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转贴自 「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信仰中心台湾道教总庙玄义宫」网页,修正了一些typos何谓道教科仪 科是动作的一种,也可以解释为流程或是程式,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之,即所谓的 「照本宣科」。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分为法式、礼式、仪式,即所谓的「行礼如仪」 ,而科仪就是以「经忏」为本,加上许多「肢体动作」而成。经与忏的经文以「唱、咏、念」的形式去呈现经文的「意涵」 ,而肢体动作就是呈现「像」的意境,像的呈现包括道场 (坛场) 的布置,高功法师的步罡、书讳、指法、印诀、咒语 (明咒与暗咒)、符箓、运炁、走位、持简、持令、持器等等皆是意像的呈现。 道教「道场法事的规则」有其程序,不同的法事有着不同的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作道场叫做「依科阐事」就是俗话说的「照本宣科」,也通称为「底本」或「科仪本」, 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称为「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请圣法事叫「请圣科仪」扬旛宣榜称为「扬旛科仪」等等。 道教继承民族文化,在民间信仰和民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多用途的斋醮科仪,大则为国祝祷、禳解灾疫、祈晴祷雨;小则安宅镇土、禳灾解厄、祈福祝寿、度亡生方、以及台湾道庙最常见的法事如安龙谢虎、祈安礼斗、普渡荐拔、祇禳灯仪、圣诞科仪等等。大凡「人所希求的事」多用斋醮祈祷之法行之。 现行斋醮科仪基本上是 「沿袭明代整理的醮仪」 ,但也不是照搬下来,而是根据 「各派、各地域的习俗」而大同小异。正一道场法事地区性更大些;全真道场法事科仪在全国十方都大致相同,但也有些小异;闾山道场则融合了正一、全真、灵宝、与佛教之瑜枷等。所以,在同一法事的作法上甲地和乙地有不同处是不足为奇的。 道教的法师主要是「科仪的执行者」 ,是宇宙天地与人、神鬼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樑 (媒介) ,而媒介的核心主要是「意境」 「以意化境」或是「以境化意」。那么藉由经典文字,咒语、指法、步罡、书讳、坛场摆设布置 (含方位、颜色、器具、法具) 形成多方位沟通的媒介。 基本条件要了解「何种科仪」需要「何种经典」 、 「何种法会」需要「何种法坛」和「如何布置」 的基本功。所以道教的 「斋教法师」其实仅是 「科仪的执行者」 ,是有分门别类的,简言之是分科的,不同科别做不同工作内容,并非外界的认知以为法师什么都懂,他不一 定懂风水地理,而懂风水地理者不一定会施作科仪,会爬刀梯者也不一定会执行科仪 (爬 刀梯的典故另行说明) ,很会执行科仪者不一定有胆识爬刀梯。 所以,道教执行者应着重「藏书」的研读,任何事务的执行应合乎逻辑,能述之源头、依据为何? 方不致积非成是或是是非非,当然更要学习谦卑、自省、愿意与人分享、赞扬别人的态度,更要学会保重自己、尊重别人的态度,才不枉学道。何谓诵经 诵经是很抽象的名词,并非一定要将经文以「唱」的方式呈现才叫做诵经,只要从口中「唸出」 「咏出」的都可以称之为「诵经」 。加入「唱」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仅是增加他的「生动性」 ,在道教最早由「寇谦之」祖师将经文辅以「乐谱」以唱的方式来诵唸经文; 后来又根据「经典的意涵」以尊崇、惊叹、悲伤或是以轻快欢乐、庄严隆重的「情境方式」 来表达其意境。更严谨者将曲分为「阳韵」和「阴韵」以区分彼此的不同。 诵经又可区为唱、咏、唸的不同形式呈现,三者分别用于「赞」 「述」 「偈」 「咒」等等。歌唱性较强的「唸经」通常称之为「韵」或「韵腔」 。咏则用于举天尊或是特别强调「经文中的要义」时以咏的方式呈现,但是,完全以「口白」的方式呈现亦可,并非一定要以何 种方式呈现才叫诵经。而且不该以故弄玄虚、含糊不清的韵律诵读经文,致使大众难以听懂。 时至今日,广大的教徒在「诵经时的唱韵」已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很难说哪一种唱韵是正统?我们只能说都对,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传达经典的意涵」给众生?才是我们需要考量的。不过,为了配合地方民俗、民情,在唱诵上还是需要作适度的区分,例如民家的「丧事科」和庙宇、家庭的「吉祥法事科」应有所区分才不致让人混淆不清。现今常用的诵经唱韵简述如下:(一)龙华韵:龙华科仪、唱唸并行、唱运慢、韵律庄严中带哀悽、圣诞敬献为其特色。台湾中部地区以C调为主。(二)沙文韵:沙文科仪、唱唸并行、唱运快、韵律活泼轻快、变调多样,出家与在家者皆使用、出家者的唱诵韵味深沈低亢、在家修者唱诵较轻快但吵杂、各拥特色。(三)通俗韵:如一贯道、皇母组织、佛号音乐等,以一般流行音乐加入诗词、在诵唱上并无严格规定阳事与幽事的区别。(四)正一韵:起源中国北方、东汉张道陵天师所创、为道教科仪创立始祖、唱韵活泼多元、打击乐器为其特色。各地域配合地方民俗为特色。(五)全真韵:起源中国南方、元末王重阳祖师所创、兼收男女道众,在科仪上较为稳重、 以打击法器为主,唱韵共六十四首、俗称十方韵,分阳韵与阴韵。阳韵为吉祥法事、阴韵为丧事或幽事科仪为主。(六)灵宝韵: (七)闾山韵:发源于闽南,分为科仪派与法主派、科仪派又分为红头与乌头两种、红头专司吉祥庙会、家庭法事、乌头专司丧事、两者有明显的分际、奉徐甲真人为祖师及许逊祖师。法主派为三奶夫人、以陈靖姑为代表。 当然还有许多的教派难以一一举例,在此仅举一些现今台湾各地常见诵经唱韵的例子。那么,严格说来并无所谓「宗教音乐」或是「道教音乐」 ,宗教家 (教徒) 将音乐导入经典的诵唸,被称为宗教音乐。尤其在仪式进行时搭配音乐 (乐器) 的演奏,更能带动宗教活动 (道场) 的氛围。何谓道教科仪.pdf(108.66 KB, 下载次数: 10)2014-1-26 12:53 上传点击文件名阅读权限: 10…ptg .看重确定要买的前提,联系看图,非诚勿扰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宗教仪式与文化传统。在道教的宗教实践中,科仪和诵经占据着核心地位。科仪指的是一系列由道士主持的宗教仪式,用以祈福、驱邪、祭祀等,而诵经则是通过诵读道教经典,达到净化身心、沟通天地的效果。本文将从道教科仪的起源与发展、科仪的基本内容与形式、道教诵经的意义与作用、以及道教科仪与诵经的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全面解析“何谓道教科仪与诵经”这一主题,旨在为读者揭示道教宗教仪式与经典的深刻内涵。
