益考证。如《舆地志上》:列沿革表甚详;〈形胜〉引纪效《新书》“左环渤海,右控平原”,言简意赅,形势明确。《舆地志下》:<封国〉载:“厌次侯荣旗……厌次即乐陵”(汉前); “厌次侯爰类(引)<史记年表〉……厌次即乐陵”(汉); “富平侯张安世(引)<前汉书>……富平即乐陵”。凡此,能使后人对本境所属地理位置、疆域沿革、从属关系等,有明确概念,知道乐陵在汉代包括今阳信、惠民,晋代包括庆云、盐山高湾等部分地域。
(四)乾隆乐陵县志艺文丰富,文体咸备。艺文分上下两卷,列录记、传、序、诗,并特重考、辩。如张镠《鬲津考》、史尚确《杜预桥辩》等篇,能较好地纠正了记述中的谬误,表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通过河道改变所历村镇,也能助后人辨认古城旧址。此外,如八景、吊古等诗,也起到了明认古迹和了解古人活动的作用。
(五)乾隆乐陵县志脱稿适逢“浙西庄胥园修郡志,甫就计偕北行,乃复遥寄京师,参释疑义,还付剞劂。”遂刻版印行。前有王谦益的《序》,后有赵元飙的《后序》,计8册,30万字。
(六)乾隆乐陵县志也有不少明显的缺点,如在诸多文献确认乐陵汉时置县的同时,又在《舆地下·冢墓·五里冢》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话:
“五里冢……为汉后主安乐陵。《舆郡要览》谓为汉桓帝由河间王入继大统,遵祖父墓为乐成陵。”
这段话,既不合体,又自相矛盾,且为后来对乐陵县名来历的误传制造了根据。
乾隆乐陵县志原为木版,北京、山东等图书馆有藏书;1936年宋哲元将军改铜印版;台湾携出者,改铅印版,精装为3册8卷。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政治文化的呈现和展示。通过对地方政治文化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现了一个地方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特色。
有需要联系v;hx-25678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乾隆乐陵县志》的背景、历史、内容和学术价值,并且探讨如何通过电子版下载这一地方志文献进行研究。此书由清代学者王谦益修、郑成中纂,属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地方志系列,是了解乐陵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文章从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编纂意义、内容特色、学术价值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电子版下载对学术研究和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乾隆乐陵县志》的学术地位以及其对地方志文化的影响。
1、《乾隆乐陵县志》编纂背景
《乾隆乐陵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清代地方志的代表之一,具体编纂时间为乾隆年间。这一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乐陵地方的名士王谦益主持修订,郑成中担任纂修工作。乐陵县,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这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尤为重要。
王谦益与郑成中均为当时的文化精英,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王谦益修撰《乐陵县志》的初衷是为了系统记录乐陵县的历史文化,提供后人参考。而郑成中则在其精湛的史学能力和对地方历史的深厚兴趣的推动下,完成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编纂工作,保证了地方志的精准和权威。
《乾隆乐陵县志》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记载书,它的编纂过程实际上是对地方文化的一次深刻挖掘。在清代,地方志往往承载了多重功能,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能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2、《乾隆乐陵县志》的内容结构
《乾隆乐陵县志》全书共有八卷,内容丰富,涉及乐陵县的方方面面。第一卷主要涉及的是地理篇,详细介绍了乐陵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第二卷则为行政篇,记录了乐陵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历代县令的事迹、地方的政治变迁等。接下来的几卷分别涉及到民俗、风土人情、经济等内容,全面呈现了乐陵县的社会面貌。
第三至第五卷为经济与产业篇,这部分内容详尽记录了乐陵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通过对土地使用、农作物种植、手工业工艺等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还能窥见社会生产力的演变。第六卷则为文化篇,涉及到乐陵的教育、艺术、名人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乐陵县在文化领域的深厚底蕴。
最后的两卷主要为人物志与附录篇。人物志中记载了历代在乐陵有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评述。附录部分则收录了大量的地方历史文献、族谱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为研究乐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献。
3、《乾隆乐陵县志》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部清代的地方志,《乾隆乐陵县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首先,它为研究乐陵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内容不仅包括了地方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还涉及了民俗、宗教、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现了地方志的多维度性和综合性。
其次,《乾隆乐陵县志》在地方志编纂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乐陵地方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反映当时清代社会的“缩影”。对于研究清代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也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地方史的机会。
再者,《乾隆乐陵县志》还在地方史学的体系构建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它的编纂理念与方法,为后来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乾隆乐陵县志》无疑为这一目标做出了贡献。
4、电子版《乾隆乐陵县志》的学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版地方志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文献保存的主要方式。《乾隆乐陵县志》的PDF电子版为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访问途径。通过电子版下载,用户无需受限于地理位置,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这部重要文献。这对于研究者来说,大大提高了获取资料的效率。
此外,电子版《乾隆乐陵县志》还具有更好的存储和分享功能。传统的纸质书籍由于体积庞大、易损坏等问题,保存起来相对困难。而电子版资料的存储更加方便,也不易损坏。同时,电子版的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乐陵的历史,促进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
电子版的普及还促进了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这一趋势不仅仅局限于《乾隆乐陵县志》,很多地方志文献也开始进入数字化平台,使得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能够更加长久地保存,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持久的支持。
总结:
综上所述,《乾隆乐陵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其历史背景、编纂意义、内容结构及学术价值都体现了地方志在传承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这部地方志文献更加容易被学者与读者获取,推动了地方文化和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乾隆乐陵县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志的学术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传播这些历史资料。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