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民国新修《安县志》六十卷 夏时行修 刘旦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四川省绵阳市地方志,民国新修《安县志》六十卷,夏时行修,刘旦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夏时行,字正寅,民国十六年(1937)安县知事。刘旦,号公旭,安县人,清末廪生。
夏氏见县志失修近七十年,其间,诸事莫可稽查,故决议续修,遂开志局于民国二十年(1931),次年,夏时行离任,继任县长黄恺公踵事监修,又历时一年余完工,未及付印,其稿本共计六十卷,藏于县政府。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方由县长成云章复聘县人陈绍钦等再纂辑《安县续志》六卷,而后与原稿一并付之石印,订成十二册刊行。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成安县续志六卷,订成一册。
民国修志经过,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志局局长兼总纂刘公旭序,谓“安县县志,明以前无所闻。清乾隆十二年,县令施公廷钧草创规模,资教谕戴公维植之力,至四十七年经继任张公仲芬分四门而始有成书。及嘉庆辛未岁,大府奉朝命修省通志,檄各州县修辑新志,以备采择。县令杨公英灿复加搜求,更变旧例,列为三十目,较前为备。咸丰辛酉遭蓝逆之乱,全川殉节死难之绅民,应补入省通志褒扬美德,藩宪又檄县续修县志。同治二年,县令余公天鹏,聘邑举人陈刘二先生以成其事,迄今逾七十年矣。山川道里,已非昔日之崎岖,官司职守,已非昔日之简略,风土人物,已非昔日之朴淳。加以国体变更,学校改组,偏僻之地,今开市场,通显之人,相继物故。全省通志续修,历数春秋,屡函催取新志,备采录焉。客岁县长夏公正寅,延任局务,即聘县中耆宿,共襄其事,阅六月而初稿就。今县长黄公恺公继续督修,又阅五月而全稿脱。”至于安县续志,则因前志编成待印,稽延数年,其间文献,苦无稽考,继任县长成云章,特聘县人陈绍钦编续志一册,五月而成,时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仲夏。
安县志共分六十卷,分别为方舆门十卷,建置门九卷,职官门四卷,食货门六卷,学校门二卷,人物门二十二卷,礼俗门四卷,艺文门三卷。安县续志因疆域川流形势等已备于前书,故仅列建置二卷,职官一卷,食货一卷,学校一卷,人物一卷,约45万字,细目罗列太过繁琐,多达数百,一区一乡,一里一甲地分述,有的类目下仅有数字。志中所载内容虽极丰富,但卷帙编排混乱,与目录所列多不相合。其有价值之史料,在山川水利、场镇沟坳、新设局所、民众事业、新办学校、各项税收等门类中。以及灌溉情况,堰塘之修筑及所灌溉范围记之亦详。清末至民国年间之兵防情况,各局所如公安、财务、教育、司法、经费等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另外是社会风俗、艺文等门类中所载史料亦较可贵。唯列女、礼俗等收载过于繁琐。
今存民国二十七年(1938)石印本。另外,该志原稿残存近半数,今藏四川省图书馆。
县志是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县志中包含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社会状况等信息,为地方政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的《安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历经了多次修订与完善,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修订,由夏时行修、刘旦纂成。该志书的版本为六十卷,内容涵盖了安县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地方史学价值。近年来,《安县志》的PDF电子版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料,为更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访问方式。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安县志》的历史背景、编纂特色、民国修订的意义以及电子版下载的便利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地方志的历史与价值。
1、《安县志》编纂的历史背景
《安县志》作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的地方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地方志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文献,主要记录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安州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编纂《安县志》对于当地历史的记载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安州的地方志书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安县志》六十卷。
民国新修《安县志》的编纂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国家政权更替频繁,地方自治与文化传承逐渐受到关注。安州区的地方志修订不仅是为了保存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体现了民国政府对地方治理和历史认同的重视。这一版本的《安县志》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作出了更新,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使其更具时代特色。
修志工作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夏时行和刘旦作为该志书的主要编纂者,他们深刻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性,并以严谨的态度参与到《安县志》的编纂工作中。这一版本的《安县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为后人了解安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民国修订的特色与价值
民国修订的《安县志》相比于早期版本,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与完善。首先,民国版《安县志》增加了许多当时社会变革的内容,例如民间经济的变化、地方政治的演变等。这些内容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地方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特别是对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民国修订的《安县志》在编纂方式上采用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模式。志书的各个卷章按照主题分门别类,既有历史记载,又有地理描述,甚至还包括了社会风俗、人物传记等。这种全面而细致的编纂方式,使得《安县志》成为了一部多层次、多角度的地方志,能够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深入的研究素材。
另外,民国修订版本在文献的考证上也更加严格。刘旦等人对史料进行了仔细甄别,力求真实、准确地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该版本在对安州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上起到了桥梁作用,尤其在对地方传统的保护和弘扬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
3、《安县志》的编纂方法与内容特色
《安县志》的编纂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地方志的特点。志书通常分为多个卷册,每一卷册都有特定的主题,覆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民国版《安县志》也遵循这一传统,但在内容安排上更加细化和系统化。全书分为六十卷,涉及的内容包括地理、行政、经济、人物、风俗等多个方面。
地理部分详细描述了安州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貌特征等,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地方地理图景。经济部分则反映了安州区从传统农业到民国时期初期工业化转型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发展史资料。这些内容不仅为地方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安州区社会的经济结构。
文化和人物传记是《安县志》的一大亮点。该书对许多当地名人、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尤其在人物传记部分,许多地方名士的生平事迹被生动再现。志书不仅记载了他们的成就,还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与文化变革中的角色。这些内容不仅对历史学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普通读者了解安州区的文化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4、电子版《安县志》的下载与使用价值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纸质书籍的电子化成为趋势。《安县志》六十卷的PDF电子版为学术研究和地方文化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电子版,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部宝贵的地方志,而不再受限于纸质版本的物理限制。
电子版的《安县志》不仅保留了原版的完整内容,还在数字化过程中做了优化,使得志书的搜索功能更加便捷。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可以通过关键字快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极大提高了研究效率。此外,电子版在文字和图像处理上也得到了改善,用户可以清晰地查看相关资料,不再受到印刷质量的影响。
对于地方志的保护和传承来说,电子版的发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纸质书籍容易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而电子版则能够长久保存,同时便于共享和传播。这为《安县志》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总结: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的《安县志》作为地方志的代表作品,其民国修订版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为地方历史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修订过程中的细致编纂和系统化设计,使其成为研究安州区乃至四川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同时,随着电子版《安县志》的发布,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进。电子版的便捷下载和使用,使得更多人能够方便地接触到这部历史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工具。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