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广东通志》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 清阮元修 陈昌齐 刘彬华 江藩、谢兰生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广东省地方志,清道光广东通志,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清阮元修,陈昌齐、刘彬华、江藩、谢兰生等总纂。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属江苏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曾任山东、浙江学政。嘉庆、道光年间,历任官兵部、礼部、工部、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为体仁阁大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加太傅衔,二十九年(1849)病逝,终年86岁。阮元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其学问博及经史、小学、天文、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精于训诂、考证之学。曾先后修纂了《道光重修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曾与江藩等人修纂《扬州图经》。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绍熙仪征志》、《嘉庆真州志》。阮元提出不少修志理论,论述多收于其着述《研经室集》中。陈昌齐(1746-1824),字宾臣,一字观楼,广东海康人。乾隆三十五、三十六年(1770、1771)联捷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转河南道监察御史。迁兵科给事中,出浙江温处道。掌粤秀书院二十多年。修《雷州府志》、《海康县志》,总纂《广东通志》,草禀略定即归,至家二十五日而卒。其生平精考据学,参订经籍多为辩正,着述有《吕氏春秋正误》、《淮南子考证》、《荀子考证》等。刘彬华(1770-1829),字藻林,号朴石,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授庶吉士、散馆编修,任端溪书院、越华书院主讲二十六年,其着有《永安县三志》、《阳山县志》、《阳春县志》、《岭南群雅集》。江藩(1761-1831),字子屏,号郑堂,晚又号节甫,甘泉(今江苏扬州)人,一生清贫,较长时间充阮元幕僚。其治学范围广泛,着述较多,着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对学界影响很大。辑纂《扬州图经》,编纂《嘉庆扬州府志》、《校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一卷。谢兰生(1774-1846),字佩士,号澧浦,别号理道人,广东南海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任广东羊城、粤秀、越华、端溪书院讲席。编纂《南海县志》,着有《北游记略》、《常惺惺斋诗文集》等。嘉庆二十三年纂修《一统志》,各省应入《大清一统志》事宜,应造册补送。而雍正八年修本,未订正疏误之处,且已九十余年未续纂,故开局纂修《广东通志》,历时三年于道光二年(1822)完成。《广东通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全书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共二十六门,为:训典、郡县沿革、职宦、选举、封建、舆地、山川、关隘、海防、建置、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宦绩、谪宦、列传、杂录十九项。金石略记至元代,前事略和谪宦录记至明末,沿革、职官、选举、宦迹及列传均书及清代。该广东通志仿谢蕴山《广西通志》体例,略有增减,最称精善。参与修志皆当时着名学者,而阮元藏书极为丰富,足供修志稽考采录。现存六种《广东通志》中该广东通志为最佳本,海内推之为善本。各地修志多仿此体例,影响较大。此广东通志优点旁征博引,考古加详,载录详明。不足之处,一,前事略不收本朝,缺清初至嘉庆粤省大事。二,艺文略不收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所列粤人禁毁书。三,岭蛮沿用明嘉靖《黄通志》中夷情,时隔二百六十多年,已诸多变化但未予修改补充。四,广东海图过略、各县分图仿旧图较多。该广东通志最早版本是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此版片藏于学海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炮火攻打广州城,版片遭毁。史澄等倡议重列,史澄、谭莹、陈澧任总纂,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粤东省城富文斋、萃文堂重刻,史澄于目录后附识。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纂地方志需要深入调研、广泛征集资料、系统整理信息,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字的精练和表达的准确。地方志的编纂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完成一部内容全面、权威可靠的地方志。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主要对《道光广东通志》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清阮元修、陈昌齐、刘彬华、江藩、谢兰生等人的编纂工作进行详细探讨,并特别关注其PDF电子版的地方志下载。通过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分别从《道光广东通志》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特色以及PDF电子版的获取与利用这几个角度,全面分析其学术价值与实用性。本文将不仅回顾这部地方志的历史地位,还会探讨其数字化版本如何为现代研究和地方文化传承提供新的便利。最终,总结出《道光广东通志》对地方历史的贡献,并简要说明电子版下载的便利性和重要性。
1、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
《道光广东通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其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是理解其内容和意义的关键。首先,地方志的编纂通常是为了记载地方的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详细资料,旨在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参考。道光年间,正值清朝末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道光广东通志》的编纂尤为重要。
广东作为当时的南方重地,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但在社会动荡中,许多历史资料未能得到有效保存。因此,阮元、陈昌齐等一众学者通过地方志的编纂,意在保留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广东地方的民情、物产、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也使得《道光广东通志》成为了研究广东历史的宝贵资料。
另外,清代的地方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及民俗的详细记录方面。《道光广东通志》的诞生,不仅仅是地方志的传统延续,也是清代学术界对地方历史的集中梳理与总结,它的出现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并为地方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框架。
2、编纂过程与主要人物
《道光广东通志》的编纂工作由阮元、陈昌齐、刘彬华、江藩、谢兰生等一批学者共同负责。这些学者在清代的学术界均有极高的声望,他们的参与保证了该部地方志的学术质量与权威性。阮元,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与地方志编纂专家,他不仅在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还亲自督导了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陈昌齐与刘彬华则是主要的地方史学者,他们在地理、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研究为《道光广东通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江藩、谢兰生等学者则在资料的收集与地方细节的整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整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耗时多年,涉及的内容庞杂,编纂过程中几度调整,最终成就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地方志。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地方志不仅仅是单纯的地方记录,它的编纂过程也反映了清代学术界的整体风貌。学者们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撰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清代学术的严谨性和传统,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3、内容特色与学术价值
《道光广东通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其内容涉及了广东省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经济状况、民俗风情、历史人物、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尤其在地理与经济方面,地方志详细记录了广东的山川河流、资源分布、农业产值等,为研究清代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记录的历史数据上,还在于它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各类社会现象。比如,广东的风俗、民情、以及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都被详细描绘,这对于理解清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道光广东通志》还具有较高的地方文化研究价值。对于广东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来说,它的地方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道光广东通志》不仅为广东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后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4、PDF电子版的获取与利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面临着数字化转型。《道光广东通志》的PDF电子版正是这种转型的产物。电子版的推出使得这部巨著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不仅方便了学者们的查阅,也让更多的普通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历史文化瑰宝。
通过网络平台,读者可以方便地下载到《道光广东通志》的PDF电子版。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地方历史爱好者,都能够通过电子版获取所需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促进了地方志的普及,也推动了地方历史研究的数字化进程。
此外,电子版的优势还体现在它的便于检索与存档。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特定内容,而不必翻阅厚重的纸质书籍。这种便捷性无疑提高了研究效率,也使得《道光广东通志》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利用价值得到了最大化。
总结:
《道光广东通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广东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也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数字化进程的推动下,PDF电子版的出现让这部地方志更加易于获取,并为广大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还是在地方志的现代化利用上,《道光广东通志》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学术价值。
总之,《道光广东通志》不仅是广东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清代社会的重要资料。随着PDF电子版的普及,它的价值将继续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