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清 黄廷桂修 张晋生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地方志,【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首一卷)3787页,清黄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黄廷桂,清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累迁参领,雍正九年(1731)由四川提督特授四川总督,任四载,乾隆时,历任两江、陕甘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乾隆十八年(1753)再次出任四川总督,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称许,后卒于官。张晋生,四川金堂人,康熙举人,官河南镇乎县知县。
黄廷桂 序
此《四川通志》开局于雍正十一年(1733),十三年(1735)校补编纂成帙,于乾隆元年(1736)刊行。书首有黄廷桂、杨馝、窦启英、李如兰等序;明嘉靖王元正、杨慎,万历郭棐、王廷瞻、吴之暤、杜应芳等旧序。全《四川通志》分四十八门,约185万字。卷一图考、星野;卷二建置沿革;卷三疆域、形势;卷四城池、关隘;卷五戸口、田赋、学校、祀典;卷六至卷七名宦;卷八至卷九人物;卷十孝友;卷十一列女;卷十二忠义、武功;卷十三蠲政、水利;卷十四盐法;卷十五茶法、钱法;卷十六木政、榷政;卷十七屯田、边防上(松茂);卷十八边防下(叙泸、建昌);卷十九至卷二十土司;卷二十一西域;卷二十二兵制、津梁、驿传(铺递附);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山川;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古迹;卷二十八祠庙、公署、寺观;卷二十九陵墓、宫室、帝王;卷三十至卷三十二职官;卷三十三至卷卷三十七选举、成均;卷三十八隐逸、流寓、仙释、祥异、风俗、物产;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七艺文。
李如兰 序
因有康熙《四川总志》以资借鉴,是故其体例及内容之编排出入不大。但与康熙志相去六十余年,全省之建置、人口、赋役等已有较大变化。康熙年间大量外省人入川垦殖,本已撤销或合并的县城又重新恢复建制。到雍正六年(1728),把原属四川的一些士官衙门辖地改隶云南和贵州等省,如东川、乌蒙、镇雄三府划归云南省,遵义府划归贵州省等。另将一部分原直隶州升为府,分州又升为直隶州等。对于四川各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改土归流之后,巩固了清王朝的政权。这些史实,在此志中均得以详细记载。边防门对川中各地、特别重要边镇及关隘之设防、屯兵情况;平定各少数民族部落如藏、彝、羌、回等之战争经过记载亦颇为详尽。其他增修内容较多者在人物、职官、学校、赋税等门类。
窦启英 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情况,首次出现在官修的方志之中。于打箭炉(今康定县)迄西的地方,名之“西域”而载入卷二十一,此外各少数民族部落,另有土司门二卷,所记也很详尽。从打箭炉起,经里塘(今理塘县)、巴塘、乍丫(今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叉木多(今昌都)等,一直记到西藏。此为迄今所见正式成书刊行的最早的西藏志书,比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宁刻本《西藏志》二卷要早半个多世纪,为后来西藏方志的纂修开启了先河。
《四川通志》图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川通志》”论曰:“《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出杨慎手,最为雅赡。而其他则未能悉中体要。国朝康熙十二年(1673),总督蔡毓荣、巡抚张德地又续事纂辑。以兵燹之后,文献无征,亦多所脱漏。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重修,凡分四十九类,旧志之阙者补之,略者增之,较为详备。其中沿旧志之误,未及尽汰者,如唐韦昭度征陈敬瑄,无功而还;宋岳云为忠州防御使,乃遥授之官,俱不应入名宦。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乃总制全蜀,应入统部,不当仅入保宁府。唐之鲜于仲通依附杨国忠,丧师南诏,新旧《唐书》所载甚明,乃反以为忤国忠被贬,载入《人物》。此类尚不免地志附会缘饰之习,然其甄综排比,较旧志则可据多矣。”
该《四川通志》今存乾隆元年(1723)补版增刻本,乾隆《四库全书》抄写本。
地方志的内容通常涵盖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等方面。通过地方志,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人口情况、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地方志的编纂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以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对《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进行详细的分析,重点围绕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修订过程、电子版的优势以及其在地方志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首先,我们会介绍《雍正四川通志》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修订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其次,深入分析该地方志的修订过程及其内容的特点,阐明其作为清代地方志的重要地位。接着,探讨《雍正四川通志》PDF电子版的优势和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学术研究和地方文化保护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总结该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其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雍正四川通志》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雍正四川通志》是清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地方志,涵盖了四川省的历史、地理、人物、物产等各个方面。它的修订始于雍正年间,由黄廷桂主修,张晋生等人参与编纂。该地方志不仅为了解四川省的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也反映了清代政府在地方治理上的政策和思路。作为一部地方志,它详细记录了四川省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部地方志的修订背景紧密与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相关。雍正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也直接影响了地方志的编纂。四川作为一个重要的省份,其地方志的修订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地方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四川地处西南边陲,地理、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多样性,使得该志的编纂充满了挑战。
因此,《雍正四川通志》不仅是地方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文献。它详细记载了四川省的自然资源、交通、宗教、文化以及地方历史人物等,对于后人了解当时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社会状况,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2、修订过程与内容特点
《雍正四川通志》的修订过程历时多年,由黄廷桂主编,张晋生等人参与其中。该志分为四十七卷,内容涉及四川的各个方面。在修订过程中,地方志编纂人员不仅采集了大量的史料,还根据四川的地方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整理。地方志的编纂不仅是为了记载历史,更是为了展示四川的自然和社会面貌。
《雍正四川通志》的内容非常详尽,覆盖了从四川的地理环境到人文历史的各个领域。比如,在地理方面,它详细介绍了四川的山川河流、气候特点、土地资源等;在历史方面,重点记录了四川的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此外,它还涉及了四川的民俗风情、物产资源、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该地方志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分类系统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每一卷都围绕某一特定领域展开,确保了信息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此外,志书采用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据和地方资料,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使得《雍正四川通志》成为研究四川历史和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
3、PDF电子版的优势与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书籍被转化为电子版。《雍正四川通志》的PDF电子版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首先,电子版的存储方式更加便于保存和查阅,相比纸质版,它能够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同时也更容易进行长时间的保存而不易损坏。
其次,PDF电子版的《雍正四川通志》具有更高的检索效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快速找到相关内容,避免了传统纸质书籍翻阅的不便。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尤其是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电子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此外,电子版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研究者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下载这部地方志。这不仅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促进了四川历史和文化的全球传播。电子版的普及,降低了学习和研究的门槛,提升了学术资源的共享程度。
4、《雍正四川通志》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雍正四川通志》作为清代的地方志之一,不仅对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对整个中国地方志的编纂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这部地方志,研究者可以获得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雍正四川通志》不仅是地方史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尤其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地方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雍正四川通志》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四川是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对于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这部地方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四川的社会变迁,为制定地方发展的政策提供历史依据。
总结:
通过对《雍正四川通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不仅为研究四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也为了解清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电子版的普及,使得该地方志的传播和利用更加广泛,有助于提升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雍正四川通志》是一部兼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地方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电子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