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弘治偃师县志》四卷 魏津修 张让山纂 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弘治】偃师县志(明)弘治十七年(1504)修,明蓝丝栏抄本,四卷
魏津修,张让山纂。津字弘济。陕西郃阳(今合阳县)人,由举人弘治九年(1496)来任知县。让山,山东阳信县人,由监生弘治六年(1493)来任本县训导。
魏津来任,慨旧志岁月久远,残缺不全,乃征前训导张让山修纂。让山考订旧志,删繁就简,补缺拾遗,重新纲目,成稿后,托在任训导冯伯达校正,厘为四卷,魏津主持捐俸刻样成书。
志书四卷。首有魏津序,目录曰:卷一沿革,分野,疆域,郡名,山川,土产,贡赋,田赋,农桑,户口,学校,坛检,形胜,风俗,城池,边维,公署,属司,行署,传邮,坊街,桥律,令观,河庙,古迹,陵墓;卷二宦绩,人物,荐举,科第,贡举,寓贤,武职,义行,孝子,烈女,节妇,逸隐,仙释,诰敕;卷三碑,碣,散记;卷四祭文,诗,颂,歌,辞,谣,引,曲,行,杂志。末有儒学训导冯伯达后序。
全志共五十四目,各目皆简明,载记一般无有出处,然而注重突出特点。如山川目,白云山“其山白云时出,或凝聚为雨,或卷舒不散,乡人视之,以为降雨之兆”;记泉,有“是鸥鸭经入内即死,人疾沉疴饮之即疗”的灵泉,有“莹澈如练,饮之若饴”的甘露泉等等,简明扼要,特点鲜明。田赋、农桑、户口三目,均有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成化十八年、弘治五年的各项具体数额,资料齐全。职官目中明代职官,均有小传。人物凡录之正史者皆标出。其记载简单尤甚者如风俗,关于明朝只是“为士大夫者事诗书,为农商者重耕货”,简陋得很。杂志目仅记白兔、瑞茄、嘉禾三条,所谓祥瑞之兆。然而与此相辅而行的大量的水旱,可见纂者曲笔,与志法甚不合。此志现仅有孤本藏天一阁,1962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影印本,流传很广。
是书为全本,而骆兆平编着的《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不知何故,与书之目录多有缺遗:卷一学校园后缺坛股,边维后缺公署、属司、行署,寺观后缺祠庙,古迹后缺陵墓;卷二人物前缺宦绩,人物后缺荐举,贡举后缺寓贤、武职、义行、孝子、烈女、节妇、逸隐、仙释,诰敕,共计缺十七目。两相比较,补其缺漏于此。
此志书是现存最早的偃师县志,也是现存河南方志中最早的几种之一,弥足珍贵。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通过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县志体现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围绕河南省洛阳市《弘治偃师县志》四卷,魏津修与张让山所编纂的地方志,探讨其历史背景、内容架构、文化价值和电子版下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文章将简要介绍《弘治偃师县志》的历史背景及编纂者的身份,接着阐述其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并分析其在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随后,文章将讨论该地方志的电子版PDF下载的意义及其对地方文化保护和研究的作用。最后,结合以上内容,文章对《弘治偃师县志》的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做出总结,强调该资料在现代研究和历史文化保存中的重要性。
1、《弘治偃师县志》编纂背景
《弘治偃师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它的编纂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此志的编纂始于明代弘治年间,具有较强的历史深度和文化背景。编纂者魏津修与张让山是当时洛阳地区的重要文人,他们的学术背景与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弘治偃师县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明代的地方志多有记载县域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内容,目的在于保留地方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为后人研究提供依据。而《弘治偃师县志》更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编纂时间和地域背景赋予了其独特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从编纂者的身份来看,魏津修与张让山作为当时洛阳地区的知名学者,他们深知地方志对于保存地方文化及历史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了对地方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的详细记载。正因如此,《弘治偃师县志》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它更是明代洛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2、《弘治偃师县志》的内容架构
《弘治偃师县志》全书共分为四卷,每一卷涵盖了不同的历史主题和地方特色。其内容的安排非常系统,既有对地理、历史的基础性描述,又有对民俗、经济的深入探讨,全面展现了偃师县的多维面貌。
第一卷主要涉及偃师县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等内容。从这部分可以了解到偃师县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历代更替的行政设置,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
第二卷则聚焦于偃师县的文化、教育与风俗。特别是在文化部分,详细介绍了该地区的地方戏曲、民间艺术以及节庆活动。这一部分不仅仅是对民间生活的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第三卷侧重于偃师县的经济状况、农业发展及手工业的兴盛。通过这一卷,读者可以窥见当时偃师县在农业生产、商业往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第四卷则涵盖了名人传记和社会人物的记录。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地方名士,都在这一卷中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些人物的传记,不仅可以了解偃师县的文化背景,也能看到地方对国家历史的贡献。
3、《弘治偃师县志》的文化价值
作为地方志,《弘治偃师县志》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洛阳地区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了解明代地方社会、民众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
首先,地方志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宝贵载体。通过《弘治偃师县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偃师县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文化研究和历史学研究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地方志对地方教育、民间信仰、节庆活动等的记载,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其中对于民俗的记录,不仅丰富了地方志的内容,也为后来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依据。
最后,作为一部有影响力的地方志,它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其详细的记载为后代学者研究明代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弘治偃师县志》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记录历史,还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历史镜像。
4、PDF电子版下载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地方志逐渐被数字化和电子化。在此背景下,《弘治偃师县志》的PDF电子版的发布,成为了该地方志在现代社会中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先,PDF电子版的普及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者、历史研究人员及文化爱好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到《弘治偃师县志》的内容,从而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与讨论。
其次,电子版使得《弘治偃师县志》的保存更加长久。纸质文献容易因时间、环境等因素而损坏或丢失,而电子版的发布则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此外,电子版还能够避免传统纸质版在传播和借阅过程中的不便。
最后,电子版的发布提高了该地方志的普及度。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阅读和查阅《弘治偃师县志》,这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弘治偃师县志》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志,其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学术性,使它成为研究偃师县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魏津修和张让山的编纂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地方历史记录,涵盖了地理、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内容。
同时,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弘治偃师县志》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保存变得更加便利。对于学者和历史爱好者而言,这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地方历史的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弘治偃师县志》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它在地方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