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民国温江县志》十二卷 张骥修 曾学传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志,《温江县志 十二卷四川(民国)张骥修 ; (民国)曾学传等纂民国十年[1921]刊本》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温江县即今成都温江区。选文据《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民国十年(1921)刻本。
曾学传(1858—1930),字习之,晚号皂江逸叟,温江人。清末任温江高等小学堂校长,另纂有本邑乡土志十二卷,着有《阜江文集》等。
张骥(1874-1951)名先识,字城甫。四川省双流县人,医学家。
清末,在四川法政学堂毕业,赴京参加朝考,成绩优异,先后任陕西凤翔、米脂、榆林、肤施等县知县。民国成立后,寓居成都,弃政从医,在中东大街开设“义生堂”药号,厘定药店经营方向,赢利济世治众,被人称为成都标准药店,坐店应诊。民国21~24年间,成都城乡瘟疫流行,有“麻脚瘟”“大头瘟”“虾蟆瘟”等急性传染病流行,张有心仁慈,义而忘利,日夜应诊,并自制“避瘟散”“急救丹”免费施送,于是,医名大着。
民国25年(1936),在成都支矶石街与友人创办汲古医塾,亲自授课。曾任考试院川康考铨处中医特种考试主考、四川国医学院董事、院务委员,兼医古文及《难经》课讲师。1951年病逝。
张骥医术,师法仲景、东垣,临症慎思明辨,善治疑难大症。省立中学校长钱智儒的幼子患惊痫病,发病时口吐白沫,倒仆于地,失去知觉,群医束手。张骥投以“柴胡龙骨牡蛎汤”,数剂即愈。成都中医顾锡卿,发病昏厥,痰壅喉间,六脉沉伏,四肢厥冷。张骥诊为“痰厥”,投以“三生饮”,姜汁煎服,三剂即痊愈。
张骥精研医学,着作刊行问世的有《内经药瀹》《内经方集注》《内经十三方考》《周礼医师补助》《难经丛考》《难经缵义》《黄翼氏难经正全卷》《金匮正本补注》《雷公炮炙论》《三世脉法》《五色诊微篇》《千金妇人方注》《唐本千金方第一序例注》《小儿证直诀集注》《伤寒论脉证式校补》《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医古微》《左氏秦和传补注》《汉书 艺文志方技补注》《华陀传补注》《子华子医道篇补注》《三字经合编》《痢疾三字诀歌括》《医古文选评》等,流传于世,影响深远。日本人冈西为人撰《宋以前医籍考》,亦将张骥《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列入考证扁鹊传注解的书中。
张骥也是医史文献学家,所着《汲古医学丛书》,收其各类着述16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辑佚本《雷公炮炙论》即为该丛书中之一种。
《雷公炮炙论》系南朝刘宋雷敩编着的我国第一部炮制专书。书凡三卷,较系统地论述了中药炮制学的理论,具体介绍了300种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故受到古今药业人员之尊崇。该书曾经胡洽重订而得以流传,但原书早佚,读者难窥旧貌。明清时期,有多种冠以“雷公炮制”的着作出现,如钱允治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俞汝溪的《新刊雷公炮制使览》等,都是将《雷公炮炙论》条文摘引于其书各药正文之后,而不是以《雷公炮制论》条文为正条及主体,因此都不能视作《雷公炮炙论》的辑本或辑注本。国内学者公认:有真正意义的最早的《雷公炮炙论》辑本,是张骥的《汲古医学丛书》本。张骥将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药性赋解》等书中的有关记载,重新辑集而成是书。在编写体例、内容层次等方面,张氏均力求复雷公原书之旧,从而使我国早期的这部药学文献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张氏辑本分原叙及上、中、下三卷,共收载药物180余种,并加入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经验。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中药的炮炙方法。张氏辑本,虽不完善,但筚路蓝缕,不失为一部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着作,至今仍为中药制药和加工炮制人员重要的参考书。该书现存有1932年成都义生堂刻本及《汲古医学丛书》本。
张骥好读医书,苦心搜求各种版本,校勘精审,雇工刻印,统名“张氏医学类书”。类书辨识、考证、校勘、辑佚,引籍谨严,持论精辟。发行以后,蜚声省内外,传播极广。
民国10年(1921),张曾受聘主修《温江县志》,在方志学上亦有贡献。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提升地方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地方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四川省成都市《民国温江县志》十二卷 张骥修 曾学传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这一主题。从《民国温江县志》这本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内容概述、重要性、以及电子版的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这部地方志的深入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以及其如何为现代研究者和地方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电子版的形式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这部资料,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地方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历史背景与编纂过程
《民国温江县志》是温江县在民国时期编纂的一部地方志,涵盖了温江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不仅是温江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时地方治理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温江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地方志的编纂始于清朝末期,历时多年,最终完成于民国时期。张骥修和曾学传两位学者在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为这本地方志的最终成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纂《民国温江县志》的背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温江县志的编纂既体现了地方志编纂的传统,也在内容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如经济、社会、教育等现代化的视角。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地方志编纂者的时代眼光,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地方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借鉴。
