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民国22年太康县志》十二卷 杜鸿宾修 刘盼遂纂PDF高清版影印本下载 
地区:河南省周口市市地方志
书名:民国太康县志
卷数:全书共十二卷附加首一卷
作者:杜鸿 宾修刘盼遂纂
版本: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格式: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33.36 MB
页码:417页
太康县境开发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原始社会太昊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地属太昊伏羲氏都畿。 夏时地属豫州境。夏初属戈地。《左传》杜预注:戈在郑、宋之间,即今太康一带。 商仍属豫州。西周时属陈国《史记•周本记》:周灭殷,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都宛丘(今淮阳),境属陈国邦域。春秋,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楚灭陈,地属楚国。 战国,秦王赢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属颍川郡。秦统一全国后仍沿旧制,县属颖川郡。 西汉初,属颖川郡。高祖七年(前200年)分颖川郡置淮阳郡,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封子友为淮阳王。武帝时废国为郡,以汲黯为淮阳太守。宣帝时复置淮阳国,封子钦为淮阳王。阳夏均为其属县。东汉初,属豫州淮阳国。光武年间并固始县(《史记•项羽本记》注:固始即固陵,在宛丘县西北四十二里)入阳夏县。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阳夏属之。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遣盗杀陈王宠,陈国废为陈郡,阳夏属陈郡。三国时属魏豫州陈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封曹植为陈王,是为陈国,后曹植子志徙封济北,陈复为郡,阳夏属之。晋,属豫州梁国。晋惠帝分梁国立陈国,阳夏属之。南北朝,刘宋,属豫州陈郡。南齐,属豫州北陈郡。北魏,属梁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阳夏县并入扶沟县。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武泰元年(528年)置阳夏郡,郡治雍丘(今杞县),县属郡辖。东魏,属梁州阳夏郡。隋初废阳夏郡。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属陈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唐,属河南道淮阳郡。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扶乐县(今太康城西18公里有扶乐城故址)并入太康县(扶乐为西汉故县,东汉光武时封刘隆为扶乐侯,后又废扶乐国为扶乐县,晋,将扶乐并入阳夏,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五代、后梁时属东京开封府,后唐,属陈州,后晋、后汉、后周时均属东京开封府。 北宋,属开封府,徽宗时属拱州。拱州本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1105年)建为州,州治今睢县西。大观四年(1110年)废拱州复为襄邑县,政和四年(1114年)复为州,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州为县,太康重隶开封府。 金,属南京路开封府。 元初,属河南行省南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县属之。明,属河南开封府。 清初,沿袭明制,仍属开封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陈州为府,太康改属陈州府。 中华民国,初属河南省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年)裁道分区,太康属第三行政区(豫东行政区)。民国20年政区重划,太康属第七行政区(区治淮阳)。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康于民国27年沦陷,日伪盘踞县城,国民党太康县政府迁往县西大新集,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回城。自民国33年起先后建立芝圃(县北开淮公路西)、庆华(路东)、淮太西(淮阳、太康、西华各一部)、扶太西(扶沟、太康、西华各一部)、鹿淮太(鹿邑、淮阳、太康各一部)、安平(鹿邑、淮阳、柘城、太康各一部)6个边区县政权,后相继撤销。民国37年建立太北、太康两县,分属豫皖苏区第一、二专署,次年2月合并为太康县,属淮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政区不变,仍属淮阳专区。 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属商丘专区。 1958年开封、商丘两专区合并为开封专区,太康属之。 1961年开、商两专区分治,复归商丘专区。 1965年增设周口专区,后改为周口地区行政公署,太康县归属周口地区至今!
地方志的出版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方志的出版,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进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地方志也可以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河南省周口市的《民国22年太康县志》是一本极具历史价值的地方志,记录了太康县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此版本由杜鸿宾修、刘盼遂纂,现已以高清PDF影印本的形式公开下载,方便了广大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查阅。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民国22年太康县志》影印本的特点、历史背景、学术价值以及数字化影印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通过对这本地方志的深入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太康县以及地方志的传承和发展。
1、《民国22年太康县志》的历史背景
《民国22年太康县志》是民国时期太康县政府为了总结本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而编纂的地方志。太康县,地处河南省周口市,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地方。该志的编纂工作开始于民国22年(即1933年),由杜鸿宾主修,刘盼遂参与纂写。这本地方志不仅记录了地方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民风民俗,还详细描述了该地区的历代人物、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这本地方志的历史背景与当时民国政府的地方治理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不仅是地方行政管理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由于民国政府的地方统治较为松散,地方志成为了地方治理和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太康县志便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成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民国22年太康县志》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地方对国家历史的贡献。它不仅是太康县的地方史,更是对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的一个缩影,能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宝贵资料。
2、《民国22年太康县志》的内容结构
《民国22年太康县志》共十二卷,内容结构严谨,涵盖了丰富的历史资料。首先,志书的开篇部分对太康县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为后续的历史叙述和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物理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对太康县的历史沿革部分,志书详细记录了自古至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战乱、社会变迁以及民众的生活状况。此外,县志还涉及了该地区的政治组织、行政区划的变动以及民间组织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地方治理的特色。
《民国22年太康县志》的另一大特色是人物志和风俗志。人物志记录了太康县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包括地方官员、文化名人、商人等,他们在当时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俗志则详细描述了太康县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和民间信仰,展现了该地特有的民俗风貌。
3、数字化影印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文献已经逐渐转向数字化存档。《民国22年太康县志》的高清PDF影印本便是这一趋势的产物。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这本地方志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不仅方便了学者、历史爱好者和地方研究者的查阅,也有效保护了这部文献,避免了时间和自然环境的侵蚀。
数字化影印本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方便的查阅和搜索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标注等方式,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相比传统的纸质版本,数字化版本在查询效率和可访问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对长期无法接触到纸质资料的研究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数字化的影印本还使得《民国22年太康县志》能够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传播,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全球的读者无需翻阅实体书籍,只需通过互联网便能获取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这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对研究和学习的启示
《民国22年太康县志》作为地方志中的经典之作,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对于研究民国历史、地方文化、历史地理以及社会变迁的学者来说,这本志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这本地方志,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了解民国时期太康县乃至河南省的历史背景。
对于现代社会的读者而言,《民国22年太康县志》不仅是了解地方历史的工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继承。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文化往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而地方志的保存与传播则有助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多元化理解。通过这本志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地方历史,进而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
此外,太康县志对地方治理的记录和反思,给当代的地方治理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地方志不仅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地方管理模式的总结和反思,能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总结:
《民国22年太康县志》作为一本重要的地方志,它不仅记录了太康县在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更是地方治理和民众生活的珍贵见证。通过高清PDF影印本的形式,这部地方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保存和传播,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
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民国22年太康县志》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地方历史的新窗口。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