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 蒋光祖修 姚之琅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地方志,【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首—卷末一卷(清)乾隆二十年(1755 )刊本
知州蒋光祖修,姚之琅纂。光祖字南村,江苏泰兴县拔贡,乾隆十七年( 1752)来任。之琅字梧轩,湖北黄陂举人。
至清代,邓州降为散州。顺治、康熙两朝均曾修州志,今国内仅存孤本。蒋光祖来任后,适奉省宪饬重修郡志檄文,乃与同人博稽往籍,详审旧志,订伪补缺,并续记近六十年事,遂成此书。时明志已全不可得见(我们今天倒可以读到明嘉靖志),所据者仅顺、康二志。书中称前者曰旧志,称后者曰前志。
书目︰卷首序、凡例、目录、舆图;卷一沿革(有表),卷二星野,卷三疆域(形势附),卷四山川水利(津梁附)。卷五建设(小目六),卷六学校(义学、名宦、诸祠附),卷七典礼,卷八古迹(小目四),卷九风俗(物产附),卷十赋役(小目五),卷十一职官,卷十二名宦,卷十三武备(武胄、武功附),卷十四选举,卷十五人物,卷十六忠烈,卷十七孝弟、义行,卷十八隐逸、流寓,卷十九仙释、方技,卷二十列女,卷二十一附传,卷二十二、二十三艺文,卷二十四杂纪(小目二)卷末旧志诸序。卷首有主修蒋光祖序,后有明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旧序五篇之多。
以上目次之繁冗,一览可知。人物一目,分散于六卷中,此犹未足,又增附传—卷,仅此一组人物,即占全书三分之一。此外,如建置领集镇、恤政等细目;古迹领封藩等细目,均属不当。查其内容,其混乱多与目次同。学校一目几为学宫所独占,其芜杂繁锁,与所有旧志同。人物分量特大,其附会之处亦特多。其因有二:一为籍以自重,遂将大批外籍人士强拉入籍。据《新唐书》︰张巡、韩愈皆为邓州南阳人,编纂诸公不应不知,但擅自收入邓州志,显系故意攀附。(笔者按︰韩愈河阳人,今河南孟县,古南阳地,《新唐书》误)。二为考证不精,后汉南阳郡领三十七城,宛固非邓,涅阳、冠军等城与邓犬牙交错,但毕竟为两地,此人物意将左邻右舍拉来充数,且全抄自《后汉书》谬误至为显然。
作为指导思想的凡例多有可取者,如言志书虽以褒扬为主,然瑕瑜不掩,方为实录。又云名宦自以事迹在本地者为主。再云旧志于春秋间事,皆以鲁国纪年为主,实为不当,多改用周朝纪元。此皆谈不上什么卓识,亦可见当时修志者的一般思想倾向。
是编之可取者亦复不少。如山川水利目,即甚为出色。凡例云∶“足民莫大于水利,而水利必因山川,故连书之。”此目之水利部分,全面周详。谓有四十八陂,——叙其地址、广褒及引水设备,其中设备较为完备者,如团柳陂,在州东南;占地三顷余,原接工堰,引刁河水入陂,有拐子渠三道、东、南俱有堤;西北有引水渠,两边有退水渠。外有阻水渠。另三十六陂,以及若干堤、桥,均祥为叙述,此实为一组有价值的水利资料。另有六门陂,规模大于诸陂,据云为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所建。时南阳郡水利事业为全国冠,召信臣史称循吏,民爱戴,称之曰召父。
此书见《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八千卷楼书目》着录。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和呈现。通过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示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和特色。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河南省南阳市的《乾隆邓州志》是清代地方志的一部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将详细探讨《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的内容、修纂背景、学术意义、以及现代数字化版本(PDF电子版)的重要性和应用。通过阐述这一地方志的修纂过程、历史地位、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其电子版的传播,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部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作用。本文将从修纂背景、内容结构、学术价值和数字化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其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意义。
1、修纂背景和历史渊源
《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由蒋光祖修,姚之琅纂,历时多年完成。这部地方志的修纂始于乾隆年间,恰逢清代盛世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修纂工作由地方士人主导,充分体现了当时地方政府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视。这一背景为地方志的内容和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文献,主要目的是对地方的自然资源、历史事件、人物传记、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记录。《乾隆邓州志》在修纂过程中,依托大量地方文献和口述历史资料,力求详实记录邓州的历史脉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乾隆时期地方社会的风貌。
修纂工作由蒋光祖和姚之琅主持,二者都是当时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蒋光祖的历史研究功底深厚,姚之琅则以其对地方风俗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两人的合作,确保了《乾隆邓州志》在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的高质量。
2、《乾隆邓州志》的内容结构
《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整体上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人物志、经济社会等。每个部分都涉及了邓州的方方面面,为后人提供了全面的地方历史记录。
在历史部分,志书详细记载了邓州自古至乾隆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与中央政府、地方政治的互动。志书中的人物传记部分,特别是对邓州籍籍士人的记录,能够帮助后人了解邓州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地位。
地理环境部分则深入描述了邓州的自然景观、地理位置及其在古代中国的战略重要性。风俗民情部分则记录了当时邓州百姓的日常生活、节令活动、传统习俗等,为研究清代地方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3、《乾隆邓州志》的学术价值
《乾隆邓州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录,也是地方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在学术界,这部地方志被视为研究邓州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文献。
首先,在历史学研究中,《乾隆邓州志》为我们提供了清代地方历史的独特视角,尤其是对地方治理、社会秩序、民生状况等方面的描述,为研究清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治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
其次,《乾隆邓州志》还在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其对地方风俗习惯、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的记载,展示了清代中期中国社会底层的文化生态,对研究当时百姓生活及民间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数字化电子版的应用与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的数字化工作也得到了推进,PDF电子版的问世使得这一重要地方志可以更方便地传播和查阅。电子版不仅解决了传统纸质文献保存问题,还能让更多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这部地方志。
电子版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搜索、查阅相关内容,避免了传统纸质版的查找繁琐。电子化的《乾隆邓州志》不仅具有传统版的学术价值,还能在当今信息时代更好地传播和应用。
此外,数字化版本的《乾隆邓州志》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多元化的应用。例如,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学者们可以从中提取更多历史细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数字化版本可以通过云存储等技术长期保存,避免了纸质版本由于自然损坏而导致的历史信息丧失。
总结:
《乾隆邓州志》二十四卷作为一部集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地方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详细的历史记载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展示了清代邓州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脉络。数字化版本的推出,使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广泛传播,并为更多人提供了便捷的研究工具。
综上所述,《乾隆邓州志》不仅是了解清代邓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地方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其数字化版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这一文献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