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民国东莞县志》全一百零二卷首一卷 陈伯陶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广东省东莞市地方志
书名:民国东莞县志
卷数:全一百二卷首一卷
作者:陈伯陶等纂修
版本: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231.96 MB
页码:2021双页
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中堂风涌人。广东东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刘福姚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和议之后,伯陶随帝后还京。此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的方言学堂并创办,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五月,见朝局日非,告养母归。次年,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 1911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伯陶逃往香港九龙。民国二年(1913)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在港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振兴国学,潜心着述。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终成《儒林》、《文苑》两传。其着述甚丰,有《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录》4卷、《宋东莞遗民录》2卷、《明季东莞五忠传》2卷、《袁督师遗稿》3卷、《增补罗浮山志》5卷、《东莞县志》98卷附《沙田志》4卷等,尤以《胜朝粤东遗民录》和《东莞县志》最有价值。据考证,陈伯陶是中堂镇凤冲村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探花,也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曾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陈伯陶一生着述丰富,《东莞县志》出自其手。
陈伯陶等纂修的《东莞县志》首先,对岭南尤其是东莞历史文献发掘、整理、保存、流布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清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高压政策,文字狱之风盛行,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查禁销毁,明末史料及明代遗民的着作荡然无存。被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几本书,由于年代久远,如凤毛麟角。陈伯陶通籍后,曾师从顺德藏书家李文田,”亦好收明清间野史,及万历后诸家奏议别集。”(伦明)他广为搜罗,多方钩致,从方志、史乘、族谱、专集中剔抉爬梳,辑成明代遗民三百一十二人传记。凡前人记载有误的,详细考证,以按语示之。保存了不少明末清初史料,为今天研究明末清初广东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参考。(杨宝霖)陈伯陶辑刊《聚德堂丛书》(陈伯陶室名”聚德堂”),收入其父子及族人着作共十二种,《宋东莞遗民录》和《胜朝粤东遗民录》即录入其中。族人着作中,有陈琏《琴轩集》,原作三十卷,遗稿散佚,后由作者玄孙蒐集付梓,此本从中钞编为十卷,其己见《图书集成》诸书者不再录补。还有世称”东莞学”的陈建着作三种:《学蔀通辩》详述”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明象山阳儒阴释之实,明佛学近似惑人之实”。”于朱陆二家同异之考尤极精详。”(陈伯陶跋)陈伯陶以所得稿本与东莞旧刻本互补而成;《治安要义》和《拟古乐府通考》均据作者玄孙重刻本付梓,其中《治安要义》”任官议”后有缺文,但无从校补,《拟古乐府通考》诗中有讹脱,陈则从所得何燕泉音注本加以校正补充。丛书中《陈献孟遗诗》和《悬榻斋集》原本均失,是采集各书汇钞而成。《陈献孟遗诗》作者陈阿平,有《钵山堂集》收入《四库提要》,《悬榻斋集》作者陈履,是浮邱诗社同人,同为当时所推重。各书后多附有辑者陈伯陶所写跋语,说明版本由来、校补情况等,对后来研究者大有裨益(谭赤子)。
其次,《东莞县志》集众家之大成,居功至伟。东莞志自元代皇庆年间(1312—1313)陈庚创《宝安志》以后,经明代庄恭、陈琏、卢祥、刘存业、谢邦信、张二果,清代李作楫、周天成、彭人杰等人修纂,日趋完备。但或因陋就简,或语有避忌,都瑕瑜互见,珉玉杂陈,不当人意。1915年春,陈伯陶应邑人叶湘南之邀,在九龙设修志局,用东莞明伦堂经费,组织乡贤黄芗池、钟碧峰、徐铁俦、陈少莱、苏选楼、陈莲伯、黄耆封等数十人,修成《东莞县志》,”阅六载方成,凡九十八卷附沙田志四卷,合一百三十余万言。”并附《沙田志》四卷。对东莞明伦堂的地产—万顷沙六、七百顷沙田的缘起、历史、管理、用途等作了详细的叙述,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东莞志书,以此为最,体例仿阮元《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但远出邻县志书之上,成为东莞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县志记录了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了解该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民国东莞县志》全一百零二卷首一卷的相关内容,重点讨论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陈伯陶的贡献、PDF电子版的获取途径,以及地方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使用意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这部地方志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保存地方历史、促进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还将提供有关如何下载这部地方志电子版的相关信息,帮助对东莞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
1、《民国东莞县志》概述
《民国东莞县志》是民国时期东莞地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记载了东莞县自古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部地方志在民国初期由陈伯陶等人主编,历时多年完成。东莞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县份,其地方志不仅仅是对地方历史的回顾,更是研究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
这部地方志的全书共计一百零二卷,内容详尽、结构严谨。书中既包含了东莞的自然地理概况,也有大量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尤其对于东莞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为后人了解东莞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伯陶作为该志的主要纂修人,他的学术背景和历史知识深厚,是促使这部地方志顺利完成的重要力量之一。在陈伯陶的带领下,《民国东莞县志》充分展现了东莞县的历史积淀及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地方志学的一个经典之作。
2、陈伯陶的历史贡献
陈伯陶,字敬臣,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者、地方志学家。他作为《民国东莞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其学术成就不仅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上得到了体现,也在广东省地方史学界占据了重要位置。陈伯陶在编纂过程中,注重史实的考证与整理,力求全面反映东莞县的历史面貌。
陈伯陶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东莞地方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地方志对于保存地方历史、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确保每一条历史记载都准确无误。在他的主导下,《民国东莞县志》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历史记述,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丰富的地方特色。
此外,陈伯陶还积极推动地方志的学术研究,他的努力和贡献为地方志的编纂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民国东莞县志》作为他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至今仍然是东莞历史研究的基石。
3、PDF电子版的下载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版所替代,《民国东莞县志》也通过电子化的方式便于读者获取。目前,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下载这部地方志的PDF电子版。这一电子版不仅能够节省纸张,还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传播速度和广泛性。
在下载电子版时,许多学术网站和地方文化研究平台都提供了《民国东莞县志》的下载服务。通过访问这些平台,用户可以选择需要的卷册进行下载,同时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些平台还提供了该书的详细目录,方便读者选择具体章节进行研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平台提供了免费或付费的电子版下载服务,但用户在选择下载渠道时应确保平台的合法性和资料的正版性。避免下载到未经授权的盗版资料,这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地方志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地方志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集合,它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民国东莞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承载了东莞历史的脉络,展现了东莞人民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历程。对于现代人而言,地方志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还能提供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尤其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方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地方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保存了地方的历史记忆,还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击的智慧。《民国东莞县志》就通过细致入微的记载,揭示了东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为我们研究地方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更重要的是,地方志对推动地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总结与传承,地方志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历史基础和文化灵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总结:
《民国东莞县志》不仅是东莞地方历史的真实写照,它更是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的珍贵记录。陈伯陶等学者通过多年努力,精心编纂了这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地方志。通过电子版的传播,这部地方志的研究和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在现代社会依然至关重要。《民国东莞县志》通过细致的历史记录和丰富的地方特色,不仅为后代研究东莞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也为我们理解地方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