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版《四川总志》八十卷 刘大谟修 杨慎 杨名 王元正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地方志,明嘉靖版《四川总志》八十卷。明刘大谟等修,杨慎、杨名、王元正等纂,周复俊、崔廷槐重编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
刘大谟,字远夫,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秉心诚明,勤于政事,颇有政声。嘉靖二十年(1541),都御使刘大谟叹正德《四川总志》“草草成书”,于是请杨慎、杨名、王元正三人编撰省志。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明世宗时因议大礼案,贬戍云南。其记诵之博,着述之富,为明代第一。而刘大谟也正是乘杨慎从云南回新都之际,请其参与编撰的。杨名,字实卿,四川遂宁人。嘉靖八年(1529)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明世宗时因直言进谏,遭贬。居家二十余年,侍亲至孝。颇有文采,为时人推重。其参与省志之编,正是遭贬居家之时。王元正,字舜卿,号玉垒,陕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检讨。明世宗时亦因议大礼案,谪戍四川茂州卫。王元正在茂州讲学二十余年,多有成就。其参与编省志,亦是谪戍四川茂州之时。
杨慎、杨名、王元正都是进士出身。其中,杨慎是状元,杨名是探花。三人都有文采,都在翰林院任职,而更巧的是,三人都是遭贬的人。难怪主修人刘大谟会说:“王氏玉垒、杨氏升庵,杨氏方洲俱以雍益之豪俊,科第之伦魁,良史之名笔。谪戌遐荒,周流万里。”嘉靖《四川总志》于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开始编撰,十月结束,历时3个月。其中,杨慎负责编《艺文志》,杨名、王元正负责编《帝后纪》、《监守志》、《郡县志》、《名宦志》、《经略志》、《杂志》。杨慎、杨名、王元正三人编成的《四川总志》,据后来崔廷槐《四川总志后序》云“见卷凡百余”,当在一百卷以上。王元正的《全蜀人物志序》(即为《四川总志》做的序)云:“兹乃缮录,成编二十有六卷,立论十有三篇。”即除杨慎编的《艺文志》外,杨名、王元正编了二十六卷。而杨慎《全蜀艺文志序》(即为《四川总志》做的序)云“为卷尚盈七十”,可推知,杨慎编的《艺文志》当在七十四卷以上。
当嘉靖《四川总志》完成后不久,又被重编。刘大谟《重修四川总志序》曰:“事告,其涣而未萃者,仍托周宪副木泾(即周复俊)、崔佥宪楼溪(即崔廷槐)重加编集。”
周复俊,字子吁,号木泾,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在四川、云南做官多年,与杨慎颇有交往。嘉靖二十年(1541)入川为按察副使。颇好文学。崔廷槐,字公桃,山东平度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嘉靖间入川做佥事。以文学出名。崔廷槐重编了嘉靖《四川总志》的《经略志》和《郡县志》的一部分,周复俊则重编了包括《艺文志》在内的其他部分。
重编后,嘉靖《四川总志》共八十卷,卷首依次载刘大谟《重修四川总志序》、谢瑜《重修四川总志序》、杨慎《全蜀艺文志序》、王元正《全蜀人物志序》、杨名的建置、山川、赋役志序。卷末依次载谢瑜《重修四川总志后序》、崔廷槐《重修四川总志后序》、周复俊《重修四川总志后序》。其编撰体例为,卷一帝王纪、藩封志、监守志,卷二全蜀名宦志,卷三至五成都府,卷六保宁府,卷七顺庆府,卷八叙州府,卷九重庆府,卷十夔州府、马湖府,卷十一潼川府,卷十二眉州,卷十三嘉定州、泸州、邛州、雅州,卷十四东川军民府、乌蒙军民府、乌撤军民府、镇雄军民府、播州宣慰使司、永宁宣抚司、龙州宣抚司、酉阳宣抚司、石砫宣抚司、邑梅洞长官司,卷十五天全六番招讨使司、黎州安抚司、平茶洞长官司、松播等处军民指挥使、四川行都司、迭溪守御千户所,卷十六经略志、杂志,卷十七至八十艺文志。其中《艺文志》六十四卷,《帝后纪》、《监守志》、《郡县志》、《名宦志》、《经略志》、《杂志》一共十六卷。
嘉靖《四川总志》有着非常大的价值。众所周知,流传至今明代修的四川省志有四部——正德《四川总志》、嘉靖《四川总志》、万历(1581)《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川总志》,而嘉靖《四川总志》修得较好,明人陈继儒就曾说:“读天下志,(嘉靖)《四川总志》为第一,其金石鼎彝、秦汉以下之文,网罗几尽,而立例亦古。”清人宪德亦云:“(四川总志),迨前明之世屡经修辑,惟杨慎、王元正辈所纂(即嘉靖《四川总志》)称善。”由此可见,嘉靖《四川总志》在明清所修四川省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明清两代所修的四川省志中,嘉靖《四川总志》的水平是很高的、很有文采的。在明清两代所有修省志的人员中,修嘉靖《四川总志》的杨慎、杨名、王元正的水平较高,即使是全国范围内,集中状元、探花,全部由进士编修志书的情况也是不多的。而且,嘉靖《四川总志》是经过两次编修的,精心雕琢过的。正是修志人员整体素质高,从根本上决定嘉靖《四川总志》有着较高的质量。所以陈继儒会说“读天下志,(嘉靖)《四川总志》为第一”的话了。
第二,嘉靖《四川总志》对明代后来所修的《四川总志》有着发凡起例的作用。明代后面两次修的省志——万历(1581)《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川总志》,基本上是依照嘉靖《四川总志》的体例进行编修。特别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川总志》,其主编者杜应芳,在杨慎的《全蜀艺文志》的基础上,搜辑嘉靖以来的文章及被杨慎漏搜的文章,编成《补续全蜀艺文志》。《补续全蜀艺文志》与《全蜀艺文志》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资料。
第三,嘉靖《四川总志》中的《全蜀艺文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嘉靖《四川总志》中的《艺文志》后来单独刊行,成为一部重要的书。《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包括网罗,极为核洽”,《益部谈资》称其“网罗金石鼎彝,秦汉之文几尽,可谓博矣”。《全蜀艺文志》所收的很多文章是其他书未收的,如书中所收唐代着名文学家李商隐的《重阳亭铭》,不仅李商隐的文集没有收,《文苑英华》也没有收。再如宋代罗泌的《姓氏谱》、元代费着的《古器谱》多已不传,而《全蜀艺文志》中却保留着。而且《全蜀艺文志》具有较高的辑佚价值,如着名学者四川江安人傅增湘的《宋代蜀文辑存》中很多文章就是采自《全蜀艺文志》。另外,《全蜀艺文志》也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因为它所收的文章多是用的嘉靖本或嘉靖以前的版本,有利于校勘家的版本校对。
第四,嘉靖《四川总志》对今天方志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嘉靖《四川总志》本身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明代四川的修志情况(特别是嘉靖时期),而且从全国范围看,保留至今的嘉靖年间的省志并不多,所以它对我们了解明代嘉靖年间修省志的情况,对我们进行嘉靖年间各省省志的比较研究和撰修新方志有借鉴作用。
现存最早的嘉靖《四川总志》,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刊本,这也是仅有的刊本。关于嘉靖《四川总志》的重要研究成果,可进一步参阅旷天全《略谈嘉靖〈四川总志〉》(《巴蜀史志》2005年第4期)。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政治文化的呈现和展示。通过对地方政治文化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现了一个地方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特色。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明嘉靖版《四川总志》八十卷 刘大谟修 杨慎 杨名 王元正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展开详细阐述。首先对《四川总志》的背景、历史意义和版本特色进行简要介绍,分析该版本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其次,探讨该书的修订过程、编纂者的背景与修志理念,以及该版本的学术价值。接着,本文从PDF电子版的便利性、保存价值和现代使用情况等角度,分析其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总结了该书在历史研究、地方志文化传承以及学术交流中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明嘉靖版《四川总志》八十卷”的详细解析,本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对该版本的全面了解。
