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民国第一次修泗阳县志》二十五卷 李佩恩修 张相文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民国泗阳县志 江苏省宿迁市民国版泗阳县志
二十五卷首一卷 李佩恩修,张相文,王聿望纂 民国15年(1926)铅印本。佩恩,字荫庵,山东历城人,清廪贡生。民国11年任泗阳县知事。相文,字慰西,邑人,清廪贡生。民国元年任第一任众议院议员。地理学家,着有《南园丛稿》。聿望,字慰亭,邑入,清光绪28年(1902)举人,民国14年任泗阳县知事。民国10年初相文议修县志,详订体例和编纂大纲,但因为他“远客京师,不能躬亲局务”(张相文《序》),未能成书。民国13年春,邑绅王聿望归里,县令李佩恩请他任总纂,依相文体例和编纂大纲,凡七阅月而志成。记事止民国15年。全志分为:卷首序、凡例、姓氏、目录、卷1图叙及图(县境沿革图二、县境总图、十六市乡分图、学区图、县境水道图二、淮北水道图、洪泽湖图、文庙图、武庙图、县公署图、县立小学校图);卷2疆域沿革表;卷3大事表;卷4职官表;卷5科第表(附学校毕业、议员选举);卷6人物表;卷7地理志(里至、形势、晷度、气候、风俗、山川、关井、桥渡);卷8古迹志(古迹、冢墓);卷9~11河渠志(泗水、黄河、运河、六塘河、洪泽湖、河工、厅汛、水利总说、水利研究会、地方水道、附兴修水利议案);卷12乡镇志;卷13建置志(城池、公署、坛庙、寺观、街巷、仓储、坊表、慈善、义地);卷14经政志(县行政、市乡行政、县议会、市乡议会、户籍、选举、地方款产处、司法警察、警备、附保卫团);卷15~17田赋志(户口、乡图、田赋额、田赋增减表、湖河租、大河卫、附加税、滩领田、屯营田、学田、公产、失权田、荒田、杂税、徭役、解支);卷18教育志(学宫、书院、教育会、教育局、学校、通俗教育馆、公共体育场、学田);卷19实业志(物产、实业局、农业、农会、农场、工业、商业、商会);卷20交通志(驿递、邮电、省道、县道、航路);卷21氏族志、卷22名宦传;卷23乡贤传;卷24流寓传;卷25列女传。计图27、表5、志15、传4、列目20、收录较详、《大事表》记载尤为详晰。《经政》、《教育》、《实业》、《交通》的增设、反映了时代特点。卷11《河渠志》下立“水利研究会”专目,为研究水利史的有用资料。此志考证较详,纠正了旧志一些明显的错误,如朱德本旧志误“朱”为“宋”,刘松年、刘柏年旧志缺两“年”字,该志均依朱,刘谱牒一一改正。但将艺文分记在《名宦传》和《乡贤传》里,不合志例。
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地方志编纂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整理、存储和传播地方志的内容,提高地方志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可以为地方志的跨地域、跨时空的研究提供便利,促进地方志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围绕“江苏省宿迁市《民国第一次修泗阳县志》二十五卷 李佩恩修 张相文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展开详细阐述。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探讨《泗阳县志》的历史背景和修纂过程,然后介绍该志的内容架构与特点,接着分析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最后讨论电子版PDF格式的便捷性与资源利用。通过这些层面的解析,本文力求为读者呈现《泗阳县志》作为地方志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及地方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文章结尾将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及相关的获取方式。
1、《泗阳县志》修纂的历史背景
《民国第一次修泗阳县志》是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经典之作,作为宿迁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泗阳,今宿迁市,是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清朝末年,当地便开始有地方志的编纂活动,然而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直至民国时期,地方志的修纂才得以推进,李佩恩和张相文分别担任修志和纂修的任务,进行了一次完整的修志工作。
这一修纂工作始于1912年,历时多年,最终完成了《泗阳县志》的二十五卷篇幅。李佩恩作为主修,历史学功底深厚,对地方志的编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卓越的贡献。而张相文作为纂修者,则更多地负责了文献整理和内容的完善,二人共同推动了《泗阳县志》的编纂工作。
民国时期正是社会动荡、国家纷乱的时期,但《泗阳县志》的修纂工作依然体现了人们对家乡文化传承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一地方志的修纂,泗阳县的历史文化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为后人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泗阳县志》的内容与结构
《泗阳县志》二十五卷内容丰富,涉及了泗阳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其结构严谨,分为多个章节,每一卷都详细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等内容。地理部分详细描述了泗阳的山川河流、气候、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成为后代研究该地区地理特征的重要依据。
历史部分则涵盖了泗阳的历史沿革,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特别是从古代至民国初年的历史发展。该部分不仅对各类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叙述,还对泗阳地区的各类重要人物及其贡献进行了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文化与经济部分也是《泗阳县志》中的重要内容,书中记录了泗阳丰富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地方节庆等,体现了泗阳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经济部分则详细介绍了泗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等,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轨迹和特色。
3、《泗阳县志》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泗阳县志》不仅是一本地方志,也是研究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首先,其在地方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泗阳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详细记载,为历史学者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该志对泗阳历史的梳理,尤其是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变革,提供了难得的见证。
其次,《泗阳县志》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是记录地方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的载体,《泗阳县志》通过记录泗阳特有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民间艺术等,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术角度看,《泗阳县志》对地方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对于了解民国初年中国地方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它的出版,填补了部分历史资料的空白,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4、电子版PDF格式的便捷性与资源利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地方志的数字化和电子化成为了一种趋势。江苏省宿迁市的《民国第一次修泗阳县志》也推出了PDF电子版,极大地方便了学者和公众的查阅。相比于传统纸质版,电子版具有存储和查阅更加便捷的优势。用户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随时打开,浏览相关内容,尤其是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中,电子版提供了更高的效率。
此外,电子版《泗阳县志》便于长久保存,避免了纸质版易损坏的缺陷。在现代化的资料管理中,PDF格式的文献更容易归档、存储和检索,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和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对于从事地方历史研究的学者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PDF版本的《泗阳县志》无疑是一个更实用、易于保存的选择。
通过下载和电子化,地方志资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利用。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也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轻松地接触到这部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版《泗阳县志》将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
总结:
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市《民国第一次修泗阳县志》二十五卷 李佩恩修 张相文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不仅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无论是从其修纂过程、内容架构、学术价值,还是从电子版的便捷性来看,《泗阳县志》都展现出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地方志的数字化将使得这一类宝贵的历史文献得到更广泛的保存与传播。无论是历史学者、地方文化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知识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