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民国西昌县志》十二卷 郑少成修 杨肇基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凉山州地方志,民国《西昌县志》十二卷・首一卷,郑少成等修,杨肇基等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郑少成,四川乐山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任西昌县县长。杨肇基,字启周,西昌人,日本大学毕业。民国十四年(1925),本县清末拔贡傅光逊(字让三,日本宏文学校毕业)便继光绪旧志续修县乘,但未能竟其事。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县人杨端宇等为之修订。民国二十六年(1937),本县清末举人康敷镕再次踵事将原稿加以删订,仍未付梓。殆及民国三十年(1941),郑少成和县文化协会方延请时在成都的杨肇基返里主事总纂,取历次所续修之志稿重新考订、补正,历十月而成书,翌年付之铅印。
此《西昌县志》分十二门一百二十余目,50余万字,记事颇为详尽,为质量较高之旧县志。地理门之山脉一类中对本境之牦牛山、木托长山、北山、大黄山、螺髻山等方位、走向、特色、山中名迹胜景、关隘、特产、山中居住之少数民族等无不备载。河流类之大箐河、安宁河、怀远河等亦如此记述。对本县各地泉池、塘堰等水利建设则列表详载之。产业门重在本境特产,如以登山着称志建昌马、深山中之虎豹、县西大雪山所产之牦牛、邛海之渔业、全县各地产腊虫及制腊工艺等,对各种副业和手工业亦详为录载,其史料价值颇高。食货所载详清末至民国年间新设之烟、酒、印花等各种捐税的征收。政事门于民国改元后新之机构、新开办之事业和县乡议会、党务、三青团、农会、工会、商会、教育、各种公益事业、慈善等史料收载比较详尽。教育中多记新办的县、区、乡、保小学、边民小学、县中学、女子中学、省立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社会教育等开办日期、经费、地点等情。武备门详载西昌地区派驻之军队、屯垦、剿匪、团练、保甲以及境内土司分布等史料。兵寇门首记清同治元年(1862)、二年间石达开率太平天国义军与清兵大战于大渡河而被镇压之史料。其次为辛亥革命后川滇边地军阀混战。再次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至十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金沙江,攻会理、陷德昌,北进西康地区之经过情形。颇具史料价值。另外还收载了自汉代迄民国的二千年间历次镇压、平定少数民族起义、叛乱的史料,目之曰不夷纪实。其中又详于清末民国初对大、小凉山彝族的用兵、平叛。最后专设“夷族志”一门,详载宁属地区之西番、僰人、摩些、路鲁、鞑靼、T苗子、渔人、猓猡等各种少数民族之历史沿革、部落、语言文字、历法、巫术、生活习惯、奖惩、职业、打冤家等史料,对于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各种少数民族的历史、分布、生活习牲、语言文字等,皆作了深人考察和详细记载,可谓集彝族史料之大成。艺文门约8万字,先载邑人着述书名、提要,再列诗文,以傅光逊《上滇军某军长青》、《烟坪记》,邑人何成瑜《火把记》以及明万历中邑举人马中良《咏螺髻山记》等较有价值。卷首之舆图改为测绘图,而八景图、六鸟胜图则为工笔山水,绘刻精良,各图附有光逊题诗。
该《西昌县志》今存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县志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民俗习俗等内容的记录,县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四川省凉山州《民国西昌县志》十二卷的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该地方志的历史价值、内容结构、修纂过程以及电子版的下载方式,全面探讨该志书在地方志研究中的重要性。文章首先概述《西昌县志》的背景及其学术价值,随后从内容、修纂工作、地方志电子化进程以及对地方史学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结合全文总结,提出《民国西昌县志》在地方史料保存与研究中的独特意义,并强调其在地方志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1、《西昌县志》概述
《西昌县志》是四川省凉山州地方史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地方志,原书成书于民国时期,至今仍为学者研究西昌地区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该志书由郑少成修、杨肇基纂,全面记载了西昌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内容丰富,详尽描述了西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间风俗。作为一部地方志,它不仅记录了西昌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种种面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该地方志书分为十二卷,内容涵盖了自古至民国的西昌历史变迁,从西昌的建县史到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详尽地记录了西昌的文化、经济、社会风貌。对于研究四川省特别是凉山地区的历史,尤其是地方治理、民间生活及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西昌县志》,我们能够窥见一个地区的社会组织与民间生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社会发展。
总之,《民国西昌县志》不仅为西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地方志学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它记录的地方历史和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研究四川历史乃至中国地方史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2、修纂过程与学术背景
《西昌县志》的修纂工作由郑少成主修,杨肇基为主要纂修人员,二人的学术背景和修志经验为该志书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郑少成作为一位地方志修编专家,深知地方志的重要性,且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等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在修纂过程中,注重了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力求准确还原西昌地区的历史面貌。
修志工作通常需要扎实的史料积累与大量的地方调查,而《西昌县志》在修纂过程中,郑少成和杨肇基结合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以及田野调查成果,依靠当时的地方政务资料和民间口述史料,弥补了大量史料的缺失。此外,二人还特意聘请了地方历史学者和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共同参与,以确保志书的广泛性与权威性。
《西昌县志》的修纂工作不仅是地方志的一个学术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民国政府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地方志的修编,不仅是对地方历史的保存,也是民国时期地方政治与文化自信的体现。这部志书的编纂,是在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尤其是考虑到民国时期地方政权的多变与社会动荡,能够在这种背景下完成如此细致的地方志修纂,实属不易。
3、地方志电子化进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方志的电子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趋势。《西昌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也在这一进程中走在了前列。通过将原书数字化并提供电子版下载,西昌县志的历史资料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为更多研究者、学者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渠道。
《西昌县志》电子版的发布,不仅使得原本只能在纸质版本中查阅的地方志书得到了更大的传播,也有效地避免了纸质版本因时间流逝而可能出现的损毁。通过电子化,西昌县志得以保存长久,并为后续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径。此外,电子版的发布也大大提高了地方志的普及率,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一重要的地方史料。
电子化的推广不仅仅限于电子版的发布,更多的地方志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等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像《西昌县志》这样的地方志,电子化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保护,也是一种历史教育的方式。它使得过去只有在特定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才能看到的资料,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4、对地方历史研究的贡献
《西昌县志》作为地方志研究的重要成果,其对地方历史研究的贡献不言而喻。首先,这部志书为西昌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许多地方史学者通过对这部志书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昌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进行地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
其次,《西昌县志》不仅仅是对地方历史的单纯记录,它还通过对地方人物、事件、文化等方面的详细描写,展现了民国时期西昌地区的社会风貌。这种详细的描述为后世研究民国历史及地方政治、经济变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通过这些内容,学者能够对地方历史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索。
最后,这部地方志还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作出了贡献。西昌的许多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都在《西昌县志》中得到了详细的记录,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西昌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此外,地方志的出版还促进了地方自我认同和历史自信的建设,帮助地方社区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总结:
综上所述,《民国西昌县志》不仅是西昌地方历史的宝贵记录,也是地方志研究中的一部重要经典。通过郑少成和杨肇基的辛勤修纂,西昌地区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成为后人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随着地方志电子化进程的推进,该志书的传播与使用将更加广泛,对学术界和公众的影响也将愈加深远。
因此,《民国西昌县志》的电子版下载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保护,更是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无论是对地方志学者还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者,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电子版的形式,深入了解西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