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嘉庆18年洛阳县志》六十卷 魏襄修 陆继辂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嘉庆】洛阳县志(清)嘉庆十八年(1813)刊本,六十卷。
河南省洛阳县志(嘉庆 民国石印本)魏襄修,陆继辂纂。襄,大兴籍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进士,嘉庆十七年(1912)来任知县,此前为永宁知县。继辂字祁生,阳湖举人。魏襄出身于文化发达之邦,出知洛阳名区,颇有怀古幽情,乃延其同乡陆继辂为总事,领阳湖、山阴一带文人十余人,修成此志。
此志卷秩浩大,六十卷为:一皇德记,二巡幸记,三沿革记,四星象记,五舆图记,六土地记,九山川记,十帝王记,十一后妃记,十二大事记,十三拾遗记,十四格言记,十五旌异记,十六宫殿记,十七坛庙记,十八至二十一冢墓记,二十二伽蓝记,二十三名园记、二十四风土记,二十五物产记,二十六至二十八职官表,二十九至三十选举表,三十一官品表,三十二官阶表,三十三户口簿,三十四会计簿,三十五灵征志,三十六学校志,三十七沟洫志,三十八第宅志,三十九衙署志,四十营建志,四十一异物志,四十二经籍志,四十三儒林传,四十四道学传,四十五名臣传,四十六忠节传,四十七孝义传,四十八文苑传,四十九武功传,五十良政传,五十一逸民传,五十二艺术传,五十三贰臣传,五十四循吏传,五十五寓公传,五十六至五十八列女传,五十九金石录,六十序录。
全书分为记二十、表四、簿二、志八、传十四、录二,六种体裁,五十门,如此宏大,然犹未尽。据魏襄序云:“别辑《洛下征文录》若于卷与志相辅而行”。但今已不见,亦不见于书目着录。
详古略今为此志书的一大特点。土地记上中下三卷,前二卷描述古代洛阳作为京都时的规模和建置。宫殿记、坛庙记、冢墓记、名园记、第宅志、帝王记、后妃记几乎全是辑古之作。其它各门均从古至今依次记载,多有详古略今的倾向;即如物产记亦以因古为要务。惟户口簿、会计簿、学校志、沟洫志是以清代为主。
搜奇钩异为本书另一特点。星象记,记载了从汉景帝元年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间特殊的天文现象,其中日食八次,月食一次,香星六次,是有价值的资料。施异记自河出图、洛出书始直叙至明崇祯间李自成农民军陷治时,明福藩殿基下响如牛吼,掘地数丈见大鼎一事,荒诞离奇,所谓天示异象。灵徽志即所谓“天人感应”,即一般志书中的祥异目。其中多有水、旱、震、蝗等自然灾害的记录。异物志则纯是异闻奇事,犹如干宝的《搜神记》。以上诸内容,一般修志者往往忽略。此志修纂者不厌其烦,条分缕析,区别类目,汇集整理成卷,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与以上几门迎异的大事记,专记载人文历史,如兵事、政事、社会活动等;拾遗记由周平王东迁到明隆庆二年的估谊会,属野史一类的汇辑,可看作大事记的补充或附录。格言记多出自《名臣言行》、《吕氏蒙童》等,于志书无关紧要。
此志书除原刊本外,民国5年(1916)洛阳县知事曾炳章曾重校印刷,为石印本,流传较广。
本书见《清史稿?艺文志及续编》、《贩书偶记》着录。
县志的编纂需要团队合作。通常需要多位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确保编纂工作的高质量和全面性。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河南省《嘉庆18年洛阳县志》是清代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编纂工作由魏襄修、陆继辂主持,历时多年,最终以六十卷的规模完成。本文将对该志书进行深入探讨,首先介绍该志的背景和编纂过程,其次分析其内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嘉庆18年洛阳县志》PDF电子版的下载和使用方式,重点关注电子版本的优点及其便捷性。最后,本文将总结该地方志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对电子版地方志的普及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嘉庆18年洛阳县志》概述
《嘉庆18年洛阳县志》是清代嘉庆年间,河南洛阳县地方志的编纂成果。由魏襄修和陆继辂主持完成,作为地方志之一,它详细记录了洛阳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文等多个方面。该志书共分为六十卷,其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务、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它不仅为当时的洛阳地区提供了详尽的记录,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洛阳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十三朝古都之一。其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得洛阳地区的地方志更具价值。《嘉庆18年洛阳县志》便是这样的地方志之一,涵盖了自古至清朝嘉庆年间的地方历史。编纂者魏襄修和陆继辂,凭借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对洛阳地方的深入了解,成功完成了这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地方志。
作为清代的地方志,《嘉庆18年洛阳县志》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在当时起到了很强的地方治理和社会管理作用。地方志的编纂并非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它还肩负着对社会风气、民生、地方发展等多方面的整合与总结工作。因此,这部地方志不仅对地方历史学研究者来说极具意义,也为地方政府的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2、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与历史背景
《嘉庆18年洛阳县志》的编纂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背后凝聚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魏襄修和陆继辂负责了这部地方志的编写工作,其中魏襄修为主编,而陆继辂则担任了主要的辅佐角色。编纂过程中,他们依托大量的历史档案、地方文献,以及民间口述传承,力求还原洛阳的真实面貌。
洛阳县志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年间,但由于当时地方志编写工作繁杂且耗时,直至嘉庆十八年才完成。期间,魏襄修和陆继辂不仅要协调地方各个阶层的参与,还需要仔细审核各类资料,确保志书的准确性与权威性。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细致的资料采集,使得《嘉庆18年洛阳县志》成为后世研究洛阳地方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历史背景方面,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地方志的编纂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地方政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嘉庆18年洛阳县志》不仅记录了洛阳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治理结构与文化氛围。它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治理参考,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3、《嘉庆18年洛阳县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嘉庆18年洛阳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无法忽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地方志对洛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为研究清代地方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洛阳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经济、民俗风情等方面,志书中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这部地方志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也非常突出。洛阳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从宗教信仰到民间艺术,从地方风俗到社会习惯,《嘉庆18年洛阳县志》都做了细致的记录。这些文化资料不仅是研究洛阳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源,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除了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嘉庆18年洛阳县志》还具有很高的地方治理价值。地方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它还承载着对当时地方治理的总结。在这部志书中,魏襄修和陆继辂对洛阳县的行政管理、税务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为后世地方政府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4、电子版《嘉庆18年洛阳县志》的下载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地方志资料逐渐向电子版转型。《嘉庆18年洛阳县志》的电子版不仅保留了原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大大提高了查阅的便捷性。现在,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下载该电子版地方志,方便学者、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使用。
电子版的最大优点是便捷性。与传统的纸质地方志相比,电子版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还可以进行全文搜索,大大提高了查阅效率。例如,读者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迅速找到相关章节,避免了翻阅纸质书籍时的繁琐。此外,电子版还可以随时进行备份和存储,确保资料的长期保存。
此外,电子版《嘉庆18年洛阳县志》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和传播。学者和研究者可以在线查阅,也可以进行跨平台的下载和分享。这种共享方式打破了传统地方志传播的局限性,为更多人提供了获取宝贵历史文化资料的机会。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地方志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对于大规模的地方志资料而言,电子版的推广和应用将大大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普及。
总结:
《嘉庆18年洛阳县志》作为一部地方志,不仅是记录洛阳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更是清代地方治理经验的总结。其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是研究洛阳地方历史的宝贵文献。通过对这部志书的电子版进行下载和应用,学者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查阅和研究。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地方志的数字化将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趋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