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道光临川县志》全三十二卷 清刘绳武修 纪大奎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地方志
书名:道光临川县志
卷数:全三十二卷
作者:清刘绳武等修 纪大奎纂
版本: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下载
大小:319.21 MB
页码:1637双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地方志,临川县志[道光版]三十二卷,由刘绳武、姜铨修,纪大奎等纂PDF高清电子版影印本下载。刘绳武,字善堂,四川灌县人,举人,道光二年(1822)任临川县知县。姜铨,浙江会稽人,监生,嘉庆二十四年至道光元年任临川知县,道光二年回任。大奎,字向辰,号慎斋,江西临川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乾隆四十四年中举,曾任四川省什那县知县,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府。是志始修于道光二年(1822),次年付梓。道光临川县志全书分32门73目,约61.9万字。道光临川县志门类众多,内容详实。学校门记载的着名书院12所,修校自宋至清凡56次;选举门记载自宋至清该县荐辟90人次,文武进士655人次;道光临川县志人物门记载历代名臣24人,理学家8人,儒林51人;艺文门分经、史、子、集、诗赋、诗话、杂着、医书、佛道9个方面列举着述470余种;另记述王荆公故宅、晏元献故居、玉名亭、玉名堂等知名古迹125处,对古迹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五次为同治年间。修志情况的论述见后。这里我还要着重提一下民国时期所编纂的临川县志。民国三十年(1941年),本县有修志之举,由陈元慎任县志局局长兼总纂,主纂辑事。陈元慎(1882~1952),字云程,号祗堂,临川罗针乡栋坪村人。举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北京高等巡警学堂学习。毕业后,调黑龙江,历任知县、呼兰府知府、巴彦州知州。1914年调浙江,任省长公署秘书。次年8月,任嵯县知事兼警察所长。就任时,县商会照例向陈赠送银元数千元作见面礼,他将此巨款转赠给慈善堂,自己不留分文。1916年,陈元慎辞官归里,于家兴办“笃竹书院”,并致力于史学研究。他乐善好施,每逢水旱灾害,均开仓济贫,并拨出14亩良田赠给本村7个孤独户。还研习医学,自带中药,为乡民免费治病,受到乡民称赞。1923年,其师黄维翰《黑水先民传》撰成付印,陈元慎负责校勘,并为之作跋。1943年,任临川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敢于代表民意抨击时弊,揭露县长陈其昌利用职权、贪污公款的丑行,深为县人推崇。着有《太平天国大事年表》《诗集》《文集》各1本、《德思齐录》4本、《农田水利有益无害辨》《教育英才专责其成辨》等。本次修志历时六载,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志局解散时尚未成书,只留下志稿九册和《采访随录》三十本,但所收资料仍保留至今。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历史的珍贵记录。记录了该县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名人事迹等,为后人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江西省抚州市《道光临川县志》是清代地方志中的重要文献之一,由刘绳武修、纪大奎纂,完成于道光年间。这部地方志包含了对临川县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是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变迁的重要资料。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道光临川县志》的PDF电子版已经成为学者研究和地方历史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本篇文章将围绕《道光临川县志》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其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特色及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价值,进一步探讨该电子版地方志的下载途径及其意义。
1、《道光临川县志》的历史背景
《道光临川县志》是清代地方志的重要代表之一,成书于道光年间,作者分别为刘绳武修、纪大奎纂。作为一部地方志,它不仅仅是对临川县各类事务的记录,更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全面反映。临川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是赣州的一个重要县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变迁,为《道光临川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旨在通过对地方的全面记录,增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管理。《道光临川县志》的编纂不仅是地方政府的一项历史工程,也体现了清政府对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视。志书的编纂历时多年,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这部三十二卷的地方志。
该志书的背景还与清代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道光年间,清朝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地方治理逐步加强。地方志的编纂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管理的支持,也反映了社会的文化需求和知识积累。因此,《道光临川县志》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时代的镜像,展示了清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性。
2、编纂过程与作者贡献
《道光临川县志》的编纂过程复杂且艰辛,由刘绳武修、纪大奎纂,历时多年。这部志书的编纂工作从道光初期就开始,经过数次修订,最终在道光中期完成。刘绳武和纪大奎都是当时具有较高声望的学者,他们在编纂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临川县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历史档案,同时也吸收了前人地方志的优点,使得该志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刘绳武作为该书的主要修志者,不仅负责了志书的组织与结构安排,还在编纂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工作。他的学术功底深厚,对地方历史的了解非常透彻。纪大奎则作为主纂之一,参与了大量的资料整理与文献对比工作,他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编纂过程中,他们依托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支持,广泛征集了地方志、历代记载、实地调查报告等资料。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过多次校对和修改,以确保志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些努力使得《道光临川县志》成为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的地方志。
3、《道光临川县志》的内容特色
《道光临川县志》全书共三十二卷,内容涉及临川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历史部分对临川县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了详细记载;地理部分则对临川县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风土人情则涉及到地方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节庆活动等方面。
《道光临川县志》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它还反映了清代地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运作。例如,在政治部分,志书详细记载了临川县的行政区划、县政管理制度、历任县令等内容;在经济部分,记录了临川县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在文化部分,则展现了临川县的文化遗产、教育发展、文人雅士等方面的成就。
此外,《道光临川县志》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还将大量的民间口述历史、地方传说、古老的文献、书法作品等融入其中,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这些内容使得这部志书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也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电子版《道光临川县志》的意义与下载途径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古籍、文献得以电子化,方便了学者和普通读者的获取与研究。《道光临川县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其电子版的发布无疑为研究江西地方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PDF格式的电子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志书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其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电子版《道光临川县志》的下载途径通常可以通过地方文化机构、学术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等途径获得。许多专门的网站提供了这类古籍的在线查阅与下载服务,读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站进行搜索、浏览和下载。此外,随着数字化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志书和古籍也将陆续以电子版形式公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方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电子版《道光临川县志》不仅对于学术界的研究者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广大普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也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通过电子版,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临川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价值。
总结:
《道光临川县志》作为清代地方志的典范之一,体现了清朝政府对地方历史与文化的重视。通过对临川县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记录,该志书不仅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政治管理的依据,也为后代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今天,电子版《道光临川县志》的问世,使得这部古老的地方志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更加广泛的学术资源。
总的来说,《道光临川县志》不仅仅是地方志的代表,它的出版和数字化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文化的多维度,也使得地方志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具有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地方志的整理和传播,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