1、明嘉靖版《四川总志》的背景与意义
《四川总志》是明代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记录了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志书最早由明代的地方官员和学者们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进行编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治理四川这个重要的地区。该志书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明代四川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明嘉靖版《四川总志》之所以具有特殊意义,首先体现在它的编纂时间。嘉靖年间,四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四川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也逐步提升。此时的地方志不仅是对地方治理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全景式记录。
其次,《四川总志》不仅是地方志的一部经典之作,还融合了大量的历史事件、风俗人情、地理描述等内容。这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尤其对研究四川历史、民俗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均具有深远影响。
2、修订过程与编纂者背景
《四川总志》的修订工作由刘大谟主修,杨慎、杨名、王元正等人参与纂写。这些编纂者都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地方志修订经验,他们的参与,使得《四川总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历史价值。刘大谟作为主修,担任了整个修订工作的指挥与协调任务,他的政治背景和学识为该志书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杨慎,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参与无疑提高了《四川总志》在文化记载方面的深度。杨慎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在诗词、文言文写作方面的造诣,为该志书增添了许多生动的文学色彩。杨名和王元正的参与则为该书提供了更多的学术支持和地方知识。
编纂者在修订《四川总志》的过程中,注重对地方风貌的细致描绘,并且尊重历史事实的准确性与客观性。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对四川各地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确保了《四川总志》在学术价值和实用性方面的双重优势。
3、PDF电子版的现代意义与便利性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版地方志已经逐渐转化为电子版,以便于保存、传播和使用。明嘉靖版《四川总志》的PDF电子版是对原版志书的一次重要数字化重生,它不仅能更好地保存原始文本,避免传统纸质版因时间流逝而导致的损坏,也使得这部重要文献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PDF电子版的《四川总志》为现代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学者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检索到志书中的相关内容,而不必翻阅沉重的纸质版本。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亲自前往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研究人员,电子版的可下载性为他们提供了灵活的阅读选择。
另外,电子版的《四川总志》还可以便于多人共享和多平台访问,这不仅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传播效率,也使得地方志的学术研究更加高效和广泛。随着电子版技术的进步,这些数字化资料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共享,为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明代地方志的机会。
4、学术价值与文化传承
明嘉靖版《四川总志》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也是一部有着深厚学术价值的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四川地区的地理、人口、风俗,还详细记载了四川在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研究四川历史,尤其是明代四川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此外,《四川总志》也为地方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的地方志传统源远流长,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的记录,不仅为地方治理提供参考,也为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四川总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回顾,它还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通过研究这部《四川总志》,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明代四川的社会构成、文化风貌、民生状况等方面的多重面貌,为理解当时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视角。
总结:
通过对“明嘉靖版《四川总志》八十卷 刘大谟修 杨慎 杨名 王元正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四川乃至中国地方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明代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价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版的《四川总志》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使得这一历史文献能够更好地保存并广泛传播。通过电子版的共享,更多的学者和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四川历史及其文化特色。总之,明嘉靖版《四川总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地方志文化的瑰宝。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