张骥修和曾学传这两位学者在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地方特色的保留。他们依靠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地方实地考察,为地方志提供了详实的内容和可靠的依据。这使得《民国温江县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也是温江地区文化的重要见证。
2、《民国温江县志》内容概述
《民国温江县志》共十二卷,内容涵盖了温江地区的多个方面。首先,地方志对温江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追溯到温江的古代历史,包括各个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这些历史记载为后人了解温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民国温江县志》还详细描述了温江的地理环境。温江地处四川盆地的边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征。志书中对温江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研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特征提供了基础。
除了历史和地理,地方志还涉及了温江的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志书中详细列出了温江的主要经济活动,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展示了温江在民国时期的经济面貌。同时,还介绍了地方的文化风貌,包括传统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内容为研究四川地方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电子版地方志的特点与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地方志逐渐向电子版转化,四川省成都市的《民国温江县志》也不例外,成为了PDF电子版形式。电子版地方志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可搜索性。读者无需翻阅纸质书籍,只需在电脑或移动设备上打开文件,便可以快速查找相关内容,极大提高了查阅的效率。
电子版地方志还具有良好的存储和传播优势。传统纸质地方志容易损坏、老化,而电子版则可以长期保存且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此外,电子版的地方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研究人员、历史爱好者甚至是普通民众都可以轻松下载和阅读这本资料,极大地扩展了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
此外,电子版地方志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编辑和分享。研究人员可以在电子版上进行标注、批注,甚至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这种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是传统纸质地方志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电子版地方志的推出,不仅有助于资料的保存和传播,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如何下载和使用《民国温江县志》电子版
如今,《民国温江县志》十二卷的PDF电子版已经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了发布和下载。研究人员和历史爱好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学术网站或专业数据库进行下载,获取到这本珍贵的地方志资料。下载过程通常非常简单,只需点击下载链接即可开始下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下载电子版地方志时,应当选择合法且安全的途径,以确保获取到正版和高质量的电子版文件。一些学术网站和公共平台提供了免费的下载服务,而一些专业的数据库可能需要注册或支付费用。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确保下载来源的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下载后的电子版地方志可以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和查阅。无论是在电脑、平板还是手机上,用户都可以轻松打开PDF文件,进行快速浏览、搜索和标注。这使得《民国温江县志》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合普通读者的日常阅读和学习。
总结:
《民国温江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不仅是温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宝贵资源。通过张骥修和曾学传的辛勤努力,这部地方志成为了四川地方志中的一部经典。如今,随着电子版的普及,这部地方志变得更加易于获取和使用,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研究工具。
通过电子版《民国温江县志》的普及和下载,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接触到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不仅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电子版的地方志,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未来将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