1、道教科仪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科仪作为道教宗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层面,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仪式体系,但一些与祭祀、祈福等有关的仪式活动已初见端倪。道教正式的科仪体系则是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形成的,这一时期道教开始明确其宗教身份,并开始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科仪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道教的宗教仪式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唐代是道教科仪的黄金时期,许多经典的宗教仪式和科目都在这一时期定型。例如,著名的《天师道科仪》和《正一科仪》均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些科仪至今仍广泛流传。
进入明清时期,道教科仪的形式更加规范化,各种不同派别的道教宗教仪式逐渐得到推广和传承。各个道教派别根据其教义和传承,形成了不同的科仪样式,例如全真道的科仪与正一道的科仪就有显著的区别,但它们都保持了高度的仪式感和规范性。可以说,道教科仪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宗教仪式的逐步规范化,也反映了道教教义和哲学思想的不断深化。
2、道教科仪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道教科仪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祈祷、祭祀、驱邪、安宅等多种形式。每一项科仪都由专业的道士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进行主持,科仪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沟通天地神灵,求得天命的庇佑。常见的科仪有安宅科仪、超度科仪、祈安科仪、消灾科仪等,这些仪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
在道教科仪的仪式中,常常使用到各种宗教道具,如香炉、法器、符咒、太极图等。道士在举行仪式时,往往需要身着道袍,手持法器,依照严格的步骤进行各种动作,以确保仪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每一步的动作、每一项道具的使用、甚至每一段的诵读,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道教科仪的形式通常具有较强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仪式的开展往往伴随着音乐、诵经、鼓乐等多重元素。这些形式和内容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通过科仪的实施,不仅能够达到宗教的目的,也能够在心理和情感层面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精神寄托。
3、道教诵经的意义与作用
道教的诵经传统源远流长,诵经不仅是道教修行的一部分,也是道士与信徒进行精神沟通的重要手段。诵经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诵读经典文字来净化身心、祈求神灵庇佑、积德消灾。道教经典的内容丰富,包括《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灵宝大法》等,每部经典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在道教的日常修行中,诵经是维持与天地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修行者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联系。这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精神修炼的过程。道教经典中的道理,不仅是信仰的指导,更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道教诵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驱邪祈安。在许多道教科仪中,诵经被作为驱赶邪祟、消除不良运势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农历新年、上坟祭祖等节庆日,诵经是祭祀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诵经,可以为亡灵超度,为家庭成员祈福,甚至为整个社区带来平安。
4、道教科仪与诵经的相互关系
道教科仪与诵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仪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仪式动作和形式来表达宗教意图,而诵经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科仪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文的诵读。例如,在进行超度仪式时,诵读相关经典的经文能够帮助亡灵早日解脱,往生净土。再如,祈安科仪中的诵经部分,便是通过经典文字的力量来驱逐邪祟、保佑安宁。
科仪与诵经的结合,体现了道教对语言和行动的双重重视。在道教的宗教实践中,语言有着特殊的神秘力量,通过诵读道教经典,能够激发出与天地神灵之间的深刻共鸣。而仪式的动作和形式则是这一语言力量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道教宗教仪式的宗旨。
此外,科仪中的诵经部分通常会按照严格的法度进行,具有固定的节奏和结构。这些节奏和结构的安排,既是为了增强仪式的庄严性,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文的作用。在道教仪式中,科仪与诵经的结合,正是道教独特的宗教文化和修行方式的体现。
总结:
通过对道教科仪与诵经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科仪不仅是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性和仪式感展现了道教对自然、神灵和社会的敬畏。而道教诵经的意义远不止于语言的表达,它承载着修行者的信仰与愿望,具有净化身心、祈求庇佑的独特作用。科仪与诵经的结合,形成了道教宗教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彰显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道教科仪和诵经,作为道教宗教实践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道教信仰的发展,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两者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道教的宗教文化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