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民国泰县志稿》三十卷 王景涛 张烽修 单毓元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民国泰县志稿 江苏省泰州市民国泰县志稿
三十卷/王景涛,张烽修,单毓元纂,民国20年(1931)稿本;民国20年油印本;抄本;1962年扬州古旧书店据抄本油印本;一民国初元,改泰州为泰县。毓元,邑人,江苏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南通国文专修学校教师,江苏通志局分纂,泰县教育局长。该志断限大体始自民国元年,间有因追溯事物的起始发端而超越其前的,迄至民国18年,亦有因叙事连贯而延伸至20年的。卷前有目录、修辑姓氏、例言。修辑姓氏中分纂13人,人名下注明分纂篇目内容。体例基本遵循江苏通志颁行新例,间有增删。卷1大事记;卷2天文:日出入表、节气、风、日月食、流陨、地震;卷3~5地理:经纬、度表、温度表、雨量表、地质表、水系、沿革表、疆域、县境全图、县境区域图、城池、形要、古迹、祠墓;卷6~9内政:土地(附表)、户口(附表)、行政区域(附表)、官制、职官麦、职官传、官署、警察、卫生、自治(泰县自治区域分区全图附)、选举(附表)、议会、救恤(附衷)、仓储(附表);卷10~12财政:田赋(附衷)、关榷、杂税、盐法、钱币、公债、公款公产、岁计;卷13司法:司法行政、法官(附表)、监狱(附表)、律师表;卷14教育:旧书院、教育会、教育行政、学校教育(附表)、泰县教育(区域图附)、社会教育、游学表;卷15军备:兵制、兵事;卷16水工:水利历史、上盐运河、开坝、水道工程、涵洞、黄村闸、三里闸、北逍遥闸、斜丰港、口门、圩、斜丰港工程始末;卷17交通:国道(附驿站)、省道(附表)、县道(附表、商办嘶马泰汽车路线图、口泰马路路线图、计划公路图并附)、航路(附表、泰县运河航路图附)、邮政附表(泰县邮区图附)、电政(泰县电区图附)、桥梁表、津渡表;卷18物产:植物、动物;卷19农业:农作农产农具(附表)、蚕桑、畜牧、森林、昆虫;卷20工业:工厂、电气事业、工资;卷21商业:市集市镇表、公司、商店、度量衡(附表);卷22~25社会:氏族(附表)、礼俗、方言、谣谚、公团、报馆;卷26宗教:佛教、道教、回教、耶教、方外传;卷27人物;卷28艺文:书目;卷29金石:钟鼎、石刻表、石刻文字、杂识;卷30艺术:书画、音乐(附戏剧)、雕刻、埴塐、奕棋、技击、杂技。全书约100万字,是现存泰州志书中篇帙最繁者。该志运用近代统计学方法,编制了较多的图表,所制各图多为旧志所无,并且一改旧例,附于相应的类目之中。资料记述详于财政、物产、农工商业及社会门目方面,比较多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民生实用的内容。各门篇首间或列以小序,有提纲挈领之妙。然对泰县地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充斥诬蔑、歪曲之词,反映其阶级立场和局限性。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历史的珍贵记录。记录了该县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名人事迹等,为后人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江苏省泰州市《民国泰县志稿》三十卷是一部以民国时期泰县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地方志,全面记载了泰县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由王景涛、张烽修和单毓元三位学者主编,该志书是民国时期地方志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将围绕该地方志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特点及其对于地方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民国泰县志稿》及其在地方志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将介绍该书的PDF电子版下载方式,以便对该志书有兴趣的读者能够便捷获取资料。
1、《民国泰县志稿》编纂背景
《民国泰县志稿》三十卷的编纂背景深刻影响了其内容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地方志是由民国时期的三位学者——王景涛、张烽修和单毓元主编,始于1920年代,历时多年才最终完成。在那个时代,地方志的编纂并非一件轻松的工作,尤其是在历史上经历过众多战乱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泰县的各类历史资料保存难度极大,编纂者面临许多挑战。
在民国时期,地方志不仅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工具,也是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泰州市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地区,其地方志的编纂无疑具有极大的地方历史价值。此外,地方志也被视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民国泰县志稿》的编纂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民国泰县志稿》作为一部地方性文献,不仅记录了泰县的自然环境、人口、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从地方志编纂的背景和社会历史角度,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编纂者在充分考察当地历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全面系统地完成了这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2、编纂者与编纂过程
《民国泰县志稿》的编纂由王景涛、张烽修与单毓元三位学者主持,这三位编纂者不仅具备深厚的历史学术功底,而且对地方历史有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他们不仅广泛征集地方志资料,还通过实地考察和访问,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以确保志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编纂过程中,三位学者对每一卷内容的编排、章节的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每卷内容不仅按历史的时间线来排列,同时也注重地方风貌与民俗文化的融入,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真实的泰县历史图景。尤其是在面对民国时期诸多变局,编纂者们更加注重资料的整理与甄别,确保地方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在编纂过程中,王景涛等人还特别注重志书的编辑规范和文字的精炼,使得《民国泰县志稿》在地方志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三位学者为志书的编纂付出了大量心血,力求呈现出泰县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精髓,因此该书成为了地方志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3、《民国泰县志稿》的内容特点
《民国泰县志稿》三十卷的内容覆盖了泰县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行政、经济发展、风俗民情、名人志士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不仅详细记录了泰县的过去,也为后人了解该地区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该志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内容的全面性。志书从泰县的自然地理入手,详细描写了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资源。同时,泰县的历史变迁、社会制度、经济活动等方面也被细致入微地记载,特别是在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泰县的种种社会现象与发展趋势得到了翔实的描述。
另外,《民国泰县志稿》还特别注重对地方风俗的记录与传承。例如,对泰县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地方方言等的描写,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泰县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该书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学、社会学的学术价值,也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4、《民国泰县志稿》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民国泰县志稿》不仅是一部地方性文献,它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该志书对泰县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是研究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的重要资料。许多学者依赖该书的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地方史、文化史等领域。
其次,《民国泰县志稿》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行政管理、地方文化及民众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该志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了解民众生活的实际状况,从而对整个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民国泰县志稿》为后来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在资料收集、组织结构还是在编纂方法上,该志书都为其他地方志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编纂过程中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至今仍对学者和研究人员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结:
《民国泰县志稿》三十卷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地方志的内容,也为研究民国时期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部地方志不仅是泰县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地方文化、社会结构、民俗风情的全面展示。它的出版使得学术界和地方历史爱好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泰县的过去,为后续的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范例。
总体来说,《民国泰县志稿》三十卷的完成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成就,它为泰州市乃至江苏省的地方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部地方志不仅是泰县的历史与文化宝库,也是地方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