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国29年《邯郸县志》共十七卷附加首一卷末一卷 杨肇基修 李世昌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河北省邯郸市地方志
书名:民国邯郸县志
卷数:共十七卷附加首一卷末一卷
作者:杨肇基修 李世昌纂
版本:民国二十九年北京友文印书局刻本
格式:原书原貌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59.7 MB
页码:595双页
河北省邯郸市地方志,民国二十九年编纂的新《邯郸县志》亦是邯郸地区的地方百科全书,价值很大,对当下邯郸市的“三年大变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一“邯郸”地方志历史回溯邯郸自有地方志以来,历代所修地方志情况如下:万历元年邯郸县志八卷、万历十三年续补邯郸县志、顺治邯郸续志二卷、康熙邯郸县志十二卷、雍正邯郸县志十二卷、乾隆邯郸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邯郸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年邯郸县志料六卷、民国二十一年邯郸县志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民国二十九年邯郸县志十七卷首末各一卷,另外据说成化时也有一部邯郸县志,同治时也修了一部,但却没有刊刻出来。从中可以看出,自春秋战国,有“邯郸以来”,近两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却没有一本专门记载邯郸的地方志,“邯郸之名初见于春秋左氏传,历秦汉晋隋唐宋以迄元明,二千余年沿革不一。其政治之良窳,经济之盈绌,人物之兴替,风俗淳浇,与夫文化之进展,随风会之迁流,时有因革损益,惜无记载专集。”之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明成化间始有志”,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志出现的时间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邯郸自汉末就已经衰落下去,先是让位于临漳(曹魏等时期的邺城)、后是大名(北宋时的北京);明代修的最少,民国次之,清朝最多,但按照年代比例来说,则是民国为首,短短九年时间修了三部,继而是顺康雍干四朝,可见改朝换代之后修志多、太平盛世时期修志多。二“邯郸”新志的纂修和体例新志的纂修自有其道理,“此次续修原当因其旧贯,惟国制变更、体例自应改易。”国体变更甚而改朝换代、每次编修,体例皆应有所变动,所不同之处在于是大改大动还是小修小补。相对于旧志而言,新志在体例上的变动还是不小的:删除了一些明显旧的、不合时宜、不符合民国的,如诏谕宸章、祥异、星野、十景等;新增了诸如农矿、工业、商业、气候等,以显示民国重视民生、发展经济之意;同时也更正了一些条目,如旧志中村庄,民国十七年“革命成功”后,施行训政,进行自治,所以新志就把邯郸所附村庄归入“区域”条目而不是以前的“建置”条。新志之体例内容如下:卷首附照片十三:“邯郸武灵丛台”、“丛台上之亭(亭下坐者为邯郸县知事杨肇基)”、“邯郸丛台公元风景之一”、“邯郸丛台公园风景之一”、“丛台公园石山上之亭”、“丛台公园之八卦亭”、“黄粱梦风景之一”、“黄粱梦吕翁祠大门”、“黄粱梦吕翁祠前”、“黄粱梦卢生卧像”、“黄粱梦吕翁祠风景之一”、“邯郸南门外之吕祖阁”、“邯郸警备队新募第四中队杨县长训话”。附图像并文字解说八:城池、文庙、县政府、县党部、罗城头闸、柳林闸、苏里闸、邯郸丛台公园。邯郸县志卷一,大事记;邯郸县志卷二,疆域志:沿革、位置、区域、面积、建置、气候;邯郸县志卷三,地理志:山脉、河流、水利(闸、堤、井、泉)、交通(津渡、汽车路、火车路、电报、电话、邮政、大道)、关隘、名胜、古迹(陵墓、坊表、寺观);邯郸县志卷四,行政志:组织、治安、警团、自治、人口、保甲;邯郸县志卷五,财政志:旧赋税(地亩、额赋、起运、留支、税课、扣存)、新赋税((省款、地方款、政费支配)、金融;邯郸县志卷六,风土志:宗教(释道、耶稣、天主、回)、民生(衣、食、住、行)、礼俗(冠、婚、丧、祭、岁时礼俗、秩祀、典礼)、歌谣、方言土语;邯郸县志卷七,职官志: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营丸、承审、管狱、警察、财政、实业、教育、保卫团、区公所;邯郸县志卷八,选举志:进士、举人、五贡、制科、武科、荐辟、赀纳、武秩、封赠、恩荫、毕业、议员、党委;邯郸县志卷九,教育志:旧教育(学宫、学额、书院、义学)、新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邯郸县志卷十,人物志上:名宦、仕迹、德业、忠烈、孝义、儒林、耆年、侨寓、隐逸、方外;邯郸县志卷十一,人物志下:烈女;邯郸县志卷十二,物产志:农矿、山林、水泽、特产;邯郸县志卷十三,实业志:工业、商业、牧业、农家副业;邯郸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艺术(文苑、才艺、技术、武术)、艺文(赞、序、赋、论、记、考、辨、志、诗);邯郸县志卷十五,金石志:邯郸县志卷十六,着述志: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诗文部、杂着部;卷十七,故事志:史事、轶闻。
县志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地方历史的认识。通过对县志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方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河北省民国29年《邯郸县志》是中国地方志中的珍贵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篇文章将围绕该地方志的电子版PDF下载展开讨论,具体分析该志书的历史背景、内容结构、编纂者及其学术价值,并探讨其在当代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意义。文章首先对《邯郸县志》做了概述,接着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该志书的历史背景与编纂过程、内容构成及特色、编纂者的贡献与地位、以及地方志电子版的下载与现代价值。通过这些讨论,本文力求展示《邯郸县志》作为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历史背景与编纂过程
