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嘉庆平罗县志》一册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现存的平罗旧志共有3部,均编成于清代。其中《平罗县志》很早当抄成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或其后,抄?者可能是平罗知县国兴。
平罗县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居戎狄部落游牧之沃野,水草丰美。秦时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时属北地郡方梁县。东田州古塔时属北帝郡廉县。南北朝时期,在北魏时属历城郡建安县。隋朝时属灵武郡灵武县。唐朝时属警州。北宋时属定州。嘉庆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为平虏千户所。清朝初年改为平罗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平罗县。
平罗建县后第三年开挖兴建了惠农、昌润两渠,招民垦种。于1727年、1729年在县境内增设新渠(驻今姚伏镇)、宝丰(驻今宝丰镇)两县。至乾隆三年(1739年),此处大地震,新渠、宝丰二县城震毁,两县随之撤销,并入平罗县。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带,划归平罗县。1926年,将磴口从平罗划出,设置为磴口县。
民国22年(1933年),宁夏省调整宁夏、宁朔、平罗三县的辖地,原属平罗县的常信、洪广、丁义、李刚、清水、通义等9堡及高荣堡的西半部,划归宁夏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出平罗县北部的宝丰、黄渠桥,石嘴山高庄、惠北、灵沙等8个乡划出建立惠农县。
1945年,平罗县属宁夏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两个月后,宁夏第三专员督察区撤销,改置为银北专区,平罗县归其管辖。
1949年,宁夏解放,平罗县直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设置银川专区,平罗县归属银川专区管辖。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平罗县直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设立银北地区,平罗县又隶属银北地区。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平罗县划归石嘴山市。
1960年2月,惠农县的高庄、惠北、灵沙等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将其分别划归前进和黄河人民公社。1961年,4个公社调整为11个公社。其中将前进公社分为前进、城关、高庄3个公社;黄河公社分为头闸、渠口、灵沙、五香4个公社;姚伏公社分为姚伏、通伏2公社;大武口公社分为大武口和崇岗2个公社。
1962年4月从前进、姚伏、头闸、灵沙4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组建周城、二闸、惠北3个公社;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10月,在石炭井工矿区成立大武口镇。1963年7月,将石嘴山市的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的大武口镇(驻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划归石嘴山市。
1982年,从五香公社分设六中公社,由崇岗公社分设下庙公社。1984年,撤销所有公社,改为乡(镇)。在工矿地区组建了汝箕沟、大水沟2个镇。1985年1月,设置了西大滩、火车站2个镇。3月,改设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4个乡为镇。
1994年4月,火车站镇更名为太西镇;至此,平罗县辖城关、太西、西大滩、汝箕沟、大水沟、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9个镇和前进、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灵沙、惠北、高庄、二闸、崇岗、下庙等12个乡。
2000年,平罗县辖9个镇、12个乡。总人口25744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9622 、黄渠桥镇 10781 、宝丰镇 14940、 头闸镇 14324 、姚伏镇 11102 、汝箕沟镇 9839、 太西镇 8934 、西大滩镇 7517 、大水沟镇 9546、二闸乡 16841 、高庄乡 11640 、惠北乡 10911 、灵沙乡 17468 、渠口乡 13856、 六中乡 6414、 五香乡 7435 、通伏乡 10826、 周城乡 10631、 前进乡 14498 、崇岗乡 12370 、下庙乡 748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6号)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乡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前:平罗县积2046平方千米,人口26万。)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2004年7月5日,马太沟镇(原陶乐县城)更名为陶乐镇。
2006年,平罗县面积1568平方千米,人口29万。2008年经济实力进入西部百强县。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通过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县志体现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嘉庆平罗县志》电子版的下载问题展开讨论,重点分析了该地方志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PDF格式电子版方便获取这本珍贵的历史文献。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首先,介绍《嘉庆平罗县志》的历史背景和编纂价值;其次,分析地方志在地方历史文化保存中的作用;接着,探讨PDF电子版的优势与下载方式;最后,结合地方志资源的现代化利用,展望其对学术研究和地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讨论,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获取《嘉庆平罗县志》这一重要的地方志资料。
1、嘉庆平罗县志的历史背景与编纂价值
《嘉庆平罗县志》是清朝时期编纂的一部地方志,记录了平罗县在嘉庆年间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文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资料。它不仅仅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文献,还是一份重要的社会文化遗产。该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嘉庆年间,经过多位志书作者的辛勤工作,最终完成了对平罗县各个方面的详细记载。作为一部地方志,它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为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性资料。
《嘉庆平罗县志》在内容上不仅关注了地理和行政区划的详细记录,还涉及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清代地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这些记载,学者们能够了解清朝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甚至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考证。
此外,《嘉庆平罗县志》还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它不仅是清代地方志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该志,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因此,保留和研究这部地方志,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志在地方历史文化保存中的作用
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地方文化和保存历史资料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一些地处偏远的地区,地方志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载体。《嘉庆平罗县志》正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它详细记录了平罗县从古至今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内容,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地方志还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庆平罗县志》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如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不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展现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地方志得以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和学习。
通过对地方志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方的历史变迁,还能帮助我们发现并传承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地方志的保存和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地方文化自信的体现。
3、PDF电子版的优势与下载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版文献逐渐成为传统纸质文献的重要补充。PDF格式的《嘉庆平罗县志》电子版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访问方式。与传统纸质版相比,电子版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易于存储、检索和传播。通过电子版,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该地方志,而不受纸质版的限制。
另外,PDF电子版的《嘉庆平罗县志》不仅便于存储,且能减少纸质文献的损耗。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陈旧的地方志,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保存,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原书,还能够让更多的人方便快捷地接触到这部珍贵的文献资源。此外,电子版的地方志可以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下载,读者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轻松获得。
下载《嘉庆平罗县志》PDF版的方式也非常简单。许多专业的地方志网站和历史文化资源平台提供了这类电子版资源,读者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源链接。通过这些平台,用户只需点击下载按钮,即可将电子版地方志保存到本地设备中。此外,许多地方志电子版网站还提供了与纸质版相同的分页目录,帮助读者更好地浏览和阅读。
4、地方志资源的现代化利用与学术研究
地方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记录,它还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地方志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地方文化、历史研究等领域。地方志为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帮助他们从地方的视角来研究更为宏大的历史事件。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地方志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学者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大规模的地方志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更加精准的研究结论。例如,使用计算机对大量地方志资料进行文本挖掘,可以揭示出地方历史发展的深层规律,甚至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掘出一些历史细节。
此外,地方志资源的现代化利用还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电子版地方志的下载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对于外界而言,地方志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理解和欣赏不同地方文化的窗口。通过这种方式,地方文化不仅能够传承下去,还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总结:
通过对《嘉庆平罗县志》电子版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不仅是宁夏平罗县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志研究和历史文化保存的重要典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地方志的电子化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访问方式,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嘉庆平罗县志》电子版不仅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普通读者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希望更多的地方志能以这种电子化方式为社会公众所共享,让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扬光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