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民国南通县图志》二十四卷 张謇修 范铠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民国南通县图志
二十四卷张謇修,范铠纂,张謇续纂,孟森增订稿本,1921~1925年南通翰墨林印书局铅印本;1942年范彦份抄本;1964年南通市图书馆油印本。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早年名吴起元。江苏南通人。光绪20年(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苏咨议局议长、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等职。袁世凯称帝,弃职南归,致力于南通地方自治。曾创办过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等实业及通州师范、南通博物苑等文化教育单位。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着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铠,邑人,系清末着名诗人范当世之三弟,范氏三兄弟均有文才,当时被称为“通州三范”。孟森(1868—1937),字纯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史学家。历任《东方杂志》编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晚年潜心学术,长于明清史研究,着有《明元清系通纪》、《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等。此志成书过程比较复杂。1912年,张謇出资聘请范铠主笔编纂《南通县图志》。1914年范铠初稿未竞,因与张謇意见不合,辞职离通,修志亦停。1921年张謇改聘盂森参与续纂、增订。将《南通县图志》编定24卷,并陆续付印。至1925年,刊出16卷,即第3~5、8、10、12~17、19、20、22~24卷,其余未及刊行。1926年张謇逝世,此事终止。1942年,范氏后人范彦份与俞起人、束曰琯等,将范,张两稿整理综合,按张謇所订24卷本框架定稿。1964牛,南通市图书馆据此油印公诸社会。据范彦份抄本,是志卷1地理志;卷2工程志;卷3物产志;卷4盐业志;卷5赋税志;卷6~7工商业志;卷8实业志;卷9教育志;卷10慈善志;卷11公款公产志;卷12礼教志;卷13军政志;卷14巡警工商警卫渔团志;卷15文选武选表;卷16选举志;卷17职官表;卷18古今人表;卷19列传;卷20列女传;卷21列女表;卷22杂记;卷23前纂叙传;卷24续纂后叙。其中《实业志》铅印本作第9卷。此志集中记述19世纪末至1925年南通各方面的情况,收载了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兴办地方自治,使南通成为全国模范县的业绩。资料丰富,记载详实,是研究南通近代经济史、文化教育史、交通史、水利史、盐垦史等等方面极为珍贵的典型史料。据书名,本志应有图。张謇《续纂后序》也说,“入志以五万分之一(图),此南通名‘图志’之义例也”。但各种版本的《南通县志图》均无图。近年南通发现一批旧地图,比例恰为五万分之一,16开本,共近百幅,据考证即为本志之图。计有南通市、镇、区域平面图,水陆交通图、工厂企业、学校、文化、娱乐场所等平面图等。是图均为实测精绘原图稿,测绘之精,数量之多当推全国图志第一。
县志的编纂需要团队合作。通常需要多位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确保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和全面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南通县图志》二十四卷的内容和历史背景,特别是张謇修和范铠在纂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了其PDF电子版下载的相关问题。《民国南通县图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文献,记录了民国时期南通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详细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部分,分析《民国南通县图志》二十四卷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第二部分,探讨张謇修与范铠的编纂工作及其贡献;第三部分,分析地方志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第四部分,讨论电子版的普及对地方志传播的影响。最后,结合前文内容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该文献未来研究的期望。
1、《民国南通县图志》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民国南通县图志》是民国时期对南通县的全面总结与记载,是地方志的一部分,旨在记录南通地区的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南通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志的编纂不仅有助于保存地区文化,还为后代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本图志的编纂工作开始于民国初期,经过数年的整理与完善,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作为地方志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对南通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包含了大量的图文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后代研究地方历史、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南通县图志在民国地方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不仅涉及地方的风物人情,还包括了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特色、官民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正因如此,《民国南通县图志》成为了南通地方文化研究的核心文献之一,并且它的历史价值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2、张謇修与范铠的编纂贡献
《民国南通县图志》的编纂工作由张謇修与范铠主导,他们两位不仅是当时南通地区文化与教育的代表人物,也为地方志的编纂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张謇修作为南通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对地方文化的整理和保存极为重视,他深知地方志对于历史研究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范铠则是地方志编纂的专家,他负责了图志的具体纂写工作。作为民国时期学术界的重要人物,范铠的学识和治学态度保证了《民国南通县图志》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他不仅对南通县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调查,还融合了许多学术性强的理论,使得这本地方志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两位编纂者的密切合作,以及他们对地方文化深厚的情感,使得《民国南通县图志》不仅仅是一本地方史志,更是南通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他们的工作不仅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地方志资料,也为地方学术研究树立了标杆。
3、地方志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地方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民国南通县图志》作为地方志的一部分,不仅是对南通地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南通文化传承的推动。地方志的编纂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的历史文化,让后代能够通过这些记载了解前人的生活状态、社会结构及文化特点。
通过《民国南通县图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通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历史事件等,甚至包括一些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历史变迁。这些信息的保存,不仅为地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让现代人更清晰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地方志还可以促进地方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发展。在《民国南通县图志》的影响下,南通地区的历史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使得南通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4、电子版的普及与地方志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向电子版转型。《民国南通县图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早已推出了电子版,供学者和读者下载使用。电子版的普及大大提升了地方志的传播效率,使得地方志不再局限于地方图书馆或少数人群体,而是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所接触。
电子版《民国南通县图志》的发布使得这本珍贵的地方志能够更好地保存,并且便于查询与研究。相比传统纸质版,电子版更加便于复制、传输和保存,这对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电子版也能够帮助各类研究机构和大学更方便地获取资料,推动地方历史研究的深入。
总之,电子版《民国南通县图志》的推出,不仅提升了地方志的传播速度和普及程度,也使得更多人可以轻松访问这一历史文献,继而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传承。
总结:
通过对《民国南通县图志》二十四卷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它作为地方志的重要性,不仅记录了南通的历史文化,还为后代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料。张謇修与范铠的辛勤工作保证了这本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电子版的推出又为其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未来,地方志的研究和普及将继续得到重视,希望《民国南通县图志》能够为更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地方志有望以电子版形式呈现,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