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民国《安县续志》六卷 陈绍钦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民国二十六年(1937),方由县长成云章复聘县人陈绍钦等再纂辑《安县续志》六卷,而后与原稿一并付之石印,订成十二册刊行。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成安县续志六卷,订成一册。
安州区境内设县始于东晋。此前县之大部为涪县境域(涪县治地今绵阳市涪城区),先后隶属广汉郡和梓潼郡。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侨置晋兴、益昌、西充国三县,属巴西郡。晋兴县治地今永安乡向阳村,益昌县治地今花荄镇联丰村观斗山,西充国县治地今沸水乡街场。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置西浦县,属梓潼郡,西浦县治地今塔水镇神泉村。历刘宋、南齐两朝,建置隶属均无变化。梁代撤销西浦县,设置益昌、晋兴二县。
武陵王天正元年(公元552年),撤销西充国侨县,新置平川县(又称平州县),益昌、晋兴、平川3县均属巴西梓潼郡。
西魏平属后(公元553-557年),平川县迁治西浦县故城址(塔水镇神泉村),改属万安郡;晋兴县撤销并入益昌县,改属巴西郡。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撤销平川县;在晋兴县故城(永安乡向阳村)新置金山县,属安城郡;益昌县改属万安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益昌县撤销并入金山县;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在平川县故城(塔水镇神泉村)新置神泉县。2县均属绵州(治地绵阳市)。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绵州改称金山郡,金山县撤销并入神泉县,属金山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金山山县故城(永安乡向阳村)新置龙安县;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在益昌县故城(花荄镇联丰村观斗山)新置西昌县;神泉县仍置。3县均属绵州(唐代绵州一度改称巴西郡)。
五代时建置隶属均无变化。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西昌县撤销并入龙安县,神泉县仍置,2县均隶绵州巴西郡。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割绵州辖之神泉、龙安(宣和元年曾改名安昌县)2县与茂州辖之石泉县设置石泉军,治地今北川县治城镇,石泉军隶属成都府路。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石泉军降为军使,神泉、龙安2县还隶绵州。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恢复石泉军,辖石泉、神泉、龙安3县。南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石泉军迁治龙安县城(今永安乡向阳村)。
元中统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军为安州,治地今永安乡向阳村。龙安、神泉2县撤销,地域由州直辖,州仍辖石泉县。安州属成都府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为安县,并迁治今安昌镇,属成都府。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绵州升为直隶州,安县改属绵州。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绵州,安县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直至一九四九年十二月。1949年12月25日,安县和平解放。
1950年安县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1952年撤销行署区设置四川省,安县属四川省绵阳专区。
1959年,罗江和德阳并县后,又将所辖的河清、宝林两个乡划给安县。
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安县属四川省绵阳地区。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安县属四川省绵阳市辖。
2000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安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安昌镇迁至花荄镇。2002年4月,安县县城正式由安昌镇迁至花荄镇。
2008年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在安县安昌镇天龙宾馆举行临时办事处挂牌仪式(原北川县城遭受地震损坏)。
2009年2月6日,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安昌镇。此次调整后,安县面积减少215平方千米、人口减少7.8万余人。
2016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县,设立绵阳市安州区;同年5月20日,绵阳市安州区正式挂牌。
县志是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县志中包含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社会状况等信息,为地方政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对四川省绵阳市民国《安县续志》六卷 陈绍钦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内容特点、历史背景、研究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旨在全面展现该地方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1、内容特点
《安县续志》六卷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详细记载。其中,对安县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该地方志还对安县的名人传记、风俗民情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文特色和历史底蕴,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此外,《安县续志》六卷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图片等资料,为读者直观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程提供了便利。
2、历史背景
《安县续志》六卷是在民国时期编纂而成的,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各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绍钦等人着手编纂《安县续志》,旨在通过系统地整理和记录当地的历史文化,弘扬地方传统,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安县续志》六卷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为后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该地方志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民风民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研究意义
《安县续志》六卷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首先,它为研究四川省绵阳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其次,该地方志的编纂和出版,反映了民国时期地方志研究的水平和成就,为后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地方志编纂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对《安县续志》六卷的研究还有助于探讨地方志对地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为地方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4、价值评述
《安县续志》六卷作为一部珍贵的地方志,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还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研究该地方志,可以更好地了解四川省绵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该地方志还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指导当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安县续志》六卷具有丰富的内容、深远的历史背景、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价值评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志瑰宝。
总结:
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民国《安县续志》六卷 陈绍钦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的详细阐述,我们不仅全面了解了该地方志的内容特点、历史背景、研究意义和价值评述,也深刻认识到其在地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