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民国宜阳县志》十卷 张浩源 林裕焘修 王凤翔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民国】宜阳县志(民国)7年(1918)河南商务印刷所铅印本,十卷
河南省洛阳市地方志,宜阳县志(民国版)张浩源、林裕焘修,王凤翔纂。浩源字筱波,直隶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前任宜阳县知事。裕焘字荫浓,京兆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宜阳县知事。凤翔字习初,邑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临颖县训导。
民国3 年(1914)夏,张浩源任宜阳县知事,为达“上以束专制之残局,下以启共和之洪绪”的目的,进行修志,由王凤翔任总纂。张去任,后又经两任县知事续修,至林裕焘任时始完成,前后历经四年。
本志共十卷,分前后两部分。前八卷是对光绪旧志的整理,后两卷是对光绪志后三十余年的续修。前八卷目次为:志序、图表、天文、疆域、古迹、建置、赋税、学校、风俗、土产、祀典、职官、科贡、人物、绅耆、列女、艺文、金石、轶事。后两卷目次为:天文、疆域、建置、古迹、赋税、学校、风俗、祀典、职官、科贡、人物、绅耆、列女、艺文、时政。前后两部分目录基本一样,体例相同,但续志部分则较为简洁,对原有部分不再重复,譬如,前八卷中的天文一目,仅记载星野图,而续志在同一目中,则只列“祥异”,记自咸丰以来自然界的变异现象及虫灾、瘟疫等。后者虽非完全的天文现象,但却是有用的资料。疆域一目,前八卷原有山川、邑里、沿革表。纪事四细目;续志则只列山川、兵警二细目,山川只载前未入志的山水;“兵警”实与前“纪事”同,特记康熙、嘉庆、咸丰、同治、民国等时的农民反抗、捻军活动、及民国后军阀混战的材料。此等事包括在“疆域”一目中,自然是不伦不类,但却有大的参考价值。
续志新增加“时政”一门,专记民国后宜阳县的社会状况,曰时政表。表分学界、政界、军界、警界、绅界等栏目,以人为主,分栏记载本县各界中掌权者及知名人士,各人名下附有简历,类似旧志中的职官表,是熟悉或研究民国此县人物的重要材料。
县志的编纂需要团队合作。通常需要多位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确保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和全面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南省洛阳市《民国宜阳县志》十卷的内容及其PDF电子版下载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地方志的背景、修订过程、内容框架和应用价值等四个方面的详细分析,阐述了这部地方志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民国宜阳县志》作为一部典型的地方志,记录了宜阳县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宜阳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将详细探讨其修订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地方志的结构和内容的广泛性,以及电子版的下载价值,为研究者、历史爱好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1、《民国宜阳县志》的背景及修订过程
《民国宜阳县志》是民国时期河南省宜阳县(现洛阳市宜阳县)的一部地方志,分为十卷,由张浩源、林裕焘、王凤翔等人编修。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编修历时多年,凝聚了修志人员的心血。这部志书的修订工作始于民国初期,经历了多次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版本。其修订的背景,反映了当时地方社会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视。
在编修过程中,张浩源、林裕焘和王凤翔等人凭借丰富的地方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实地调查,确保了这部志书的内容准确性和全面性。修订工作不仅涵盖了地方的历史沿革,还对地域经济、民俗风情、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录,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订过程中,这些编修者还结合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尽量避免地方志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使得《民国宜阳县志》不仅在学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地方社会结构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民国宜阳县志》的内容框架与主要特色
《民国宜阳县志》共分为十卷,内容涵盖了宜阳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民俗、地方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每一卷的编排都极具系统性,保证了整个地方志的完整性与流畅性。在这十卷中,最具特色的是其详细的历史记载和丰富的地理描写,为研究宜阳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志书的历史部分详细记录了宜阳县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追溯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变迁;地理部分则详尽描述了宜阳的山川地貌、气候特点及交通条件等,为研究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地方经济部分则涉及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等方面,展示了宜阳在民国时期的经济面貌。
此外,民俗风情和文化教育部分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编修者通过对宜阳各个乡镇的民俗习惯、节庆活动的记录,为后人保存了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宜阳人民的日常生活,还为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地方志电子版的下载与应用价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转化为电子版,这为学术研究、历史爱好者及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方式。《民国宜阳县志》的PDF电子版下载,意味着这一重要地方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地进行访问。电子版不仅方便了读者查阅和研究,也为地方志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
电子版的《民国宜阳县志》具有便于存储、查找和编辑等优势。相比纸质版,电子版能够通过关键词搜索快速定位相关内容,大大提升了研究者的工作效率。此外,电子版的传播使得更多地方志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源,促进了地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此外,电子版的《民国宜阳县志》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随着地方志数据的数字化,学者可以通过分析地方志中的统计数据、文化记录、历史事件等,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更为深度的历史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对志书中记载的经济、文化变迁的对比分析,探讨该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变化。
4、地方志在现代研究中的重要性
地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学术研究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民国宜阳县志》这样的地方志,研究者可以追溯到地方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从而揭示出更为宏观的历史规律。特别是在地方史、民俗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中,地方志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代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与解读。《民国宜阳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它所记录的不仅是表面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地方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民众生活。从这些内容出发,研究者可以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地方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风貌等重要议题。
此外,地方志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地方志的修订与电子化,地方文化得以有效保存并传承给后人。地方志中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和保存。
总结:
《民国宜阳县志》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地方志,为后人研究宜阳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这部志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宜阳的历史沿革,还能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民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电子版的《民国宜阳县志》为学术研究、历史爱好者及地方文化研究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访问方式,推动了地方志的传播与保护。通过下载和查阅电子版,研究者可以更高效地进行相关学术工作,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