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桂林市《民国灌阳县志》全二十四卷 林芾桢修 蒋良术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广西省桂林市灌阳县地方志
书名:民国灌阳县志
卷数:全二十四卷首一卷补编一卷
作者:林芾桢修 蒋良术纂
版本:民国三年刻本
格式:据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文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193.88 MB
页码:754双页
广西省桂林市灌阳县地方志,民国灌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补编一卷,于凤文等修;蒋良术等纂,民国3年[1914] 刻本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灌阳县历史悠久,但自公元前168年西汉年间建县以来,灌阳县作为一个县级单位,经历了好几次的存废,因此,保存的历史资料并不是十分地完整,据记载,最早的灌阳县志,是明朝嘉靖六年版(1527年)的县志,可惜遗失无存。在此之前一千多年,灌阳县都不存在一部记载灌阳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地方志。现存最早的灌阳县志,是清康熙四十七年版(1708年)的,距第一版的灌阳县,时间已过去181年。之后,还搞了一本道光24年版(1844年)的灌阳县志,增加记录了136年来所发生的事迹。七十年之后,时间来到民国,在民国三年(1914年),出了一版灌阳县志。最可惜的是灌阳大儒,德里人蒋士奇是花了几年时间,编纂出的民国31年版(1942年)灌阳县志初稿,在国民党撤离灌阳时遗失,这对灌阳的历史研究来说,是难以挽回的损失。解放之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十年之后,才出了1995年版的灌阳县志。从1914年到1995年之间的八十多年,是灌阳县变化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段,然而,记录的资料又比较残缺,可以说是灌阳历史研究的断层。所以,灌阳本来就不多的几版县志,丢的丢,弃的弃,竟有二版无影无踪。
纵观灌阳历史,灌阳之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县志,与灌阳县的几次撤并有关。
灌阳县古称观阳,最早的一次县废,发生在隋开皇十年(590年),与洮阳县合并,称为湘源县。
仅仅27年之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湘源县分出来,复置县制,但县名从观阳改为灌阳。
唐武德七年(624年)县废,并入湘源县。仅过了51年,上元二年(675年)又恢复县制。
五代十国,天下纷争,939年县废,并入清湘县,这个清湘县,是由湘川县改名而来,而湘川县,又是从湘源县改名而来。
又过了25年,宋乾德二年(964年)复置为县,隶属荆湖南路全州。当时全州这个州,管辖清湘和灌阳二个县。
在此之后,灌阳县再也没被撤并。明洪武九年(1376年),全州路降为州,清湘县被撤并,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全州接替清湘县的辖地,还管着一个灌阳县,同时被永州府管辖。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征南将军韩观奏请,将全州改隶广西桂林府,其中还包括所管辖的灌阳县。至此,全州和灌阳脱离了湖南,加入了广西的管辖。这里有一个问题,按1995年版的灌阳县志,改隶桂林府的时间是明洪武二十八年,即1395年,灌阳作为一个当时受全州所管辖的县,不太可能全州和灌阳分批改隶桂林府,那么,到底哪个时间是正确的呢?