河北省民国29年《邯郸县志》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进行编纂的。民国时期,国家政治动荡不安,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仍在一些地方得到推动。这本《邯郸县志》是邯郸地区的一部地方性历史文献,它记录了邯郸县从古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料。
这本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清朝末期,经过多年的准备与研究,最终在民国29年由杨肇基主修,李世昌纂写完成。其编纂工作涉及广泛的地方考察、文献查证和专家协作,是对邯郸地区历史的全面梳理。杨肇基和李世昌等学者通过细致的资料整理与考订,确保了《邯郸县志》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邯郸县志》不仅是对邯郸历史的记载,也是对当时地方文化传承的有力证明。在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工程,因为它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历史,还承载了地区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2、内容构成与特色
《邯郸县志》共十七卷,附加首一卷和末一卷。这些内容包括了邯郸县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人物志、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每卷内容详实,章节安排合理,体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该志书对邯郸县地理的详细描述,不仅涵盖了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还记录了当地的行政区划、交通、资源等重要经济要素。此外,志书还着重讲述了邯郸的名人志,记录了自古至今在各个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邯郸人士。
《邯郸县志》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其民俗文化的记录。志书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采访,详细呈现了邯郸地方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以及民间传说。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地方特色,也为后世了解民国时期的地方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编纂者的贡献与地位
杨肇基作为《邯郸县志》的主修者,他在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肇基曾任邯郸县的一些官职,对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正是因为他的本地情怀与学术积淀,《邯郸县志》才能在编纂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真实与详尽。
李世昌则是该志书的主要纂写人之一。他以其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对地方志的深厚兴趣,提供了大量的文字支持和学术指导。李世昌的学术理念注重资料的准确性与逻辑性,因此使得《邯郸县志》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杨肇基与李世昌等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不仅为邯郸地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依据。两位编纂者的贡献在地方志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4、地方志电子版下载与现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纸质地方志逐渐向电子化转型。河北省民国29年《邯郸县志》的电子版PDF下载为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访问途径。电子版的出版不仅使得《邯郸县志》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所获取,还解决了纸质版地方志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损坏、失传等问题。
电子版《邯郸县志》除了便捷的下载功能外,还具备了良好的搜索功能,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记录。这对于学术研究者、历史学者以及地方文化的爱好者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地方志的电子版还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它不仅为研究邯郸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来源,也为后人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视角。在数字化时代,地方志的传播更能帮助人们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总结:
河北省民国29年《邯郸县志》作为一部地方性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详细记录了邯郸县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还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随着电子版PDF的发布,它的传播和研究将更加便捷。
这部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展示了杨肇基和李世昌等学者的深厚学术功底和对地方文化的深情厚意。如今,电子版的传播不仅便于学者研究,也为广大民众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