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民国太仓州志》二十八卷 王祖畲 钱溯耆纂修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民国太仓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祖畲,钱溯耆等纂修,王祖畲续纂民国8年(1919)刻本。祖畲,生平已见前。早在光绪2年(1876),知州吴承潞设局修志,叶裕仁、王志畲等纂成太仓州及镇洋县《志稿》先藏于州署,拟待其余州属各县志稿完成汇辑成书,后嘉定,宝山、崇明各刊新志,而太仓、镇洋志稿迁延未能刊行。光绪30年(1904),王祖畲、钱溯耆等再据前稿稍作增益,重订成《太仓州志》30卷,《镇洋县志》12卷,仍未能刊刻问世。民国初续修,王祖畲任总纂,不另定体例,于每卷下注明“原修”与“续修”以示区别。于民国8年刊行。此时州的建置已取消,与镇洋合为太仓县。因断限止于宣统3年(1911),所以仍称《太仓州志》。全志首有洪锡范、温绍梁、卢鸿钧、冯如衡4《序》,次为《凡例》、《纂修姓氏》,再次为目录、舆图。图有州县境全图、浏河图、七浦图、杨林图等。卷1~2封域:建置、沿革、四至、分野、高度、山冈、墩、形胜、古迹、第宅园林、坟墓、寺观;卷3风俗、节候、方言、物产;卷4营建;城池、坛庙、公署、驿馆、试院、学堂、仓廒、坊巷、里铺、市镇、桥梁;卷5~6水利:水道、开浚、海塘、闸座、治水议、开河规制、筑岸;卷7赋役:户口、徭役、乡都、科则表、田赋、解支、蠲赈、蠲赈表、课税、学租、盐法;卷8~9学校、庙学、礼乐、学额、乡饮、学田、书院、社学、义塾;卷10选举:科贡表、武科表、荐举、特科、荫袭、封赠、例仕、卷11职官:官制、州县分治前文职表、州县分治后文职表、武职表;卷12名宦、台司、郡守、知州、倅贰、教职、武职、卷13~15兵防:营制、纪兵、防海议;卷16两卫:卫制、卫职、屯田;卷17~24人物:古今人传、艺术、杂传、流寓、方外、列女(节烈、贞孝、贤能、秀淑);卷26祥异;卷27~28杂记;卷末旧序。此志征引较为丰富,注明出处的就有《娄东耆旧传》,《复社纪略》、《朝野见闻记》、《星槎纪事》、《涌幢小品》,《沙溪志》,《平阳家乘》等一百余种,张采、钱谦益、吴梅村、祝允明数十家各种诗文一百多篇。略仿范成大《吴郡志》例,许多诗文以注的形式出现。原纂有谬误及引文有抵牾处,辄加“按语”详加考订。各门所记,较为翔实.由于太仓人文荟萃,刘家港又是出海口,故此书于郑和下西洋、复社、昆曲师录、清初乌龙会反清斗争、民俗的嫁娶、丧葬、四时习俗、以及物产、方言等方面,都有不见于他书的资料。如《风俗》中“其有爱女,或无子嗣,赘婿于家,或即受资为养老”的记述,可以见出太仓自古并不轻视生女。此种习俗,一直相沿至今,太仓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之所以远远低于邻近诸县,大约与此正有密切的关系。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挖掘和整理地方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这些文献和资料包括历史文书、史料、地方志、家谱、文物等,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通过对这些文献和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可以还原一个地方的历史面貌,揭示其文化底蕴和特色。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的《民国太仓州志》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志,涵盖了太仓地区在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各方面的详细记录。该地方志由王祖畲和钱溯耆两位学者纂修,共28卷,文献价值巨大,作为研究太仓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学术界和地方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民国太仓州志》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的应用和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地方志学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PDF电子版的下载价值进行评述。
1、《民国太仓州志》的历史背景
《民国太仓州志》是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地区的一部地方志书,编纂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和保存地方历史文化。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许多地方历史和文化面临遗失的危险,地方志的编纂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保存方式。太仓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行政区域划分,民国时期的《太仓州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太仓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开始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尤其是王祖畲和钱溯耆等学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地方知识,成为了这一地方志的主要编纂者。通过他们的努力,《民国太仓州志》得以在民国时期完成,并且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太仓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献。
该地方志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在民间和地方文化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方志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记录了地方的历史,还展示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成为了地方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民国太仓州志》在江苏省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民国太仓州志》的编纂过程
《民国太仓州志》的编纂过程是一项浩大的工作。首先,编纂者需要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古籍、地方文献、历史档案、口述历史等,这些资料的搜集不仅要精准,而且还要全面,覆盖到各个历史时期。王祖畲和钱溯耆作为主编,他们在编纂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术优势,深入挖掘太仓地区的历史文献和地方资料。
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的编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民国太仓州志》将太仓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按章分卷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叙述。每一卷都以清晰的主题进行划分,涵盖了从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史,还涉及到经济史、文化史、风俗志等多个方面,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使得《民国太仓州志》在内容上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和深刻的洞察力。
此外,编纂过程中的数据核实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为了确保历史资料的准确性,王祖畲和钱溯耆等人多次实地考察、访问地方志书的原始档案,反复核对各种资料和文献。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得《民国太仓州志》成为了具有高度可信度和权威性的历史文献。
3、《民国太仓州志》的内容特点
《民国太仓州志》的内容丰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首先,它详细记录了太仓地区的历史沿革。从古代的县制、府制到民国时期的州制,每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变动、政治制度的演变都得到了详细的叙述。此外,地方志还对太仓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进行了充分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全方位了解太仓的地理特色和人文环境。
其次,《民国太仓州志》还对太仓的经济社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太仓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都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地方志不仅介绍了太仓的农业生产情况,还涉及到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太仓的社会经济面貌。
最后,《民国太仓州志》还特别关注了太仓地区的文化历史,包括宗教、教育、民俗等方面。地方志的编纂者通过广泛搜集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宗教仪式等资料,为后代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太仓的传统节庆、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在地方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文化资料对于今天的文化研究和地方历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4、《民国太仓州志》在当代的应用和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国太仓州志》不仅在纸质版本上发挥着历史文献的作用,还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开放。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该地方志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访问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太仓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民国太仓州志》的电子版也为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管理和保护方式。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地方志可以实现更好的存档管理和保护,同时也为未来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数字化的《民国太仓州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地方文化现代化的体现。
此外,《民国太仓州志》在当代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推广价值。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将这部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课程的重要参考书籍,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也促进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同时,地方志中的丰富文化遗产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总结:
《民国太仓州志》作为一部地方志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详细记录了太仓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还反映了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还是在当代数字化转型中,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子版的发布,《民国太仓州志》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的传播领域。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多的学者和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这部宝贵的地方志资料,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