总结一下,灌阳县曾经三废三立,县废的时间其实也并不长,三次加起来,一共才103年。
全州这个名称,并不是古已有之,而是直到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南楚君王马希范置全州,才有全州这个名称。到了清朝,灌阳脱离了全州的管辖,全州是全州县,灌阳是灌阳县。从五代十国的939年开始,直到清朝建立,灌阳一直被全州管辖了近五百年。全州从一个路府降为州府,也存在了四百年。全州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州,只管辖二个县,即原来的湘源县和灌阳县。
灌阳县多次建了又废,废了又建,但县境范围却没多大的改动。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县境范围有了一次较大的变化,灌阳县与全州县来了一个大交换。原灌阳县管辖的斜水、上马山、下马山、铁厂、苏木水、古木坪、瓦屋、周家水、吊水坪、沙坪、班周、雷公岩、油麻石、篮口、北斗街等自然村划归全州县管辖,全州县的立田、潮水庙、罗塘、马正发、白竹山、宅头、铁炉头、破塘、大龙、深浦源、流溪源、上乌石江、竹岭脚等自然村划归灌阳县管辖。从面积上来看,这次交换,灌阳县占了点便宜,所得的面积要大一点。还是,深浦源和流溪源这二个地方,是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特别丰富的区域。
总的来说,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和传播,可以增进人们对各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共同努力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围绕广西省桂林市《民国灌阳县志》全二十四卷林芾桢修、蒋良术纂的PDF电子版地方志展开详细分析。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民国灌阳县志》的背景和历史价值。接着,从四个方面对该地方志的内容、结构、修纂过程以及电子版的传播和下载方式进行深入探讨。文章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民国灌阳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电子版进行获取与利用。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该地方志的学术意义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1、《民国灌阳县志》概述
《民国灌阳县志》是广西省桂林市的地方志之一,历史背景可追溯至民国时期。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初,由林芾桢主修,蒋良术纂修。两位编修者都在当时的地方文化、历史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声望。该志的编纂跨越了20多年的时间,是对灌阳县地域历史、风俗、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总结。
《民国灌阳县志》共分为二十四卷,内容涵盖了灌阳的地理、历史、行政区划、文化艺术、宗教、风俗等多个领域。每卷内容详尽,资料丰富,尤其在描述当地的民间传说、风物志等方面,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广西地区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通过该地方志的编纂,能够看到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特点及地方文人的文化传承思想。这部地方志也因此被认为是研究桂林地区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2、编纂过程与修订特色
《民国灌阳县志》的编纂工作起初由林芾桢主修,后由蒋良术负责纂修。林芾桢在地方志的编纂上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而蒋良术则凭借其在地方文化、历史学的扎实功底,确保了该志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两位主编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保证了地方志内容的科学性与史实性。
在编纂过程中,《民国灌阳县志》遵循了严谨的史料考证方法,尤其注重了资料的来源可靠性。例如,在撰写历史篇章时,编者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考证和对口述历史的整理,使得历史叙述更具真实性。此外,地方志还特别注重民间传说与口述历史的保存,这些内容充实了地方志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地方志相比,《民国灌阳县志》在修订中增加了大量与当地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民俗传统相关的篇章,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得该志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更是一本记录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料。这种修订特色在当时的地方志中颇为少见,也为后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3、PDF电子版下载方式与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向电子版转化。《民国灌阳县志》的PDF电子版正是为了方便更多人获取这部宝贵的地方志资料而诞生。该电子版保留了纸质版的所有内容,且由于其电子化的特性,可以在不同设备上随时阅读与研究。
PDF电子版的下载方式相当便捷。用户只需在一些地方志电子版网站或相关数据库中搜索“民国灌阳县志”,即可获取该志的下载链接。下载后的电子版支持搜索功能,用户可以轻松查找到所需的特定内容,这比传统的纸质版更加高效和便捷。
不仅如此,PDF电子版的出现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学者可以通过全文检索功能快速获取相关的历史或地理信息,也可以利用电子版的复制功能,方便地将有价值的资料摘录和整理。此外,电子版也让该地方志的传播不再受地域限制,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都可以方便地获取这份历史珍宝。
4、《民国灌阳县志》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民国灌阳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承载了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在历史学领域,这部地方志为研究灌阳县的历史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尤其是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其次,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灌阳县志》在民族学和文化学研究方面也有着显著的贡献。地方志中不仅记录了当地的地理、民间习俗、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灌阳地区的宗教信仰、节庆活动、民间传说等,这些内容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民国灌阳县志》对后代的地方志编纂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它的修订方法、内容安排、史料考证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学术界如何编纂地方志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实践参考。
总结:
《民国灌阳县志》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志,为后代学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其编纂过程的详细探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地方志在保存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而通过电子版的传播和下载,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志。
综上所述,广西省桂林市《民国灌阳县志》的电子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资源,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和学习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