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民国康定县图志》共21门 刘赞廷编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甘孜州地方志, 【民国】《康定县图志》刘赞廷编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刘赞廷( 1888—1958),名永燮,字燮丞,笔名懒兵。河北河间府东光县人,北洋宪兵学校毕业,任赵尔丰属员,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赴川藏,历经边务近四十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为处理江孜等处开辟商埠事宜,以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携陆防两军人藏办理善后事。此后,曾任西藏军营哨官、管带、标统、分统,代理西藏镇守使等军职。在遇达赖喇嘛所阻时,刘赞廷为西军中营哨官,由康定出关,经巴安,分防盐井,适逢藏军袭扰,奉命西渡澜沧江,收札夷,克复闷公,转战于桑昂曲宗。宣统元年(1909),调赴石渠,随征于赤水,渡通天河,转至昌都,经三十九族入藏,进驻江达、波密。后折回,由拉里进攻,破新达寺,南至白马冈。由此,越冬九,至工布以南,收抚底穆宗、布什噶,以至雅鲁藏布江边。宣统三年(1911),适逢西康建省,移防贡县,担任川边第一镇协统,比至鼎革,复带全军驻巴安。民国间,改任川边军分统,继任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主任等职。民国元年(1912)五月,藏军万人围攻巴安。六月,尹昌衡率川军西征平叛,时任标统的刘赞廷在甘孜接令,由增科捷道率兵支援。7月,刘赞廷部在郎翁大桥获大捷,顺利解巴安之围。入冬,因边军统领顾占文欲借兵挺藏,不允,愤而通电下野,刘赞廷接任,代理边军。民国二年(1913),边军驻防金沙江以西,刘赞廷为分统,由巴安夹攻,参与围剿陈步三叛乱。民国三年(1914)一月,时任代理巡防全军统领的刘赞廷督军克复德荣县。是年,川边镇守使张毅到职,分旧边军为三部。刘瑞麟为统领驻巴安,刘赞廷为分统驻江卡,彭日升为标统驻昌都,分段设防。民国四年(1915)六月,边军统领移驻昌都,代统领刘赞廷为边军分统调驻巴安。是年,中央授刘赞廷中将衔加二等文虎章。刘赞廷在任代理巴安县知事。民国六年(1917),藏军越界割草,与边军发生冲突,刘赞廷坐镇巴安,率军作战。其镇守的南路战线坚固,而北路失利。战至翌年九月,昌都失守。十月,时任巴安县知事的刘赞廷,奉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之命前往昌都谈判。英国派外交官台克曼赴昌都调解。对台克曼所提协定内容,刘赞廷表示“川藏两军之冲突,为中国境内局部之事,非外人所可以得而干预,”拒绝签字。民国八年(1919),前川都督熊克武调刘赞廷入川,筹议边防。因陈遐龄阻断改由云南进京,又被云南都督唐继尧劝阻,委任川边军司令,令其整顿旧部。民国十年(1921),他解甲归田。十二年(1923)入清史馆。十八年(1929)入蒙藏委员会。十九年(1930)随唐柯三入藏处理“大白事件”时,瞻化失守,理化告急,刘赞廷先赴甘孜拦阻藏军。藏方派昌都噶伦阿丕交涉,定于德格会晤。进行之际,适于“九·一八”事变。唐科三先行回京复命,留刘赞廷在甘孜处理善后事宜,至和平解决,终其事。其间,刘赞廷有机会检钞了赵尔丰大量档案,加以诠释,并自着了笔记。后任南京中央蒙藏委员会委员,康定重庆银行西康分行经理,重庆中国毛纺织厂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西南图书馆研究员。1953年,重庆市文史研究馆成立,1954年5月聘刘赞廷为重庆文史馆馆员,从事康藏研究工作。着述颇丰。
刘赞廷历边四十年,其功过后人褒贬不一。但在经略边事期间从事夷务研究,搜集大量史料,进而编纂出康藏地区近四十个县的“图志”(属四川省者二十一县,属西藏者十六县),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史料。计有康定、炉霍、甘孜、瞻化(今新龙县)、白玉、邓科(今石渠县南)、德格、石渠、泸定(附绰斯甲)、丹巴、九龙、木里(今凉山彝族自冶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雅江、道孚、色达、里化(今理塘县)、义敦(今巴塘县东北)、定乡(今乡城县)、稻城、巴安(今巴塘县)、得荣等二十一县。每一县的“图志”,皆附入清末对康藏地区各县“改土归流”之诏奏。书均不分卷,主要是“志”,图极少。开篇直接标以若干小目,如沿革、方位、治所、乡镇、粮税、山川、道路、关隘、气候,地质、花果、森林、鸟兽、药材、矿产、垦殖、教育、寺院、商情、风俗、遗迹等。这些“图志”的稿本迄今收藏于重庆市图书馆,1961年,中央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根据原稿本,再参考该馆所藏之刘赞廷编、撰的其他资料,整理、校订后油印发行。
刘氏所编修的这批康区方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数量巨大,记述全面,多有填补空白之作。就记述主体来讲,刘氏所修康区方志也是最全面的,涵盖了康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填补了金沙江以西康区方志的空白。这一点是刘氏所修方志区别于以前及其同时代所修康区方志最大的地方。二、资料多系公私文档及调查所得,可信度较高。刘氏一生仕历丰富,可以说几乎亲身经历了清末民初康区大多数历史事件,对于康区的社会状况有着常人难有的深刻体会。由于这一特殊的经历,使他得以参阅大量的档案、公牍及其他地方史料。同时,长期在康区从政、生活也使得他能够进行较高质量的实地调查,正如其所言:“惟以县志位置沿革、河流山川、一村一镇,犹非临地勘察,不能卓绝其境。”而其“往返(康区〉数万里,研讨四十年,于经纬、海拔、山川、流域、道路、关隘、森林、矿产、村镇境界各点较为明细”。文献所得加上这些实地调查,为刘氏编修康区方志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由这些资料汇编而成的方志其可信度较高。三、体例编排较为合理。门类分为沿革、方位、治所、乡镇、粮税、山川、道路、关隘、气候、地质、花果、森林、鸟兽、药材、矿产、垦殖、教育、寺院、商情、风俗、遗迹等20类。涉及历史、社会、自然、物产、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虽然由于条件所限,缺乏人物、艺文等门类,但是已经将一县之大致状况罗列清楚。(参阅王开队《刘赞廷与近代康区方志编修》,《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3期,第62一63页)
此志分二十一门,约3.5万字,书首附光绪末至宣统年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傅嵩妹等人有关打箭炉厅改设之奏章若干,约5000余字。以矿产、垦殖、教育、商情等门类记载较详,各门类中均附载有关之文件,如《打箭炉直隶厅教育会简章》、《申办三道桥金课银两一案》等,详述境内产金矿地区,荒地开垦面积,开设师范学校、藏语学校及有关之章程、史实。其他以山川道里、气候土壤、物产资源、风俗民情、遗迹胜景记载较有价值。昔日果亲王经此题诗云:“危峰峭壁挥青天。一线中通鸟道悬。马过溪头蹄皆雪。断若千尺卦龙泉。”其地特产之萝卜、莲花白等蔬菜每株煎达三十斤,韭黄质嫩味美,因多以牛羊粪偎之也。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遍山杂木林,烧制木炭通销内地。兽以耗牛为最。体大毛长,余如熊、獐、鹿、狐、金丝猴等皆名产,白熊(熊猫〉和金丝猴尤为珍品。民国十七年美国小罗斯福到此曾用二十美金购一头白熊带回国。金丝猴本地人称金线猴,毛长数寸,色金黄,土人又称义猴,一张皮售大洋数十元。木稚河中所产羌活鱼重可十余两,味鲜美而可入药,亦特产也。另有老鹳革、康参、虫草、豹骨、熊胆、麝香、等名贵药材,花红、核桃等名果。书中记事止于民国十七年(1928)。
今存原稿木(藏重庆图书馆),1961年氏族文化宫图书馆油印本。
总的来说,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和传播,可以增进人们对各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共同努力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四川省甘孜州《民国康定县图志》共21门刘赞廷编PDF电子版地方志展开详细探讨。首先,文章概述了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和其在地方志文化中的重要性。接着,从内容的全面性、编撰的历史价值、文献资料的珍贵性以及该地方志在现代数字化应用中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阐明了该地方志对研究康定县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层次分明的论述,展示了该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远影响,最终得出该电子版地方志的广泛应用前景和文化价值。最后,文章总结并展望了地方志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呼吁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数字化保护和传播。
