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嘉庆东台县志》四十卷 姚兆昌修 袁承福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志(清嘉庆版)四十卷(清)姚兆昌,周右修,蔡复午、袁承福等纂,清嘉庆21年(1816)刻本;清道光10年(1830)增刻本;抄本。东台本泰州之属镇,自乾隆32年(1767)始置为县。所辖泰州分司7盐场和南通分司拼茶,角斜2盐场。该志主要是对辖域9盐场作记。兆昌,字醇庵,清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嘉庆13年来任东台知县。右,字寄庵,清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监生,嘉庆20年来任东台知县,复午,吴县人。承福,邑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着录“周右修,蔡复午纂”,有悖实情。据周右序:“前令姚公兆昌捐俸钱二百缗,倡修县志,草创甫就,有事去官,遂中寝,士民至今惜之。……予乃访之袁茂才承福,得所纂志稿。……因属袁君暨二三月志竟其役,今年夏开局,复得吴门蔡孝廉复午厘正义例,增损修饰一一,阅七月书成。”该志为第一部东台县志,其记事起于上古,截止嘉庆21年年底。志前有李尧栋、唐仲冕、徐承恩、张文靖、赵璠、嵩年、周右、单壮图等8序、纂志衔名、凡例、目录。志中以纪传体设立门类。卷1县境诸图;卷2建置沿革表;卷3~4职官表;卷5选举表;卷6~9建置沿革考、星野考(祥异)、疆域考(都里)、城池考(山阜);卷10~11水利考;卷12~19学校考、祠祀考(礼典)、官署考、风俗考(方言)、赋役考(漕船)、军政考、盐法考、物产考;卷20~31名宦传(职官)、忠节传、孝友传、仕绩传、儒林传、文苑传、笃行传、尚义传(捐施)、寿考传、隐逸传、流寓传、方技传;卷32~33列女传;卷34~35古迹录(冢墓)、寺观录(仙释);卷36~38艺文录;卷39~40撰述录、杂记录。卷1《下河水利图》反映当地川流原委明细;《九场图》绘明东台所辖9个盐场的方位、区域、四至等地理形势。记述多采录《淮南中十场志》,亦取扬州府志、盐法志等部分资料,并收入案牍谱谍和搜访见闻,内容颇为丰富,而对有关海疆及盐场之事反映至详,尤以记述盐事为着。天下榷盐之利莫大于两淮,而东台9场所产之盐,实居两淮之丰,志中于各场产盐数、历代盐官、盐政,盐法等,均一一载明。《赋役》考中有关盐利和赋税的记述,提供了经济研究方面的翔实史料。志中还补正了泰州历来志书中对东台记述的脱略舛误之处。在取材上,因系泰州析出,限制最难,稍一不慎,就会误将泰州内容收入,而此志采录,以泰州分司之中10场志为多,故能杜绝滥收旁及之弊。清道光10年增刻本中,对《职官》、《选举》、《祥异》等项门类增补了至道光10年间的内容。
总的来说,地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方志的编纂和传播,可以增进人们对各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共同努力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嘉庆东台县志》四十卷的电子版资料,特别是姚兆昌主修、袁承福纂写的地方志在现代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及其PDF电子版的获取。文章首先对这部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了它的结构特点、内容安排、及其在地方历史研究中的作用。随后,从电子版传播的角度讨论其对现代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意义,最后总结地方志在当代数字化发展中的趋势。本文为相关研究人员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对这一地方志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为大家提供了下载电子版的详细信息。
1、《嘉庆东台县志》的历史背景
《嘉庆东台县志》是清代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姚兆昌主修,袁承福纂写。这部地方志是以嘉庆年间的东台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为研究对象,全面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东台县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县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志的编纂有助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这部地方志的编纂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政府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尤其是清朝中期地方志的蓬勃发展。地方志不仅仅是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保存。在清朝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士族和学者积极参与志书的编写,而《嘉庆东台县志》正是这种文化风潮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东台县而言,志书的编纂意义更为深远。通过志书的编纂,不仅可以为历史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也能够为地方的治理提供借鉴。尤其是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地方志成为一种稳定和记录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地方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地方志的结构与内容分析
《嘉庆东台县志》四十卷的篇幅庞大,内容涵盖了东台县的各个方面,结构上也十分严谨。志书的第一部分是“志序”,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地方志的编纂目的、编纂人及其背景。接下来是“地理志”,介绍了东台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在“人物志”部分,地方志对当地的历史人物、官员以及有影响力的社会人物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人物的事迹和贡献不仅体现了东台县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地方志的这种人物记录,尤其是对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影响,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此外,“风俗志”部分也是《嘉庆东台县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记录了东台县的民俗文化,包括节庆活动、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部分的内容,不仅具有地方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后代了解古代地方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3、电子版地方志的现代价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嘉庆东台县志》作为一部传统的地方志,其电子版的发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电子版的地方志极大地方便了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的获取。以前,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前往特定的档案馆或图书馆查阅原版资料,而现在只需下载电子版即可随时随地进行研究。
其次,电子版地方志可以被更方便地存储、检索和分析。传统的纸质地方志存在保存难度大、检索不便等问题,而电子版不仅能够高效存储,还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全文检索等技术手段,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地查找相关信息。这对于历史学者和文化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另外,电子版地方志的发布,也让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传统的地方志受限于发行渠道和纸质出版的成本,往往难以触及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而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这部地方志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吸引了更多人对东台县及其历史文化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一次传承,也是对地方志文化本身的复兴。
4、地方志在数字化发展中的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方志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嘉庆东台县志》而言,电子版不仅仅是其历史价值的延续,更是数字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地方志的数字化意味着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面向全球的读者开放,尤其对于海外的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电子版地方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未来,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地方志的内容将不仅限于文字资料,还可能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地方志的多媒体化,将使得其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能够更好地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多维度。
此外,地方志的数字化还将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传统的纸质地方志往往受限于语言和地域,而电子版地方志可以通过翻译和技术手段,突破语言障碍,将地方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为世界各国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也使得地方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总结:
通过对《嘉庆东台县志》四十卷的电子版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地方志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从它的历史背景到结构内容,再到现代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应用,地方志的数字化转型无疑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志将走向电子化,成为文化研究和历史学科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地方志的未来将更加光明,期待这一转型能够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