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乾隆如皋县志》三十二卷 清 郑见龙修 周植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江苏省南通如皋市地方志
书名:乾隆如皋县志
卷数:全三十二卷附录一卷
作者:清 郑见龙修 周植等纂
刊印:清乾隆15年(1750)金陵徐尔章刻本
史部:方志类
格式:据日本馆藏原书原貌彩色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国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217MB
页码:814双页
备注:乾隆如皋县志原本存世极为稀少,国内已十分难觅其踪迹,此本为日本珍藏孤本,书本完整且字迹清晰高清,实属非常珍贵罕见。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地方志,乾隆如皋县志,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郑见龙修,周植等纂 乾隆15年(1750)金陵徐尔章刻本。附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着录。见龙,字宇文,清浙江淳安人,乾隆9年举人,12至15年任如皋知县。植,昆山人,乾隆10年进士,时任如皋雉水书院院长。当时,宪命纂修邑志,郑见龙聘周植率士绅详慎采辑,核诸前志而成。乾隆如皋县志卷1星土志(图附),沿革志(表附);卷2建置志(城池并图、官署并图、仓廒);卷3疆域志(乡、都、场、镇、铺、街、巷、坊、桥、井、形胜)、方俗志(冠服、婚姻、丧祭、岁时、方言);卷4河渠志(运盐河、串场河、窑子河、通江河、范公堤、江、海、山、图附)、卷5秩官志(表附);卷6~7选举志;乾隆如皋县志卷8~9民赋志(户口、田赋、沙田并图、群田、徭役、蠲邮);卷11~12学校志(学制并图、崇祀、礼典乐舞、书院并图)、卷13军政志(镇戍、营堡并图、防倭并图);卷14~15祠祀志;卷16盐法志;卷17~18食货志;卷19~20艺文志;乾隆如皋县志卷21~23名迹志(园、亭、斋、堂、楼、轩、屋、居、宅、池、井、原、墓义冢附);卷24祥祲志;卷25名宦传;卷26~28人物传、卷29忠烈传、孝友传;卷30儒林传、文苑传、武勋传;乾隆如皋县志卷31义行传、隐逸传、流寓传、方技传、方外传;卷32贞节传、附录(旧志序)。乾隆如皋县志书前有见龙《序》,纂修姓氏,凡例。每卷卷首冠以小序,卷末赘以赞语,行文关要处加按语。在方志理论方面崇尚史观。《序》称;“立纲以提其要,胪目以比其繁,窃于史例,庶几近之”。乾隆如皋县志人物选载较为严谨;民赋赠减,“今昔备载”;《食货志》中析出《盐法》1门,独立成卷;县境内摩诃山没入江中,仿郦道元《水经注》体,以水为主,以山为附;旧志《山川》卷改设《河渠志》。民国时人称扬它“精核有体”。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县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传统。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江苏省南通市的《乾隆如皋县志》是清代地方志中的重要一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该志书由郑见龙修、周植纂写成,内容涵盖了如皋县的地理、历史、人物、风俗等多个方面。全书共计三十二卷,不仅记录了地方的历史沿革,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电子版PDF格式的地方志资料,现代人可以更加方便地查阅这一宝贵文献资源。本文将从《乾隆如皋县志》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价值与电子化传播等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其对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
《乾隆如皋县志》是清代乾隆时期地方志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不仅是研究如皋历史、文化的必备资料,也是了解清代地方社会和行政制度的关键性文献之一。该志书在清代地方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背景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息息相关。乾隆时期是清朝的盛世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和鼓励,各地的地方志几乎都有所问世。
《乾隆如皋县志》的编纂时间恰逢清代地方志编纂的黄金时期,地方志作为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起到了传承与整理历史记忆的作用。地方志的编纂不仅仅是对地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地方治理、文化传承、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全面记载。因此,《乾隆如皋县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如皋作为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重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志书通过对如皋历史的详细记载,帮助后人了解如皋从古至今的变迁。其内容涵盖了历史事件、人物事迹、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成为地方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
2、编纂过程与主要人物
《乾隆如皋县志》的编纂者主要是郑见龙和周植,他们是清代学术界的两位著名人物。郑见龙作为地方学者,深谙如皋的历史文化,具备广泛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周植则是一位集历史学者、地理学者、文化学者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地方志的编纂中,还体现在对当地文化与风俗的深入了解。
编纂该志的过程持续了多年,郑见龙和周植多次走访各地,广泛征集史料,整理出如皋的各类历史资料和地方文献。他们深入挖掘如皋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重要人物事迹,并根据史实进行严谨的考证。如此庞大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需要大量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可以说,这部地方志的完成,离不开两位编纂者的辛勤劳动和卓越学识。
在编纂过程中,郑见龙和周植严格按照当时的地方志编纂标准进行,他们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十分重视地方志的可读性与实用性。为了确保志书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他们还聘请了许多地方学者共同参与资料的整理与撰写。这种严谨的编纂态度使得《乾隆如皋县志》不仅具备了学术价值,也具有了较高的文学价值。
3、内容价值及学术意义
《乾隆如皋县志》内容极为丰富,覆盖了如皋县的方方面面。首先,在地理方面,该志详细描述了如皋的山川河流、土地资源等自然环境,帮助后人了解当地的地理优势与自然条件。其次,在历史方面,志书记录了如皋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地方英雄人物的事迹。例如,志书中提到的历代地方官员、文化名人的事迹,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当地的政治历史,还为研究清代地方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此外,志书还详细记录了如皋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重要资料。尤其是在民俗部分,志书通过对节庆活动、风俗礼仪的详细记载,使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结构。
对于学术界来说,《乾隆如皋县志》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为地方史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还为后代学者提供了研究清代地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丰富素材。该志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地方史的研究上,也为研究清代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与地方经济的变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电子化传播与现代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转向电子化形式,而《乾隆如皋县志》的PDF电子版则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将这部地方志转化为电子版,使得这部重要的文献资料能够更加方便地传播与查阅。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通过电子版迅速获取该志的相关信息,大大提升了其利用效率。
电子化不仅仅是对纸质书籍的简单转化,更是为地方志的传播与保存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电子化,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检索与比对,为学术研究提供更高效的工具。此外,电子版的传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任何有网络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下载这部地方志,进一步提高了其普及性和影响力。
在今天,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将《乾隆如皋县志》等地方志通过电子化方式保存,不仅有助于传承地方文化,还能为后代提供更多研究的线索和素材。这种电子化的传播形式是历史文献保存和利用的一种创新,也为地方志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结:
《乾隆如皋县志》不仅是清代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皋县历史文化的宝贵记录。通过郑见龙与周植的辛勤努力,这部地方志详细记录了如皋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电子版PDF的传播形式,使得这部宝贵的历史文献更加容易被当代学者和普通读者所利用。
总之,《乾隆如皋县志》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其电子版的传播也为地方志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一电子版的传播,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如皋的历史文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地方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