1、四川省甘孜州《民国康定县图志》的历史背景
《民国康定县图志》是一本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志,成书于民国时期,由刘赞廷编纂。康定县自古以来是四川省的重要地区,地处横断山脉和川藏公路的交汇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历史地位。该县不仅是藏区文化的重要传播地,还具有丰富的民族融合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文化景观。
刘赞廷编纂这本《民国康定县图志》的初衷是为了系统地记录康定县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重要内容。这本地方志不仅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也承载着地方历史记忆,对于康定县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该地方志的编纂背景深受时代的影响,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地方志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逐渐成为记录和传承地方历史的重要工具。地方志的普及,不仅有助于社会的文化稳定,也为后世研究地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2、该地方志的全面性和内容价值
《民国康定县图志》共分为21门,涵盖了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到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刘赞廷的精心编纂,这部地方志不仅具备了极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充分展示了康定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
地方志的全面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康定县这本地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代到民国的历史演变,以及康定县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民族分布等方面的详细描述。通过这些内容的整理与编排,后人不仅可以了解到康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也能触摸到康定县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民国康定县图志》为研究康定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的系统性使得这本地方志能够作为后世学者进行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我们今天研究四川省、尤其是甘孜州的历史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
3、地方志的历史价值和学术贡献
《民国康定县图志》不仅是康定县地方历史的记录,也是研究四川、甘孜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这本地方志,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康定县的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交融及民族特色。在民国时期,地方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从学术的角度看,《民国康定县图志》为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例如,地方志中详细记录的康定县的各类古迹、历史人物、经济活动等,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尤其是在地方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民国康定县图志》作为民国时期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折射出当时地方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它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精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体现了地方精英阶层对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传承责任,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4、数字化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民国康定县图志》PDF电子版的发布,不仅使得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查阅和研究这一地方志,也标志着地方志数字化应用的一个重要突破。数字化版本的发布极大地方便了学者和爱好者对地方志的查阅与研究。
地方志的数字化不仅限于文献资料的存储和传播,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维度。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地方志中的图文、地图等内容呈现得更加清晰和生动,甚至能够通过智能搜索等功能,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未来,地方志的数字化将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更多地方志资源的数字化,历史文献的共享和保存将变得更加高效。通过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地方志的原始文献,还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料来源。因此,地方志的数字化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
总结:
《民国康定县图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它不仅承载着康定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也是四川省甘孜州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刘赞廷的精心编纂和数字化传播,这部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数字化版本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志的现代化应用,使其更加易于普及和传播,极大地方便了后世对康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地方志的数字化是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向,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地方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并不断推动更多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