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敬义书院志》一卷 方宗诚编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敬义书院志》一卷 方宗诚编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敬义书院志》一卷 方宗诚编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插图1

地区: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地方志
书名:枣强敬义书院志

卷数:一卷
作者:方宗诚编
版本:清抄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14.48 MB
页码:58双页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地方志,枣强县的敬义书院
敬义书院,是由枣强知县方宗诚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修建。方宗诚(1818-1888 年),清代学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号柏堂,安徽桐城人。官枣强知县,论学宗程、朱,建正谊讲舍、敬义书院,集诸生会讲,从游甚众,有《柏堂全集》《志学录》等。在其撰《创建敬义书院记》中首先对董仲舒家乡的历史沿革进行了阐述,结合对太公(姜子牙)与枣强历史渊源的记述,认为历史记载即使无法考证真伪都不影响人们对他们的仰慕,“刘邵《续汉志注补》则谓太公棘津琅琊海曲,非此城也。夫太公之果尝困于此,事远难稽。即董子之生果为今枣强境与否,亦未可定。然人心秉彝好德之良,与学者慕古希贤、希圣之怀,有非口舌所能夺者,是固可以置而不辩也。”这里是董仲舒的家乡,姜太公曾困于此地,说明姜太公和董仲舒与枣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均为古代先贤圣人,后人修建祠堂与书院以做纪念当为应然之举!且大原书院已于明万历年间檄毁并改为察院,并且察院也已经毁圮,无法找到大原书院确切的原址,太公祠亦久圮,重建一个书院以纪念二位先贤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敬义书院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县固有大原书院,近董子祠。旧志载:明万历初,张江陵为相檄毁天下书院,遂改为北察院。今察院已毁,旧址无可证矣。惟董子祠如故。太公祠亦久圮。春秋有司设席棚城外致祭。书院旷废已三百年。学之不讲,盖亦久矣”。大原书院毁坏,而董子祠尚存,亦能说明董子故里百姓对董子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据以上资料,敬义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大原书院遗址上修建的,是对大原书院的恢复。

方宗诚对姜太公也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姜太公是早于孔子的圣人:“考太公曾封武成王,盖以诗有‘时维鹰扬’之语。又以世称《六韬》《阴符》为太公之书。予谓太公于古实闻道之圣人。”“其后,孔子作《易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其言与尧舜禹汤同揆,而实则太公已先发之矣。”孔子做《易传》所阐释之道,而姜太公却阐释在先。这样的先贤圣人与枣强有着密切的历史缘分,这是作为枣强人的自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谓‘吕尚困于棘津’。《集解》徐广曰:‘在广川。’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于‘冀州清河国’下称‘广川故属信都,有棘津城’。”上记太公困于棘津,棘津即广川,广川即指枣强一带。

董仲舒作为本地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汉代及后世政治哲学和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方宗诚认为董仲舒对汉武帝产生的影响和姜太公对武王产生的影响是没有区别的!“当汉武帝时,功利横流,学术淆杂。而董子独抱仁义礼乐道德为学。其对武帝策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旨与太公所以告武王者无以异也!”至于书院的修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古人为州里之荣耀,更在于“求道”及“求道之要”,作为圣贤故里之书院,学古人,慕古人,诵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学做古人,学为圣贤,成为书院之要义和宗旨。“学不可不知道,而求道不可以不得其要也。且夫古之圣贤亦人也,予亦人也。所贵于慕古之人者,求其所以为古人者,而师之也。诵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则予亦古人而已矣,岂徒扳引古人以为州里之荣哉!”

同治十年(1871 年),在县衙署西侧,初设讲堂五间,并立有学规。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枣强前知县张君购买的宅基地基础上,于董子祠前面,修建了敬义书院。书院之名取之于太公所述丹书之言,名为“敬义书院”。讲堂墙壁上书写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院训,以引导生徒经常反思自己。每年考核学业之时必先拜董子。对姜太公的祭祀也在讲堂进行。对生徒的要求,不要被科举所束缚,不要为科举而科举,而应该以董子和太公之所倡导为学习目标,“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附(清)方宗诚《创建敬义书院记》如下:

枣强汉属清河郡,与广川邻。历代沿革分合迁徙不常,名屡更,遂与广川相杂。故今犹称古广川,云汉大儒董子盖生是郡。今县城中有董子祠三焉。又相传为古棘津地。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谓“吕尚困于棘津”。《集解》徐广曰:“在广川。”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于“冀州清河国”下称“广川故属信都,有棘津城”。今县旧有太公祠,盖用《史记集解》之说。且棘与枣相类,故援引太公以为地重。而刘邵《续汉志注补》则谓“太公棘津琅琊海曲”,非此城也。夫太公之果尝困于此,事远难稽。即董子之生果为今枣强境与否,亦未可定。然人心秉彝好德之良,与学者慕古希贤、希圣之怀,有非口舌所能夺者,是固可以置而不辩也。

