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乾隆余姚志》四十卷 唐若瀛修 邵晋涵纂PDF电子版地方志下载 
地区:浙江省宁波市地方志
书名:乾隆余姚志
作者:清 唐若瀛修 清邵晋涵纂
卷数:四十卷
分类:史部 方志类
版本:清乾隆四十六年刻本
格式: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95.42 MB
页数:837双页
余姚州
元元贞元年(1295)改余姚县置,属绍兴路。治所即今浙江余姚市。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余姚县。
余姚县
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余姚市姚江北岸。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余姚乃古越语地名。《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显系出于附会。《水经·沔水注》:“因句余山以名县。”亦不确。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为姚州治,七年(624)后属越州。南宋初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元贞元年(1295)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余姚县,属绍兴府。嘉靖三十六年(1557)因倭患,在姚江南岸建新城,以通济桥相连,县治遂扩展至姚江南、北两岸。民国初属浙江会稽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85年改设余姚市。
余姚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明州置,治所在鄮县(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二里鄞江镇)。辖境相当今浙江宁波、鄞县、慈溪、奉化等市县和舟山群岛。乾元元年(758)复改明州。
余姚市
在浙江省东北部,姚江流域中、西部。宁波市代管。面积 1527 平方千米。人口82.4万。辖20镇、2乡。市人民政府驻余姚镇。西汉置余姚县,治今址,属会稽郡。唐《元和郡县图志》:“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越州。南宋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余姚州。明武洪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属绍兴府。清因之。1914年属会稽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9年后属宁波专区(1970年改地区),1983年属宁波市。1985年撤县改市,由宁波市代管。地处宁绍平原中南部和浙东丘陵北缘。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产稻、棉花、油菜籽、毛竹、茶叶、杨梅、榨菜。有纺织、机械、电子、仪表、塑料、化工、冶炼、建材、食品等工业。萧甬铁路、杭甬高速公路、杭州至沈家门公路、浒溪公路经此,杭甬运河水运便利。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河姆渡遗址、黄宗羲墓、五桂楼、通济桥、舜江楼、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等。姚剧(余姚滩簧)为省地方剧种之一。
余姚镇
在浙江省余姚市中部偏北。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0.5平方千米。人口17.7万。镇人民政府驻余姚,人口7.8万。西汉置余姚县于此,历为县治。1928年置南城、北城镇,1947年合为阳明镇,以王阳明得名。1950年废镇置区,1956年复置镇。1958年改名余姚公社,1963年再改镇。1985年起为余姚市治。地处余姚江两岸。产稻、油菜籽、蔬菜等。有纺织、仪表、冶炼、机械、电子、陶瓷、酿造、食品等厂。西北部胜归山一带为水泥、化肥、机械等工业区;东北部为纺织、化纤等轻纺工业区;西南部为文化、教育区,并有经济开发区;东南部以居民住宅区为主。萧甬铁路、杭甬高速公路、浒溪公路经此,杭甬运河、姚江水运极便,是浙东交通枢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明清之际着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之瑜(舜水)故里。名胜古迹有元建舜江楼、王阳明讲学处、黄梨洲文献馆、四先贤故里碑亭、通济桥、胡公岩摩崖石刻等。
县志的编纂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和呈现。通过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记录和整理,县志展示了一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和特色。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乾隆余姚志》四十卷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内容特色以及电子版下载的相关信息。这部地方志由唐若瀛修、邵晋涵纂,是清代乾隆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记录了宁波余姚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民生等各个方面。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这部地方志的价值与影响力,并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电子版下载的相关信息。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不仅能了解《乾隆余姚志》对地方历史的贡献,还能掌握如何获取这部重要历史资料。
1、《乾隆余姚志》的历史背景
《乾隆余姚志》是清代乾隆时期由唐若瀛修、邵晋涵纂的一部地方志,主要记录了余姚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人物志、文化艺术以及经济活动等。余姚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编纂《乾隆余姚志》的历史背景与清朝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乾隆皇帝对地方志的重视及地方文化的传承,使得这一地区的志书编纂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支持。
在清代,地方志作为国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记载,也是政府治理的辅助工具。乾隆时期,中央政府下达了多项指示,要求各地加紧编纂地方志,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了解地方的民情与风土。余姚作为浙江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得到了诸多文人的参与与支持,而《乾隆余姚志》便是这段历史的产物。
《乾隆余姚志》以其详实的内容、丰富的史料和对地方文化的细致描绘,成为了研究余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地方文化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该地方志长期受到推崇的原因之一。
2、编纂过程与唐若瀛、邵晋涵的贡献
《乾隆余姚志》的编纂过程历时多年,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改与完善。唐若瀛和邵晋涵是这部地方志的主要修纂人,二人不仅是杰出的学者,也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唐若瀛作为主修者,负责了大部分的文字撰写工作,他的学术背景和治学态度为志书的质量提供了保障。而邵晋涵则在修纂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特别是在校对与补充地方史料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编纂这部地方志的过程充满挑战,因为志书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余姚的地理、历史、经济,还涵盖了人物传记、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唐若瀛和邵晋涵采取了细致的调查方法,深入到余姚的各个角落,搜集各类历史资料,确保志书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此外,唐若瀛和邵晋涵也意识到地方志的编辑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录的工作,它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在编纂过程中加入了大量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内容,使得《乾隆余姚志》不仅具备了历史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这也是该志书受到高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3、《乾隆余姚志》的内容特色
《乾隆余姚志》共计四十卷,内容详尽、结构严谨,全面展示了余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全书分为多个章节,主要包括了地理志、物产志、风俗志、人物志、文献志等部分。地理志详细记载了余姚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物产志则介绍了当地的特产、工艺和经济活动。风俗志展示了余姚地区的民风民俗、节庆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物志则介绍了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及其事迹。
《乾隆余姚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它更是地方文化的一种反映。在人物志中,不仅有许多古代名士的传记,还有对一些地方性人物的细致描述,揭示了他们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贡献。风俗志部分则是对余姚人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其中包括了传统的节令、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乾隆余姚志》在文献志部分,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碑刻铭文等,为研究余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献记录了余姚地区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社会和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4、如何获取《乾隆余姚志》的电子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已经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了保存和传播。《乾隆余姚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地方志,现已通过多种渠道提供了电子版下载服务。对于历史爱好者、学者以及研究人员而言,能够轻松地下载和阅读这部地方志,无疑大大提高了其研究和学习的便利性。
《乾隆余姚志》的PDF电子版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历史文献网站或数字图书馆获取。例如,部分大学图书馆和地方档案馆已将这部地方志的电子版进行公开,用户只需要注册并登录相关平台,便可免费下载该文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版权等原因,部分资源可能需要付费才能获取,用户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
此外,也有一些历史研究机构和个人学者整理了这部地方志的电子版,并将其上传至公共平台,这些版本通常都是经过校对和整理的,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对于急需该志书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下载这类电子版无疑是最方便和直接的方式。
总结:
《乾隆余姚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重要地方志之一,全面记录了余姚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风俗民情以及各类文化特色。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地方志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还为我们了解清代地方社会和民众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已经对《乾隆余姚志》的编纂过程、内容特色以及获取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您有兴趣深入研究这部地方志的内容,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下载电子版进行阅读,进一步发掘其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