县固有大原书院,近董子祠。旧志载:明万历初,张江陵为相檄毁天下书院,遂改为北察院。今察院已毁,旧址无可证矣。惟董子祠如故。太公祠亦久圮。春秋有司设席棚城外致祭。书院旷废已三百年。学之不讲,盖亦久矣。考太公曾封武成王,盖以诗有“时维鹰扬”之语。又以世称《六韬》《阴符》为太公之书。予谓太公于古实闻道之圣人。其告武王以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实与《虞书》危微精一之传“成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之论若合符契。其后,孔子作《易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其言与尧舜禹汤同揆,而实则太公已先发之矣。是以孟子历叙道统于太公望,称为见而知之。推重如此,诚百世之师也。后世不考《六韬》《阴符》皆周末秦汉人所附托,而鹰扬之绩特太公功德之一端。封为武城,不亦陋乎?当汉武帝时,功利横流,学术淆杂。而董子独抱仁义礼乐道德为学。其对武帝策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旨与太公所以告武王者无以异也!故刘向称其有王佐才,虽伊吕无以加。而刘歆独不然其父言,刘龚、班固附而和之,是皆未闻乎大道之要者也。夫为学而不知道求道,而不得其要。其论古固涉于偏陂。其所以致知与力行者,亦必散漫而无纪,杂陋而鲜。当其处困穷,既不能隐居求志,以期道集于阙躬,其用于世又何能行义达道以佐君而致治?况欲其或汘或见,立德立言,使百世之下闻风而兴起,不亦难乎甚矣。学不可不知道,而求道不可以不得其要也。且夫古之圣贤亦人也,予亦人也。所贵于慕古之人者,求其所以为古人者,而师之也。诵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则予亦古人而已矣,岂徒扳引古人以为州里之荣哉!

同治十年,予来宰枣强。构讲舍五间于署之西偏立学规以课士。又二年得前邑令张君所购宅基一区,在董子祠前。爰筹资创建书院讲堂。因取太公所述丹书之言,名之曰:“敬义书院”。而讲堂则大书董子正义明道之训,以为诸生观感之资。诚以之数言也,乃大道之要。而学之所当法守者也。每岁课士时,率诸生拜董子之堂。而春秋太公之祀,亦即于讲堂设位行礼,以革除野祭之非。愿诸生肄业其中,无徒囿于世俗科举之陋习,而必以太公董子之所以教者为师,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庶无负区区创建之意也夫。同治十三年冬。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地方文化的商业潜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敬义书院志》一卷 方宗诚编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河北省衡水市的地方志《枣强敬义书院志》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了该书的背景、内容结构、地方文化价值和电子版下载的意义。首先,从方宗诚编写这部地方志的历史背景及其编纂动机进行分析,揭示了《枣强敬义书院志》作为地方文化传承工具的重要性。接着,详细讲解了该书的内容组成,尤其是对枣强敬义书院的历史沿革、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记载。然后,分析了《枣强敬义书院志》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阐述其在传播枣强文化、推动地方教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最后,探讨了PDF电子版的发布对于地方志普及与学术资源共享的积极意义。全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枣强敬义书院志》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1、方宗诚编写《枣强敬义书院志》的背景与动机

《枣强敬义书院志》由方宗诚编写,是对枣强敬义书院历代学者、文化成果及其历史演变的全面记录。方宗诚作为一位地方志学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他深知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时代的责任。这一部地方志的编写,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枣强敬义书院的历史文献,更是对枣强地区文化与教育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总结。

从历史角度看,枣强敬义书院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学府,历代学者云集,培养了大量人才。方宗诚在编写这部地方志时,不仅仅关注书院的历史沿革,还深入挖掘了书院对地方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其动机在于通过这部志书,激发地方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延续。

此外,地方志的编纂常常面临着资料的整理与整理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如敬义书院这类历史悠久、文献遗失较多的地方,编写志书既是对历史的修复,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方宗诚深知这个困难,始终致力于挖掘和收集各种历史资料,以确保地方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枣强敬义书院志》内容的结构与特色

《枣强敬义书院志》在内容上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进行编纂,详细记录了枣强敬义书院自创办以来的历史发展、主要人物以及重要事件。该书的结构严谨,从书院的创建、发展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成就,都有着系统的呈现。

在这本地方志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方宗诚对于书院历史人物的细致描写。书院内许多杰出学者的事迹被一一列举,且以个人传记的方式进行深度剖析,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影响力以及他们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书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也是《枣强敬义书院志》的重要内容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书院如何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书院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无论是书院的教学特色,还是其对地方文化活动的推动,都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3、《枣强敬义书院志》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枣强敬义书院志》作为一本地方志,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枣强敬义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扮演着推动地方教育和文化的核心角色。书院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养了无数的文化人才,为地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方文化中,敬义书院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书院的学术气氛、教育理念以及办学宗旨,都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枣强敬义书院志》的编纂,不仅可以重温书院的辉煌历史,还能够对外展示枣强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增强外界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此外,《枣强敬义书院志》也具有很强的地方教育价值。它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教育经验的总结。通过研究书院的教学模式、学术成就与人才培养,能够为当代教育提供借鉴。

4、PDF电子版的发布与学术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向电子版转型。《枣强敬义书院志》的PDF电子版发布,标志着这部地方志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能够轻松获取这部宝贵的地方志资料,还推动了地方志的数字化进程。

电子版的发布使得地方志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查询和下载,方便快捷。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PDF版的《枣强敬义书院志》为他们提供了更方便的研究工具,尤其是在进行历史考证和地方文化研究时,电子版更具查找和检索的高效性。

此外,PDF电子版的下载也促进了地方志资料的国际化传播。通过网络平台,国内外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可以访问这些地方文化宝藏,进一步推动中国地方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交流。电子版不仅是纸质书籍的补充,更是地方志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与学术价值。

总结:

通过对《枣强敬义书院志》的多维度分析,本文展示了该部地方志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及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方宗诚编写的动机到电子版发布的意义,每一环节都凸显了地方志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它不仅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地方志的PDF电子版发布标志着地方文化资源共享的新时代。无论是对枣强敬义书院的历史研究,还是对地方文化的普及与传播,电子版的广泛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希望更多地方志能够借助现代科技,使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助力文化自信的建设。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古籍收藏网古籍收藏网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